基本資料

南詔、大理位居唐宋、吐蕃和東南亞之間,繪畫風格來源複雜。《畫梵像》卷中有些部分與宋畫關係密切,如文殊維摩、彌勒三會、藥師琉璃光佛、普門品觀世音等的構圖,很清楚地採取了唐宋變相的布局方式,人物的造型和筆描線條的運轉也都與唐宋道釋畫如出一轍。部分圖像的人物造型,如釋迦牟尼佛會的主尊的南旡逾城世尊佛等,與西藏佛畫的人物雷同。尚有一些人物的體態,如真身觀世音,又和東南亞的菩薩像近似。該卷多樣性的風格面貌,充分顯示了大理文化的豐富性。《畫梵像》卷第一段帝王禮佛圖中,利貞皇帝頭戴紅綾頭囊,身著冕服,腰系金佉苴。大理文官則頂戴綾頭囊,身穿華袍。武將則身著波羅(虎)皮,兵士則頂撮髽髻,身穿犀皮胄甲,跣足等。這些衣冠特徵無一不與唐宋文獻所載相符,此卷實是瞭解南詔、大理國官制與風俗的最具體資料。

韶關是位於廣東省北部的一個地級市,東與江西緊鄰,西與廣西接近,北與湖南連壤,南與廣州轄下的從化市相接。現轄樂昌市(縣級)、仁化、乳源、南雄市(縣級)、始興、翁源、新豐縣及湞江、武江、曲江3個區。全市擁有142個鄉(鎮),總面積1859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44.75平方公里,建成區47.48平方公里。市花為杜鵑花。
韶關是一座歷史名城,它山清水秀,“韶關”一詞可上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元鼎六年設曲江縣時,便以韶關為縣治。 這裡原先被稱為韶州,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底”形城市,在軍事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勢;在商貿上則是“一吏當關,萬物難出”,各種商品貨物,均有東、西、北三關把守,後來商賈們就將這裡稱為韶關。
韶關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10萬年前,人類祖先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躬耕勞作。舉世聞名的“馬壩人”,便是因其在韶關馬壩發現而得名。韶關是歷史上嶺南有名的重鎮,三國時吳主孫皓於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設始興郡,治所在曲江(今韶關市區),為韶關立郡之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取韶石山的“韶”字改設韶州府。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清康熙九年(1870年),將原設在南雄的太平關移至曲江縣。以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增設旱關,往來商賈必經韶州,人稱之為“過關”。“韶關”之名由此而得,並沿用至今。
由於韶關地處山區,因而有著秀美的自然風光,加之韶關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因而當地的旅遊景觀十分多姿多彩,是粵北的旅遊中心。韶關有國家級風景區丹霞山,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祥地南華寺,著名的“馬壩人”出土處、“石峽文化”遺址獅子岩,有“地下宮殿”之稱的古佛岩,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梅嶺古道,珠江三角洲居民的發祥地“珠璣巷”,南方第一家天然狩獵場—乳源南水狩獵場,乳源的“必背瑤寨”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