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太狍歌

在這裡,周:是姓;近:是名;子邇:就是表字。 在古代,名是父母給起的,表字則是自己成年之後自己起的。 但是名和表字還是有很深的關係的。

人物簡介

基太狍歌,漠北居延(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東南)人,大治九年被丞相基太虎招納到漠北單于庭為將。基太虎冊封李封為北極王之後,在弱水(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召開“無頭箭會”,基太狍歌展示了自己的精湛的射箭技藝,雖然後面的賀蘭賈勇射虎,李封射蟒都好像是技高一籌,但是就實際技藝上基太狍歌是貼近現實的,藝術構思的成分較少,也較為可信。基太狍歌“取一無頭箭,引滿發力,箭光一道,頭鹿額穿而倒,鹿潮頓潰”,這是有著濃重的草原氣息的描寫段落。邙山之戰中,號稱要“踏漢世界”的基太狍歌被大烈王朝第一勇將田成方所殺。

人物評價

基太狍歌,射鹿接近寫實的段落是小說《再扶漢室》中除了人與人的廝殺之外,所較為罕見的動作描寫。通過粗獷描寫基太狍歌射箭技藝的高超,更好為邙山大戰的殘酷性預先埋了伏筆。弱水“無頭箭會”既是一場選拔大將的活動,也是一場體驗異域風情的過程,這與嚴肅整齊的“神都武會”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武會,神都武會是帶有很濃重的漢族式的公開選拔賽,而無頭箭會則是完全的塞外英雄角逐的演藝場。基太狍歌的形象就很好的詮釋了這兩者文化差異的特殊性所在。

關於複姓基太氏

概述
眼下越來越多的小說在誕生,各式各樣的小說、文藝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層出不窮。但是在中國,替一部作品取人物姓名,容易走兩個極端,第一,要么將自己作品的人物姓名幾乎忽略,像叫什麼小張、老王。通篇就是這個名字就過去了。沒有一個體現來展現。這容易使得自己的作品在體系上失去陣腳,變得沒有自信心。第二,要么就是故意附庸風雅,通常的就是找出一些複姓,弄的像日本人名字一樣。要不就是故作玄虛,用些生僻字,讓人不知所云。我就將我自己在寫作《再扶漢室》為人物取姓名一項為例來談談如何替小說人物取仿古類姓名。
第一,常規性姓名取法
古人是有名有姓,有表字。可能還有號之類的。我們就著重來談談前面的姓、名、字這三項。
先舉個最簡單例子:青州人周近,字子邇。在這裡,周:是姓;近:是名;子邇:就是表字。姓、名、表字俱全。這個是比較常規的名字取法。
第二,就是創作姓氏
因為在古代確實很多姓氏是被創作出來的,所以在小說當中也可以根據需要,利用文化內涵來製作一些姓氏來豐富姓氏文化。比如耏門班、胥門信、基太狍歌。我們來審視一下這幾個姓名特點。耏門班、胥門信,耏門、胥門都是以居住地城門或是有紀念性城門來命名姓的做法。在以前的典籍《左傳》當中或多或少提到過,只不過是沒有把它們當做姓來用罷了。而基太狍歌,基太氏就是純粹的為北方入主中原的統治者所特別創作的姓。基太的含義:就是崇拜射箭的北方遊牧民族所崇拜的楚國神箭手養由基,以他為尊。這就是基太氏的由來,這就是有關姓這個話題;
第三,就是名和表字的關係問題
在古代,名是父母給起的,表字則是自己成年之後自己起的。如前面提到的周近,字子邇,子邇顯然是周近後來給自己起的。但是名和表字還是有很深的關係的。名、字一般是有某種聯繫,或是承接關係,或是相反關係。就像周近,字子邇,近和邇就是屬於同一意思。李封,字開之,鄭新,字子承,也是同樣的道理。
第四,人物姓名所起作用
既然是小說人物中的姓名及表字,那就有時候也得要為小說情節發展來服務,人物名字可能會暗含人物的命運。就像鄭新,表明他喜新厭舊;栗燧,表明這個所謂的燕趙第一先鋒,脾氣暴躁;基太龍的這個龍字還預示了“龍墜野王”的悲劇色彩。田成方,字仲正,表明田成方的性格的忠貞一面。張達、李利則用“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景仁符,字仲桃,則表達了兩方面的意思:第一,仲字表明景仁符排行老二,仲桃與仁符是意思上的一種相互對照關係。郅鷹,字子天,就是表達了廷尉郅鷹天馬行空的做派。而像焚門托閘的孔類,就是取儒家先賢聖人孔子的姓,其實孔類所展示的正好是他的蠻力的一面。這就是相反效果。而太史決則是忠實的履行他決字的一個常規。
綜上所述
我覺得給小說人物取名,不能走上面兩個極端,忽略取名、附庸風雅,都會給小說帶來取名上的不雅觀。一個良好的人物姓名也是作者留給讀者一個相互溝通的渠道。從“周近,字子邇”到“胥門信、耏門班”到“基太狍歌”這三個階段就是一個逐步從常規通過賦予小說人物以內涵相對自由取名的過程。
原作者:成剛(選自成剛《如何替小說人物取仿古類姓名?》百度經驗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