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國家競爭力研究

城鄉統籌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國家競爭力研究

《城鄉統籌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國家競爭力研究》,是袁志剛編著,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圖書信息

作 者:袁志剛 等 著 叢 書 名

:出 版 社:復旦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9074734出版時間:2010-09-01版 次:1頁 數:232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與讀物

內容簡介

城鄉統籌發展,就是通過各種生產要素在統一的城鄉空間維度和可持續發展的時間維度上達到一個動態的、有效的、均衡的配置,促進城鄉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共創和諧的最終目標。《城鄉統籌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國家競爭力研究》前三章分析了我國勞動生產率在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和內外結構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指出城鄉統籌發展任務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後五章指出在城鄉統籌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勞動生產率的全面提高、產業升級和平衡發展,在巨觀層面則表現為經濟長期增長、社會和諧進步。要實現這一目標,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教育體制改革和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將是未來制度變革的重中之重。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地區結構失衡與勞動生產率差異
1.1 地區結構失衡的描述
1.1.1 中國總量經濟活動的空間失衡分布
1.1.2 中國製造業的空間失衡分布
1.2 地區結構失衡與勞動生產率差異
1.2.1 實證模型
1.2.2 數據來源與統計描述
1.2.3 回歸結果
1.2.4 總結性評論
第二章 產業結構升級與勞動生產率提升
2.1 中國產業結構、服務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2.1.1 產業結構、服務業發展的現狀
2.1.2 產業結構及服務業發展的矛盾與問題
2.2 中國產業結構失衡及服務業發展滯後對產業經濟成長質量和競爭力的影響
2.2.1 服務業滯後與產業經濟成長的質量和競爭力
2.2.2 產業結構失衡、服務業滯後與工業化福利損失
2.2.3 產業結構失衡、服務業滯後與中國二元結構的持續性深化
2.2.4 服務業滯後發展的其他影響
2.3 產業結構失衡、服務業滯後及產業經濟競爭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2.3.1 產業經濟成長模式
2.3.2 勞動力稟賦及生產率發展狀況
2.3.3 制度性因素
2.4 中國產業結構及服務業發展方向的展望與建議
2.4.1 服務經濟發展方向和目標的展望
2.4.2 服務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三章 內外結構失衡與勞動生產率問題
3.1 現階段內外經濟結構失衡的表現與趨勢
3.1.1 失衡的三大表現
3.1.2 失衡的三大趨勢
3.2 全球化條件下國家競爭力提升的挑戰
3.2.1 三次全球化進程概述
3.2.2 全球化的“得”與“失”
3.2.3 全球化的兩大挑戰
3.3 內外經濟平衡發展的動力機制與政策激勵
3.3.1 平衡發展的三大動力機制
3.3.2 平衡發展的三大政策激勵
第四章 勞動力市場改革中的城鄉統籌建設
4.1 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和發育
4.2 勞動力市場面臨的首要問題: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
4.2.1 改革以來勞動力流動的特點
4.2.2 當前的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
4.2.3 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的成因
4.3 城鄉勞動力市場融合與中國國際競爭力
4.4 促進城鄉勞動力市場融合的政策建議
第五章 勞動力市場改革中的勞動立法規制
5.1 我國的勞動立法進程及其背景
5.1.1 改革開放以前
5.1.2 改革開放之後
5.2 現行主要法規的特徵與內容
5.2.1 關於《勞動契約法》
5.2.2 關於《就業促進法》
5.2.3 關於《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5.3 對世界勞動立法的考察及啟示
5.3.1 國際勞動立法概述
5.3.2 啟示——以美國和法國為主要考察對象
5.4 勞動關係的法律規制與競爭力
5.4.1 理論與經驗證據
5.4.2 對中國問題的分析
第六章 勞動力市場改革中的最低工資制度
6.1 最低工資的國際標準和實踐
6.1.1 在世界範圍內的產生和發展
6.1.2 幾個典型國家
6.2 中國的最低工資政策
6.2.1 制度的建立和變遷
6.2.2 制度缺陷
6.3 最低工資的效果
6.3.1 理論模型
6.3.2 中國最低工資的分析
6.4 小結
第七章 提升國家競爭力中的教育體制改革
7.1 我國教育投資的基本情況
7.1.1 我國教育的總體情況
7.1.2 我國教育的地區差異
7.2 教育和經濟成長以及收入差距
7.2.1 人力資本、教育和經濟成長
7.2.2 教育與收入差距
7.3 政策建議
7.3.1 增加教育投資,改善勞動力市場,促進經濟發展
7.3.2 改進教育體制,完善勞動力市場,促進平等
第八章 提升國家競爭力中的社會保障建設
8.1 社會保障制度變遷與評述
8.1.1 城鎮社會保障制度變遷
8.1.2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變遷
8.2 社會保障制度現狀與問題
8.2.1 中國社會保障現狀
8.2.2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8.3 社會保障與國際競爭力
8.3.1 國外關於社會保障對國家競爭力影響的爭議
8.3.2 關於中國社會保障對其國際競爭力影響的爭議
8.4 社會保障發展的目標模式及政策建議
8.4.1 幾個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8.4.2 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模式
8.4.3 政策建議
·收起全部<<

前言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釋放出來的最強烈的一個信號就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城鄉統籌發展,就是通過各種生產要素在統一的城鄉空間維度和可持續發展的時間維度上達到一個動態的、有效的、均衡的配置,促進城鄉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共創和諧的最終目標。
但目前來看,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在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和內外結構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折射出城鄉統籌發展任務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城鄉統籌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國家競爭力研究》的第一章至第三章就上述問題展開了深入分析。
第一章討論了我國勞動生產率的“地區結構”差異與勞動力市場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作者首先通過細緻的統計計算,描述了我國八類地區的人均GDP、總量GDP和就業人數等指標的變動趨勢,結果發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區間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不平衡愈演愈烈,經濟活動持續地向沿海地區集聚。隨後的計量研究表明,勞動生產率對就業密度的彈性係數達到8。8%左右,這一正彈性係數將導致非農產業存在著空間上的規模報酬遞增特徵,集聚效應通過累積循環機制使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出現兩極分化,地區間勞動生產率和收入差距將不斷擴大,計量結果顯示就業密度與人力資本兩項對勞動生產率差異的解釋力達到62%。在政策層面,上述研究意味著各個地區須儘量利用製造業或服務業規模報酬遞增的地方化特性,通過加快由工業化帶動的城市化步伐來提高地區勞動生產率。可以選擇的措施包括:加快從農業中轉移剩餘勞動力、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通過加強教育和醫療投入的方式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總之,通過改善軟硬體環境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未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