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聲環境論

《城市聲環境論》是201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康健。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城市聲環境研究的最新發展,提出該領域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內容涵蓋了城市聲環境的三個主要方面:聲評價,包括噪聲的煩擾及相關法規,起正面作用的聲音的聲舒適及聲景觀;聲預測,小區塊如街道或廣場的聲模型,大區塊如整個城市的聲模型;聲環境的建立,建築和城市設計的選項的影響。本書將技術內容和多學科方法相結合,通過一系列現場研究,為實際的套用和設計提供建議。第1章介紹一些背景和基本聲學知識,其餘各章相對獨立,以方便讀者挑選閱讀。

本書可作為從事城市規劃、建築、聲景觀、聲學和噪聲控制、環境科學、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環境心理學和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工程人員和學生的參考書或教科書。

圖書目錄

第1章 聲學基礎

1.1 聲波的基本特性

1.1.1 聲波

1.1.2 聲功率、聲壓和聲強

1.1.3 聲級

1.1.4 頻帶

1.2 聽覺感知

1.2.1 聲級和頻率的感知

1.2.2 響度和噪度

1.2.3 計權聲級

1.2.4 掩蔽

1.2.5 聲質量

1.2.6 噪聲的影響

1.3 聲源

1.3.1 聲源的基本形式

1.3.2 聲源指向性

1.3.3 城市噪聲源

1.4 聲學材料

1.4.1 反射、透射和吸收係數

1.4.2 聲吸收器

1.4.3 聲反射器和聲擴散器

1.4.4 空氣聲隔離

1.5 戶外聲傳播

1.5.1 基本方程

1.5.2 大氣條件:大氣、風和溫度

1.5.3 地面衰減

1.5.4 聲屏障

1.6 室內聲學

1.6.1 混響過程

1.6.2混響時間

1.6.3 混響的測量

1.6.4擴散場中的聲音分布

1.6.5簡正模

第2章 城市噪聲評價

2.1噪聲主觀評價

2.1.1 聲學的/物理的因素

2.1.2 社會的/心理的/經濟的因素

2.1.3 噪聲評價方法

2.1.4 多重聲源

2.2 聲音描述量

2.2.1統計聲級

2.2.2 等效連續聲級

2.2.3 晝-夜聲級

2.2.4 晝-晚-夜聲級

2.2.5交通噪聲指數

2.2.6噪聲污染級

2.2.7 校正噪聲級

2.2.8 有效感覺噪聲級

2.2.9 聲暴露級

2.2.10 飛機噪聲評價

2.2.11 噪聲對語言通信的干擾

2.2.12 室內噪聲評價

2.3 標準和法規

2.3.1 立法的原理和形式

2.3.2 WHO和ISO

2.3.3 歐洲聯盟(歐盟)委員會(EU)

2.3.4 英國

2.3.5 其他歐洲國家

2.3.6 其他國家

2.4 城市噪聲氣候

2.4.1 英國

2.4.2 其他國家

2.4.3 調查結果比較

第3章 城市聲景觀

3.1 聲景觀的研究

3.2 聲景觀評價

3.2.1 聲

3.2.2 個體

3.2.3 城市街道和廣場

3.2.4 聲和其他物理條件的相互作用

3.3 歐洲城市公眾廣場現場研究

3.3.1 研究現場

3.3.2 問卷調查

3.3.3 測量

3.4 聲舒適

3.4.1 識別的聲音

3.4.2 聲級的評價

3.4.3 聲舒適評價

3.4.4 特定聲音的影響

3.4.5 其他物理因素的影響

3.4.6 統計因素的影響

3.5 聲音偏好性

3.5.1 聲音的偏好

3.5.2 聲音的偏好性和廣場的選擇

3.5.3 統計因素的影響

3.5.4 文化因素的影響

3.5.5 聲音偏好的三個等級

3.6 中國城市公眾廣場現場研究

3.6.1 方法學

3.6.2 結果

3.7 語義細分分析

3.7.1 語義的過程

3.7.2 城市公眾廣場現場研究方法論

3.7.3 聲景觀評價的主要因子

3.7.4 季節、現場、採樣量和特色聲音的影響

3.7.5 個體和設計師之間的比較

3.8 城市公眾廣場聲景觀的描述

3.9 人工神經元網路聲景觀評價

3.9.1 人工神經元網路

3.9.2 採用ANN進行聲景觀評價的路線圖

3.9.3 資料庫的建設和初步分析

3.10 城市公眾廣場聲景觀設計

3.10.1 聲音

3.10.2 廣場

3.11 從戶外聲景觀到室內聲舒適

3.11.1 大型商場的門廊

3.11.2 圖書館閱覽室

3.11.3 足球場

3.11.4 游泳場

3.11.5 教堂

第4章 小區塊聲模型

4.1 能量虛源法

4.1.1 圍蔽街道

4.1.2 城市廣場

4.2 考慮干涉效應的虛源法

4.3 聲線追蹤法

4.3.1 一般原理

4.3.2 城市廣場模型

4.4 無規擴散反射放射線模型

4.4.1 擴散的作用

4.4.2 放射線模型一般原理

4.4.3 面元的劃分

4.4.4 1階面元源

4.4.5 形狀因子

4.4.6 面元之間的能量交換

4.4.7 從面元到接收器的能量

4.4.8幾何反射地面

4.4.9 十字形街道和城市廣場

4.4.10 數值模擬和算法驗證

4.4.11 與測量的比較

4.5輸運理論

4.5.1 通用方程

4.5.2 空置街道

4.6 波動理論模型

4.6.1 有限元法和邊界元法

4.6.2 用於平行圍蔽街道的等效源

4.6.3 有限差分時域法和拋物線方程

4.7 經驗公式

4.8 其他模型

4.9 聲動漫

4.9.1 經過參數研究實現簡化

4.9.2 通過主觀測試作簡化

4.9.3 範例

4.10 物理縮尺模型

4.10.1 一般原理

4.10.2 套用

4.11 現場測量

第5章 大區塊聲模型

5.1 噪聲地圖繪製技術

5.1.1 道路交通噪聲源模型

5.1.2 一般計算方法

5.1.3 幾何發散

5.1.4大氣吸收

5.1.5 地面效應

5.1.6 聲屏障

5.1.7 反射

5.1.8 氣象條件校正

5.1.9 其他衰減

5.1.10 噪聲地圖繪圖軟體

5.2 噪聲地圖繪製:精度和策略套用

5.2.1 噪聲地圖及其繪製技術的套用

5.2.2 與虛源法的比較

5.2.3 斜屋頂的簡化

5.2.4 建築物之間的間隔

5.2.5 計算參數

5.2.6 數據採集

5.2.7 現場研究

5.3 噪聲地圖套用

5.3.1 歐洲

5.3.2 英國

5.3.3 工業現場噪聲地圖

5.4 其他模型

5.4.1 平面城市模型

5.4.2 線性輸運模型

5.4.3 動態交通噪聲

第6章 城市噪聲降低

6.1 規劃考慮

6.1.1 建築規劃

6.1.2 自防護建築物

6.1.3 植物

6.2 建築物外結構

6.2.1 隔聲罩

6.2.2 複合牆

6.2.3 空調通風口消聲器

6.2.4 防聲窗

6.2.5 振動隔離

6.3 環境噪聲屏障

6.3.1 多邊緣屏障

6.3.2 抗性屏障

6.3.3 相位干涉屏障

6.3.4 倒相屏障

6.3.5 屏障上沿的縱向設計

6.3.6 窗百葉式和窗簾式屏障

6.3.7 繞射邊緣的吸收處理

6.3.8 反射的處理

6.3.9 策略性建築/景觀設計

6.4 屏障設計中的非聲學因素

6.4.1 公眾的參與

6.4.2 使用壽命評估

6.4.3 感覺

6.4.4 設計過程

第7章 城市街道和廣場的聲環境

7.1 城市街道

7.1.1 聲場的基本特性

7.1.2 邊界面反射

7.1.3 街道幾何形狀

7.1.4 邊界面吸收和建築物布局

7.2 現場研究:英國和香港街道的比較

7.2.1 街道布局

7.2.2 結果

7.3 城市廣場

7.3.1 聲場基本特性

7.3.2 邊界面反射條件

7.3.3 廣場幾何設計

7.3.4 邊界面吸收和建築物布局

7.4 現場研究:經典廣場

7.5 兩條平行街道之間的聲傳播

參考文獻

附錄 簡略語表

索引

圖目錄

圖1.1 標準純音等響級曲線,前向入射,自由場雙耳測聽(ISO 2003b)

圖1.2 卡車和火車噪聲典型頻譜(Jonasson and Storeheier 2001;Van Beek et al. 2002;Jonasson et al.2004)

圖1.3 典型建築材料的吸聲係數(UK DfES 2003)

圖1.4 Schroeder聲擴散器橫截面圖

圖1.5 典型構築物的傳聲損失(M?ser 2004)

圖1.6 計算聲屏障聲繞射的示意圖

圖2.1 Lden與煩擾和高煩擾人群百分數的關係(WG-HSEA2002)

圖2.2 用式(2.8)算得的交通流量Q與交通噪聲Leq之間的關係,式中a和b的值由Barrigón-Morillas 等(2005)收集

圖2.3 英國大倫敦(Skinner and Grimwood 2005),西班牙Pamplona (Arana and García 1998)和Badajoz (Barrigón-Morillas et al.2005),義大利Messina (Piccol et al.2005)和埃及大開羅(Ali and Tamura 2002)的LAeq 24h分布.注意,由於測量條件不同,把這些分布畫在一起,主要是比較它們隨時間的相對變化,而非比較它們絕對值

圖3.1 (a)EDINA電子地圖上顯示的和平公園平面圖,灰度表示聲級,虛線圓標明進行調查的區域;(b)全景

圖3.2 (a)EDINA電子地圖上顯示的Barkers Pool的平面圖,灰度表示聲級,虛線圓標明進行調查的區域;(b)全景

圖3.3 在謝菲爾德於四個季節現場調查的不同年齡受訪者人數

圖3.4 為(a)和平公園及(b)Barkers Pool的受訪者識別的主要聲音

圖3.5 測得的聲級與聲級的平均主觀評價之間的關係,已作了線性回歸和用R作了校準

圖3.6 在(a)和平公園及(b)Barkers Pool,測得的Leq 與聲級的主觀評價之間的關係,和測得的Leq 與聲舒適評價之間的關係.已作了二項式回歸和用R作了校準

圖3.7 (a)和平公園及(b)Barkers Pool聲級的主觀評價與聲舒適之間的比較

圖3.8 在和平公園,在三種聲源條件下,(a)測得的聲級與聲級平均主觀評價之間的關係;(b)測得的聲級與平均聲舒適評價之間的關係,已作了二項式回歸和用R作了校正

圖3.9 在Barkers Pool,在兩種聲源條件下,(a)測得的聲級與聲級平均主觀評價之間的關係;(b)測得的聲級與平均聲舒適評價之間的關係,已作了二項式回歸和用R作了校正

圖3.10 兩個謝菲爾德現場研究所得的聲偏好性

圖3.11 從在謝菲爾德所做的兩次現場研究得到的不同年齡組之間的聲偏好性差異.(a)鳥鳴聲;(b)商店音樂聲;(c)周圍交談聲

圖3.12 從在謝菲爾德所做的關於偏好的休閒聲環境的兩次現場研究所得的不同年齡組之間的差異

圖3.13 從在謝菲爾德所做的兩次現場研究所得的男性組和女性組之間聲偏好性差異.(a)教堂鐘聲;(b)馬路音樂;(c)孩子歡叫聲

圖3.14 (a)北京西單廣場;(b)北京長椿園廣場

圖3.15 (a)和平公園和(b)Barkers Pool受訪者年齡組分布,兩個季度平均

圖3.16 (a)和平公園和(b)Barkers Pool受訪者的教育和職業分布,兩個季度平均

圖3.17 以舒適和不舒適指數表示的四個廣場之間的比較

圖3.18 選擇給定環境因子作為“重要”的建築系學生百分數

圖3.19 描述城市公共廣場聲景觀的模型

圖3.20 用ANN做聲景觀評價的線路圖

圖3.21 英格蘭Chatsworth Garden三個水景的聲音的頻譜

圖3.22 在Meadowhall典型位置測得的噪聲的(a)時域譜和其(b)頻域譜

圖3.23 在謝菲爾德大學主圖書館建築閱覽室中放送的聲音的頻譜和時間特性

圖3.24 主游泳區典型的SPL時間分布

圖4.1 理想圍蔽街道內虛源分布

圖4.2 一個理想化城市廣場平面圖.格線線所示為單元劃分(見4.4節).用於數值研究的聲源和傳聲器位置也示於圖中(見7.3 節),廣場大小:50m×50m,聲源位置:(10m,10m),四個典型的傳聲器位置:標號24(12.5m,17.5m);標號56 (27.5m,27.5m);標號89(42.5m,42.5m);標號100 (47.5m,47.5m),與之相當的聲源-傳聲器距離為8m,25m,46m 和53m

圖4.3 理想化廣場內的虛源分布平面圖

圖4.4 理想圍蔽街道的三維投影,面元劃分的例子

圖4.5 從點源到達地面上一個面元的能量分布

圖4.6 從發射面源Al,n到垂直接收面源Gl,m的形狀因子的確定

圖4.7 幾何反射地面和擴散反射立面的理想長方形街道的橫斷面圖,表示聲源能量分布和面元之間能量交換的分布

圖4.8 沿長度方向(a)SPL衰減的和(b)RT的計算與測量的比較

圖4.9 兩個典型傳聲器位置處測得的幾何反射地面與擴散反射地面衰變曲線的比較

圖4.10 耦合FDTD-PE模型的建立,根據Van Renterghem等(2006)的資料重畫

圖4.11 用於數值研究的典型廣場(50m?50m),標明了聲源和傳聲器位置

圖4.12 SPL、RT和EDT隨聲線數增加的變化,1000Hz,反射次數50

圖4.13 SPL、RT和EDT隨反射次數增加的變化,1000Hz,100 000條聲線

圖5.1 50m×50m 的(a)理想廣場和(b)理想街道,標明了聲源(大個子點)和傳聲器(小個子點)的位置.坐標原點在廣場/街道的一角

圖5.2 NMS計算得到的SPL,反射次數R=1~20,以R=20的虛源模型結果作參考.(a)廣場;(b)街道

圖5.3 廣場的NMS法和虛源模型之間的SPL之差,α=0:1,0.5 和0.9

圖5.4 斜屋頂和3個簡化建築的橫斷面

圖5.5 兩個計算布局的平面圖,標明了道路、建築物和傳聲器的位置

圖5.6 以斜屋頂的SPL為基準,SPL隨不同平屋頂高度的變化,布局見圖

圖5.7 建築物間隔寬度不同的3 種布局,用於考察間隔寬度的影響

圖5.8 SPL隨建築物之間的間隔的變化.(a)以建築物之間的間隔用磚塊堵塞的街道的SPL 為基準;(b)間隔為5m的4種不同建築物布局圖

圖5.9 一條街道圖5.5(a)內不同反射次數時的噪聲地圖

圖5.10 謝菲爾德市一個城區內反射次數為0和1的噪聲地圖的比較

圖5.11 以圖5.9 的建築布局為例,計算時間隨反射次數的增大而增加

圖5.12 謝菲爾德市中心一個區塊的平面圖,表示了(a)聲源數據測點及其(b)視圖

圖5.13 繪製謝菲爾德市中心一個區塊噪聲地圖的三維模型

圖5.14 謝菲爾德市中心一個區塊的噪聲地圖,反射次數:(a)1和(b)3

圖5.15 一個工廠周圍預測的SPL分布

圖5.16 SPL 分布比較.(a)道路噪聲;(b)工廠噪聲;(c)道路和工廠噪聲的合成

圖6.1 自防護建築物的原理、例子及其橫斷面

圖6.2 典型的(a)吸收型消聲器和(b)抗性消聲器

圖6.3 “聲鎖”平面圖

圖6.4 鋪襯管道寬度對其聲學性能和氣流性能的影響,管長為0.3m,0.45m和0.6m.(a)有效通風面積比隨寬度的變化;(b)單元計權歸一化級差Dn,e,w隨寬度的變化(Oldham et al.2005d)

圖6.5 普通窗戶系統的基本結構.HL為窗簾長度;HD為窗簾與玻璃之間的距離;SSO為聲源一側的孔洞;RSO為居室一側的孔洞;MVG為最小通風間隙;TWW為典型窗寬;D為玻璃與MPA之間的距離

圖6.6 FEMLAB 數值模擬得來的聲源室的與接收室的SPL的差值,(a)不同的SSO-RSO(mm);(b)不同的TWW (mm)和百葉窗的效果,(見圖6.5—PB003a:45°硬質百葉窗;PB003b:聲阻為0.3(?0c)的45°百葉窗;PB003c:聲阻為0.3(ρ0c)的105°百葉窗;(c)不同的HL(mm)

圖6.7 以聲源室與接收室的SPL之差表示的、典型的/策略設計的窗的聲學性能測量結果(Kang et al.2005).為比較,也給出了單層和雙層窗的聲學性能

圖6.8 策略性設計的屏障斷面圖.(a)多邊緣屏障;(b)抗性屏障;(c)相位干涉屏障;(d)倒相屏障(Ekici and Bougdah 2004)

圖6.9 各種窗百葉屏障和懸掛窗簾屏障(Ekici and Bougdah 2004)

圖6.10 吸收處理的屏障,橫斷面圖(Ekici 2004)

圖6.11 發散屏障,平面圖

圖6.12 策略性建築/景觀設計,橫斷面圖.(a)道路水平高度的調整;(b)伸臂式和長廊式屏障;(c)懸吊的平板(Ekici 2004)

圖6.13 各種屏障的噪聲衰減的預想等級,1表示最有效,5表示最差(Joynt 2005)

圖7.1 用於計算的(a)圍蔽街道和(b)城市單元的基本布局

圖7.2 聲音隨聲源與傳聲器之間距離增大而衰變的曲線,擴散反射,街道長L=120m,寬W=20m 和圍蔽高H=18m.聲源位於(30m,6m,1m)

圖7.3 單個點源在街道S-M內5個位置的SPL分布.(a)( 60m,0m,1m );(b)(60m,15m,1m);(c)(60m,30m,1m);(d)(60m,45m,1m);(e)(60m,60m,1m)和(f)沿y=0~120m每隔15m 共9 個聲源.圍蔽高H=20m

圖7.4 街道S-M內,點聲源在3個位置時混響時間的分布.(60m,0m,1m):(a)RT;(a\\\\\\\\\\\\\\\\\\\\\\\\\\\\\\\\\\\\\\\\\\\\\\\\\\\\\\\\\\\\\\\')EDT.(60m,30m,1m):(b)RT;(b\\\\\\\\\\\\\\\\\\\\\\\\\\\\\\\\\\\\\\\\\\\\\\\\\\\\\\\\\\\\\\\')EDT.(60m,60m,1m):(c)RT;(c\\\\\\\\\\\\\\\\\\\\\\\\\\\\\\\\\\\\\\\\\\\\\\\\\\\\\\\\\\\\\\\')EDT.圍蔽高H=18m

圖7.5 兩條街道內聲音按擴散反射和幾何反射時沿長度衰減的比較,街道寬W20m,圍蔽高H分別為(a)6m 和(b)18m

圖7.6 擴散反射的和幾何反射的反射邊界面之間(a)RT;(b)EDT 和(c)衰變曲線的比較,街道寬20m

圖7.7 沿不同圍蔽高度的擴散反射邊界面的街道長度方向的聲衰減,街道寬20m

圖7.8 兩個街道寬度的混響時間比較,擴散反射邊界面,圍蔽高18m

圖7.9 衰變曲線與圍蔽高度的關係,擴散反射邊界面,街道寬度20m,聲源到傳聲器的距離20m

圖7.10 城市單元內SPL隨街道寬度的分布,圍蔽高20m,(a)街道S 寬30m,街道N寬10m;(b)街道S寬10m,街道N寬30m

圖7.11 街道S和N錯位引起的SPL的變化,(a)街道N 錯位到x = 70~90m;(b)街道S錯位到x=30~50m,而街道N仍在x=70~90m.圍蔽高20m

圖7.12 沿邊界面吸聲係數不同的街道長度方向的SPL 衰減.(a)擴散反射邊界面,(b)幾何反射邊界面.街道寬20m,圍蔽高18m

圖7.13 傳聲器位置(50m,2m,1m)處邊界面吸聲係數不同時的衰變曲線,擴散反射邊界面,街道寬20m,圍蔽高18m

圖7.14 比較英國與香港街道的典型布局的三維圖

圖7.15 沿幾何反射邊界面的街道長度方向SPL的變化.(a)傳聲器高1.5m,(b)傳聲器與圍蔽的高度相同

圖7.16 沿幾何反射邊界面的街道長度方向的衰變曲線.(a)距離聲源40m,(b)距離聲源120m,傳聲器高出地面1.5m

圖7.17 街道HK5與街道UK5的(a)SPL、(b)RT和(c)EDT的比較,擴散反射邊界面

圖7.18 地面以上1.5m 水平面內的SPL.所有建築物的立面擴散係數都為0.3,地面幾何反射,點聲源

圖7.19 距離一立面1m的垂直平面內SPL分布,所有立面擴散係數都為0.3,地面幾何反射,線聲源

圖7.20 垂直於街道長度方向的平面內SPL分布.所有立面的擴散反射係數都為0.3,地面幾何反射,線聲源

圖7.21 一個(50m×50m)廣場內(a)SPL、(b)RT 和(c)EDT 的分布,顏色深的格線屬擴散反射邊界面,顏色淺的格線屬幾何反射邊界面.圍蔽高20m.聲源位置:(10m,10m,1.5m).邊界面吸收係數0.1

圖7.22 傳聲器100處,擴散反射邊界面與幾何反射邊界面時的衰變曲線比較,聲源到傳聲器距離為53m

圖7.23 在傳聲器位置24、56 和89處,(a)SPL、(b)RT 和(c)EDT 隨擴散係數的增大而變化的情況,聲源到傳聲器距離分別為8m、25m 和46m

圖7.24 3個不同圍蔽高度50m、20m和6m時的(a)SPL、(b)RT和EDT的比較,擴散反射邊界面

圖7.25 3個不同大小25m×25m、50m×50m和100m×100m廣場的(a)SPL、(b)RT 和EDT 的比較,擴散反射邊界面

圖7.26 3個不同大小25m×25m,50m×50m和100m×100m廣場的(a)SPL、(b)RT 和EDT的比較,幾何反射邊界面

圖7.27 2個不同形狀50m×50m和100m×25m廣場的(a)SPL、(b)RT和EDT的比較,擴散反射邊界面

圖7.28 2個不同形狀50m×50m和100m×25m廣場的(a)SPL、(b)RT 和EDT的比較,幾何反射邊界面

圖7.29 邊界面吸收對(a)SPL和(b)RT和EDT的影響,擴散反射邊界面

圖7.30 邊界面吸收對(a)SPL和(b)RT和EDT的影響,幾何反射邊界面

圖7.31 在50m×50m廣場上的(a)4種建築物布局和(b)4種吸聲體布局

圖7.32 4種建築物布局的SPL分布(見圖7.31)

圖7.33 4種吸聲體布局的SPL分布(見圖7.31)

圖7.34 4種建築物布局的RT分布(見圖7.31)

圖7.35 4種吸聲體布局的RT分布(見圖7.31)

圖7.36 4種建築物布局的EDT分布(見圖7.31)

圖7.37 4種吸聲體布局的EDT分布(見圖7.31)

表目錄

表2.1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幾種環境中的社區噪聲指導值(Berglund et al.1999)

表2.2 PPG 24為附近存在噪聲源的新建住宅所推薦的各種噪聲暴露等級的限值,LAeq;T(ODPM 1994)

表2.3 義大利以LAeq 表示的噪聲發射限值、照射限值和質量目標(Porter et al.1998;Kang et al.2001a)

表2.4 中國城市區域環境噪聲LAeq限值,數據取自(SAC 1993)

表2.5 荷蘭為噪聲所高度煩擾的人群百分數(Franssen et al.2004)

表3.1 研究現場的基本資料

表3.2 測得的噪聲級、現場噪聲主觀評價、住戶聲環境的主觀評價

表3.3 總的物理舒適度評價的因子分析.Kaiser-Meyer-Olkin 採樣適定測度,0.613;累計,55.1%;提取法,主元素分析;轉動法,Kaiser 歸一化方差最大;N=9200

表3.4 研究現場的各種聲音的分級/%.F 偏好;N不偏好也不煩擾;A煩擾

表3.5 用於謝菲爾德聲景觀漫步的聲景觀評價表.黑體字表示在和平公園和Barkers Pool做的第二階段考察結果

表3.6 和平公園和Barkers Pool第二階段研究中的受訪者人數

表3.7 聲景觀評價因子分析——和平公園和Barkers Pool兩個季節總的研究結果.Kaiser-Meyer-Olkin採樣適定測度,0.798;累計,53%;提取法,主元素分析;轉動法,Kaiser歸一化方差最大;N=491

表3.8 4個廣場的典型描述語的平均評價得分,由建築系學生組(第三階段)和普通公眾組(第二階段)完成

表5.1 計算結果與測量結果的比較(單位:dBA)

表7.1 兩個典型接收位置(31~90m,18m,18m)和(31~90m,2m,1m)處混響時間之比

表7.2 英國和香港的街道布局比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