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擁擠綜合症

城市擁擠綜合症

“城市擁擠綜合症”,是指城市裡一幢緊挨一幢的住宅樓,擁擠的市場、商店,人們天天都生活在你碰我撞之中,這一切無時無刻不在刺激都市人們的視覺神經,隨之給心理甚至生理上帶來影響的現象。

症狀表現

看到人多的環境就心慌、煩躁。看到摩肩接踵的樣子就感到累、煩。因為,在擁擠狀態中,人們相互接觸、干擾,肌肉會異常緊張,極易引起精神疲勞,導致內臟功能失調,使人頭昏眼花、食慾減退、肌肉發僵、關節不適、心率加快等。統計顯示,都市人的高血壓心臟病神經衰弱和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都高於鄉村居民。

原因

城市擁擠綜合症城市擁擠綜合症

首先,從社會致病因素來說,擁擠造成的環境污染、噪音和交通不暢等,使得疾病容易傳播,頭腦容易發脹,性情容易急躁,也容易造成疲勞、心悸、胸悶,甚至呼吸不暢之感。其次,從心理致病因素來說,長期處在擁擠環境下生活的人們,由於高度的緊張與焦慮不安,容易導致心理狀態失衡。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為什麼有人在擁擠的車上火氣大,常為一點小事而爭吵,甚至動手動腳。

其實,這正是由於擁擠使人們大腦皮層調節功能紊亂,進而出現心理障礙,易產生異常興奮感的結果,若有不慎便一觸即發。

再其次,從生物致病因素來說,擁擠情況下既可因人多而雜,空氣中混雜各種細菌病毒;又可因人的熱量積累而不易發散,造成環境溫度升高,有利於細菌與病毒活力增強,這樣細菌與病毒便容易侵入人體,造成疾病傳播或流行。

專家分析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講,人的社交需要一個距離,生活需要一個私密空間。但是,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這種距離和空間被無情地壓縮,甚至被剝奪了。走到哪裡都是人和噪音;各種廣告、信息刺激著人們的神經;捷運里、商場中,擁擠的窘況使人喪失了相對安全的心理環境,壓力接踵而來――這種感覺,可能每一個擠在門口急著等下車、在大街上打電話卻找不到安靜地方的人都能體會。
擁擠的城市,還打亂了我原本按部就班的節奏。想著幾點到哪裡,可是擁堵的車輛就是要拖後腿;想到商場買點什麼,可人山人海的盛況讓你完全沒了興致;想在街心花園看書,無奈周圍噪音太大、行人太多。
人在分心的情況下,效率會大大降低;在環境刺激過度的情況下,狀態會被打亂,很難完成預定的目標。他說,成年人的行為目的性很強,也因此最怕被環境過度影響,一旦目標被環境“挫敗”,壓力就會產生。幾歲的小孩,人再多他也不會嫌煩,因為沒有目標,一切都覺得新鮮。
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和順暢的生活環境,煩躁與壓力自然找上門來。再加上現代人本來工作、生活壓力就大,愈發加重了面對擁擠環境時的心理反彈。這種“擁擠城市”的現象在中國比較突出。因為城市往往人口密度比較大、生活條件相對窘迫,很容易讓人產生不適的感覺。在歐洲的很多城市,平時街上都沒幾個人,自然心情愉快。

相關危害

環境醫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都認為,擁擠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已成為城市的一大公害,其中尤以精神緊張、噪音刺激、環境污染、災害事故更為突出。有環境心理學和臨床醫學家做過統計,發現處於擁擠狀態的都市人們,高血壓、心臟病、神經衰弱和其他精神性疾病的發病率都高於生活在幽靜環境中的鄉村居民。
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請來幾十位健康人,在檢查了他們在安靜狀態下的心跳、血壓和自我感覺後,請他們到人口密集、噪音很強的街頭遊逛一小時,回來後再進行檢查,結果發現絕大部分人血壓升高、有心律不齊現象,很多人自訴頭昏、煩躁,甚至噁心想吐。同時在心理活動方面,噪音也會造成明顯的干擾反應,如煩躁不安、注意力分散、思索困難、焦慮憂鬱、易發怒等心理障礙,引起精神性疲勞。這種疲勞雖經過休息也得不到緩解,嚴重者可導致慢性衰竭。  

防治方法

心理學家認為都市居民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儘量少去公共場所湊熱鬧,使自己的活動儘量錯開擁擠的高峰期,如上下班、節假日等,特別是年老體弱者、孕婦及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更應控制自己的活動次數,減少不必要的街頭活動;同時,都市人還需學會“鬧中取靜”,在緊張中學會放鬆、並經常保持平靜愉快的心境。同時,在飲食上進行調理,多吃些蔬菜、水果等鹼性食物,以增強體質,這也是防止擁擠綜合症的有效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