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薩蒂

埃里克·薩蒂

埃里克·阿爾弗雷德·萊斯利·薩蒂(法文:Éric Alfred Leslie Satie,1866年5月17日-1925年7月1日),後來自己改名為Erik Satie,是法國的作曲家[名人作曲家]。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埃里克·阿爾弗雷德·萊斯利·薩蒂法文Éric Alfred Leslie Satie1866年5月17日1925年7月1日),後來自己改名為Erik Satie,是法國作曲家

創作特色

法國作曲家薩蒂是一位玩世不恭的音樂怪傑。他雖然未採用巴洛克的風格寫作,但以率直質樸的音樂風格著稱,其音樂觀點對現代音樂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是新古典主義的先驅。薩蒂反對浪漫主義,也反對印象主義。他對 19 世紀末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的後期浪漫主義及表現主義的誇張形式十分反感,說“ 不是出自真誠的音符 , 我一個也不寫 !”這種簡約主義的風格確實為新古典主義樂派奠定了基礎。他還認為德彪西的音樂是近視眼中看到的景象,是粉飾太平的海市蜃樓,同時他也不喜歡德彪西那種過於華麗繁複精細的音樂語言,而提倡簡單自然、樸實無華的表達。薩蒂喜歡錶現怪誕的形象和狂悖的思想。他的全部創中,鋼琴作品所占的比例最高,並多為小品。

在薩蒂的鋼琴音樂中既沒有龐大的氣勢,也沒有濃重的激情,只有簡潔而平靜的“白話”,然而他的鋼琴作品卻常冠以奇特或有諷刺意味的標題,如《幾百年和一剎那》、《中午的晨曦》、《脫水後的胎兒》、《害牙疼的貓頭鷹》等等。他那玩世不恭、辛辣怪誕的作風恰恰與印象主義的藝術風格大相逕庭 , 薩蒂最具代表性的鋼琴曲《3首梨形小品》就是為了答覆德彪西那句 “薩蒂的音樂缺乏形式” 的批評而作的。意即他的作品形式就是梨形①。《3首吉姆諾培迪》也是薩蒂的代表佳作。樂曲由單純的鏇律構成逐次反覆的樂節,而在低聲部支持鏇律的僅為一些簡單的節奏和單一的調式化和弦。整首曲子的音樂進行淳樸明淨、色彩淡雅、毫無虛飾。

歷史貢獻

1.20世紀初薩蒂引導了當時的法國作曲家擺脫華格納音樂的影響,對法國六人團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六人團中的普朗克(1899—1963)對鋼琴音樂的貢獻最大,一生寫下數十首鋼琴曲,大部分為名副其實的即興小品。還有雙鋼琴的奏鳴曲與雙鋼琴協奏曲,以及《鋼琴協奏曲》、《主題與變奏曲》等。普朗克深受拉威爾和薩蒂的影響。純樸明晰和幽默諷刺兼而有之。他早期追摹法國古鍵盤音樂風格並賦予其新意,鏇律自然流暢、和聲撫媚動聽。)

2.強調簡練的音樂風格,鏇律簡單,以和聲不解決為主要特徵,《玄秘曲》中不用小節線的手法預示了後來許多新音樂的創作方式。

代表作品

鋼琴曲《玄秘曲3首》《3首薩拉班德》,交響戲劇《蘇格拉底》,舞劇《遊行》《炫技表演》和《鬆弛》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