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楊施

埃里克·楊施 ,德國生理心理學家,出生於德國布雷斯勞(現在是波蘭的 Wroclaw),逝於德國馬爾堡。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他先在布雷斯勞大學師從 H.艾賓浩斯,後入哥根廷大學師從 G.E.繆勒,1908 年在 G.E.繆勒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1910-1912 年作為私人講師在斯特拉斯堡教授哲學和心理學,1913-1936 年進入馬爾堡大學任教,1936 年始任德國心理學會主席直至逝世。

相關事件

楊施在其 1909 年的論文中表現出明顯的套用傾向,他的研究結果表明視覺對於近處物體要比遠處物體更加敏銳。兩年以後,他發表了關於空間或深度知覺的數據,數據表明所看見的物體的大小和視網膜上映象的大小並不直接相關。他的《雙重性理論》對理解耳朵怎樣起作用進行了闡釋,認為周期性震動(音樂)刺激耳蝸,而非周期性振動(噪音)刺激其他器官(如前庭),而居間的聲音刺激兩種器官。雖然現在不再有人相信這種說法,但是在當時他對視網膜兩重性質的類推是有獨創性的。在他看來,噪音要比音樂更原始,正如桿壯細胞要比錐狀細胞更原始一樣。

楊施以其遺覺象 [1] 的研究最為著名,該項研究是和他的兄弟瓦爾特(Walther Jaensch 1889-1950,內科醫學教授)合作進行的。楊施在 1920 年提出“遺覺”一詞,也稱為遺覺影像或知覺影像。原先認為遺覺象是非常清晰和逼真的視覺後象,他們常在年輕人中間發現。例如有些人看了一張畫片後,會在灰牆上看到同樣的畫像,有時關於這種畫像的影像鮮明得同畫片相似。後來發現,這種遺覺影像是主觀的,隨年齡的不同而異。兒童時期的遺覺像最明顯,青少年和成人就較少見。

楊施認為可以把它用來作為研究人格類型的一種方法,並提出這種遺覺像可以按心理物理的反應系統研究兩種類型的人:即類手足搐搦性型(Tetanoid type,簡稱 T 型,後來稱作“分裂型”)和類甲狀腺病型(Basedow type,簡稱 B 型,後來稱作“結合型”)。B 型人類似於精神病中的甲狀腺病,其遺覺類似於憶象,記憶影像的經驗生動,但能隨意控制,行為特徵是對事物有興趣,好變動,多想像,與甲狀腺機能亢進有關;T 型人與手足搐搦性精神病的情形相類似,其遺覺類似於後象,但不能隨意控制,與甲狀旁腺活動偏弱有關,行為特徵是隱的,非社交的,好獨處,精神活動少。從此遂發展成為解釋人格類型的一種方法。楊施兄弟倆的研究對於把人格的作用和生理學相聯繫的觀點來說,要比特質的觀念更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