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姆古城

坡姆古城

坡姆古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犁河上游特克斯河流域的昭蘇縣下台村西南,距下台村約42.2公里處。該城建築年代不詳。古城呈方形,城垣還殘存,其周長約1430米。城中地面散布有紅陶片。在城的外圍還遺有城壕。但城內建築已經毀壞殆盡,古城的歷史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古城介紹

坡姆古城 位於昭蘇縣下台村西南,距下台村約42.2公里處。該城 建築年代不詳。古城呈方形,城垣還殘存,

..

其周長約1430米。城中地面散布有紅陶片。 在城的外圍還遺有城壕

補充說明

但城內建築已經 毀壞殆盡,古城的歷史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暇蘇具下台西南,距下台村約42.2公里,城垣尚存,呈方形,周約1,430米,有城壕,城內建築己無存,地面散布有紅陶片,建築年代待考。

試論清代伊犁城市體系之產生

伊犁地區有“弓月城”,“磨河舊城”、“坡姆古城”、“下台古城”等⑥。元代在今伊寧附近出現了城市,稱為亦力巴里,也即明代亦力巴里城,成為伊犁河谷的政治中心。清朝統治新疆以前,伊犁地區為準噶爾蒙古統治中心.“準噶爾居烏孫突厥故壤,遊牧分地,即為職守”⑦。準噶爾部巴圖爾洪台吉在位時(1634—1653年),“希望把準噶爾人安置在塔爾巴哈台,並在葉密立河畔的和布克賽爾(即今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州首府楚固恰克)附近建立了一座用石砌成的首都”。“這位游①〔美〕施堅雅主編,葉光庭等合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中華書局2000年版,中文版前言。⑦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③魯西奇:《再論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區域問題”》,《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④顧朝林:《中國城鎮體系——歷史、現狀、展望》,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24頁.⑤《漢書·西域傳》(下),第66頁。⑥肖建中、沈家祥等編《中國縣市概覽>,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⑦《西域圖志》第29卷,官制1。試論清代伊犁城市體系之產生E二=一電牧的武士正在轉變成一位立法和發展農業和貿易的王公”。①長期以來仍延續了遊牧經濟,“天山以北,準噶爾部居之,人皆強悍,逐水草,無城郭。天山以南,回部居之,風氣柔弱,有城郭,土田良沃,人習耕種。”②基本上反映了清以前新疆歷史上城鎮的狀況。.清朝乾隆年間在新疆實施軍府制度,設定伊犁將軍為軍府制度的最高首腦,派駐大軍,修建伊犁九城以駐紮軍隊及其家眷,從而促成了伊犁中心城市和城市體系的產生。清代統治者已經認識到伊犁地理單元的封閉性③,明確了伊犁軍事政治上的意義,“形勢甲西域,高山長河,表里環抱,漢之烏孫大昆彌治,唐之突厥可汗庭,當在於此也。雖俗不土著,雲集烏散,而厥酋負阻,是有常區,以為鬥智角力之藉,亦所謂扼要者歟。自是東南行五百餘里,胥水泉之腴壤,實山川之陝區。蓋準部以伊犁為庭,而自哈什(即今哈什河)迄裕勒都斯,其門戶也”。④城鎮布局依從軍府制度下伊犁將軍統轄的目的依次建造,這就使伊犁能夠在自然地理基礎上,以軍事政治建置開始,對包括空間、職能、規模等結構特徵在內的城鎮體系加以整體布局。區域內因各城市所處的內外條件不同,會形成城市間不同的職能分工和城市規模差異⑤。但作為清朝統治新疆的中心——伊犁,其城市體系產生的內外條件中,起主導作用是清政府的行政力量。整體而言,根據軍府制度設官駐軍、移駐屯墾的目的,清政府對新疆各地進行了依次規劃和建設。派駐軍隊所需的大量糧食供應,以大規模的屯田加以保證。而屯田直接促進了天山北麓城市和農業的發展,改變了自古以來的天山農牧界線,城市開始形成與擴大。加之天山北路降水條件比天山南路好,自乾隆朝起,天山北路城市得以在空間上延續發展,連片成帶。調遣滿洲軍民西遷始自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自涼州、莊浪、黑龍江嫩江流域、盛京、西安、張家口以北等地,調遣滿洲、索倫(鄂溫克和達斡爾)、錫伯、察哈爾和厄魯特蒙古,以及漢族官兵,分批分期攜眷遷駐伊犁,組建了伊犁四營(索倫營、錫伯營、察哈爾營和厄魯特營)、漢軍屯營和兩個滿營。①〔法〕勒內·格魯塞著:《草原帝國》,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651—652頁。②《西域圖志>第l卷,圖考l,西域全圖說。④《西域圖志’第12卷,疆域5,天山北路2,伊犁東路:。伊犁,在天山之陰,為準噶爾沃壤。距京師一萬八百二十里。天山自西南來者汗騰格里那拉、納喇特達巴屏其南;東過空格斯河源,為烏得音達巴、額布圖達巴;折北而西,為北路之哈喇古顏鄂拉環其東;東北過哈什河源,折而西為博羅布爾噶蘇達巴、塔勒奇達巴、博羅和洛鄂拉障其北。三面皆負祁連,而空格斯郭勒自東南來西北流;哈什郭勒自東北來西南流;特克斯郭勒,自西南來東北流,至其境東百里許,會為伊犁郭勒。西流成巨川,西北入巴勒喀什淖爾。”④《西域圖志》天山北路圖說2。伊犁西路、辟展界。⑤周一星:《城市地理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54頁。’麴篁燃罷箏毒囂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l·2008年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l表1伊犁駐防各營官兵、人口、駐地表駐防各營名稱移駐時間官兵數量兵數與眷口數駐紮城市及地理方位乾隆二十九年惠遠城滿營官180,兵4654惠遠城。伊犁河北岸二三里(1764年)至合計乾隆三十一年2萬餘口惠寧城滿營2144惠寧城。巴彥岱,(1766年)錫伯營乾隆二十九年官26人,兵12003275名口伊犁河南岸察布查爾地區察哈爾營乾隆二十八年官36,兵1836戶5548人賽里木湖、博爾塔拉地區索倫營乾隆二十八年官27人,兵1340人3860名口霍爾果斯河兩岸特克斯河、察林河流域及塔馬哈一厄魯特營乾隆二十七年官45,兵338622729名口帶,今特克斯、尼勒克、新源縣境內綏定城,左營駐廣仁城。右營駐瞻德城,霍爾果斯營駐拱宸城.巴彥綠營乾隆四十三年官98,兵3000總兵、中營駐岱營駐熙春城,塔爾奇營駐塔爾奇城官420余名,兵總計5.5萬餘口17200余名①除了以軍事為主要任務的六營及綠營人口以外,伊犁地區還有維吾爾農民組成的回屯戶民人口。乾隆二十六(1761年)始,“由烏什、葉爾羌、和闐、哈密、吐魯番等處陸續增調回子。至三十三年(1768年),共有六千三百八十三戶。內除彥齊回子三百二十三戶,種地所收之麥,為大小伯克及挖鐵回子十戶養贍口糧外,奏定種地回子六千戶。”②在伊犁河南海努克地方,安設村堡,開鑿水渠,墾荒種田。在固爾扎建寧遠城,回電集中分布在寧遠城周圍。乾隆38年(1773年),“將軍伊勒圖奏準,以六千回戶分為九屯,耕種納糧,每戶交糧十六石,每年共交糧九萬六千石。”③各屯戶數不一,均按所屯地方之大小而定,海努克600戶、哈什500戶、博羅布爾噶蘇1100戶、濟爾噶胡900戶、塔什鄂斯坦400戶、鄂羅斯坦600戶,巴爾圖海600戶、霍諾海800戶、達爾達木圖500戶④。據《伊江匯覽》記載,“伊犁於二十六年創始之初,僅於塔勒奇河修蓋小堡一座,並無名目,以為屯兵居住之處。二十七年,在烏哈爾里克修建綏定城一,即以換防滿洲官兵居之。嗣又於古爾扎修建寧遠城一,以居回戶。二十九年,在伊犁河北修建惠遠城,彼時涼莊熱河滿洲官兵移駐居住,是為大城。三十年,西安滿洲官兵移駐而來,爰建惠寧城以居之。其綏定城周圍四里三分。惠遠城周圍九里三分,寧遠城周圍四里七分,惠寧城周圍六里三①《總統伊犁事宜》,《北路總說·伊犁》.②《欽定新疆識略》第6卷,第1—2頁。③《欽定新疆識略》第6卷,第24頁。④《欽定新疆識略》第6卷,第26頁。試論清代伊犁城市體系之產生仁二二二二分,四城相距均數十里,商販貿易往返絡繹。惠遠、惠寧兩城,計隔七十里,然中為大橋,居民茆店秣蓐有資,遂無行李之乏焉”。①伊犁將軍初設在綏定城,但綏定城規模較小,無法容納眾多衙署和駐兵,在新城(綏定城)及固爾扎回城之間,蓋造伊犁城署營房,派綠旗兵一千,三年竣工。惠遠城俗稱“磚瓦窯”,亦稱滿城。城周長九里三分,城高一丈四尺。乾隆五十八年,因人口增長,房屋不敷居住,於滿營東面空地,拓築城牆百二十丈,增建房屋八百餘所。致使南北長的長方形惠遠城,改築為略成方形。乾隆三十年奏請賜名日惠遠,門四,東日景仁,西日說(悅)澤,南日宣閻,北日來安。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於伊犁屯田綠營官兵三千改為眷兵,需建城池兵房安置。即於塔爾奇溝口外之烏可爾博爾蘇克、東察罕烏蘇、霍爾果斯、巴顏岱等處,分別建城。即廣仁城、瞻德城、拱宸城、熙春城,建成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上述各城,分別駐札綠營游擊、都司、參將、守備和領隊大臣。以上各城均在伊犁河北,史稱伊犁九城。二城市整體布局和城市體系諸要素分析在派駐軍隊之前,清政府對於伊犁地區城鎮的建設就有所規劃:“將此項移駐官兵,作何建造城垣廬舍,及給與糧餉之處,先行籌畫。…‘察哈爾、厄魯特兵,遊牧為生,應仍其舊,索倫亦然。…‘惟涼州、莊浪官兵,房屋需七千餘間,烏哈爾里克新城,僅敷現在官兵駐紮。查伊犁河岸高阜,地土堅凝,可築大城。在新城及固勒扎回城之間,糧運亦便。所產煤薪皆足用。計明春起造,至乙酉年,城屋均可竣。”②伊犁河北,地域遼闊,人煙稀少,北方是野心勃勃的沙俄,西和西北面是遊牧不定的哈薩克,要統治這些地區,抵禦外來侵略和滲透是需要大批兵力的。且伊犁河北交通方便,地域開闊,可攻可守,兵力易機動,並且具備良好的農牧業生產條件。清政府把控制全疆的中心放在這裡,是很有遠見的。而伊犁河南越過穆素爾嶺可通烏什、阿克蘇,西南可通喀什噶爾,這些地區人煙稠密,有清軍駐防,自然不用針對這些地區設防。清朝政府將伊犁作為統治新疆的中心加以經營,將軍駐惠遠城,控御天山南北,有“帶甲之士四萬”,由滿洲八旗兵為主要成員的軍事力量,分駐全疆各地,“開屯列戍棋布星羅。”③清代伊犁地區興建城鎮,分前後兩次。第一次興建是從乾隆二十六年修建塔勒奇城開始,先後修建了五座城池。第二次是乾隆四十五年,修建了四座。伊犁九城,從數量上來看,是前代無法比擬的。對於清政府在伊犁建置的九城,有人認為:清政府在寧遠以西“另建一座新城,即惠遠。哈薩克人稱此新城為新固勒扎或小固勒扎,1762年清朝即置將軍於此。寧遠被稱為老固勒扎,繼續作為源源前來伊犁的穆斯林移民的經濟文化中心。在十八世紀,清政府還在伊犁地區建立了另外七座城市。但不①《伊江匯覽·城堡》。⑦《高宗實錄》第678卷,第4—5頁。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月辛酉。③《新疆圖志》第1卷,建置l。型蕉燃娶箏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I·2008年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l出所料,發展最快的是將軍衙門所在的新固勒扎。”①這是正確的看法。表2伊犁九城表城鎮名稱修竣時間修建地點城周駐紮官員地名(城名)塔勒奇河,在惠遠城西北塔勒奇城乾隆二十六年一里五分綠營守備塔勒奇三十里烏哈爾里克,在惠遠城西綏定城乾隆二十七年四里三分綠營總兵漢城北三十里固勒扎(又名金頂寺),在總理回務領隊寧遠城乾隆二十七年四里七分固勒扎、回城惠遠城東南九十里大臣,各級伯克惠遠城九里三分(後擴伊犁將軍、各營新城、大城、滿乾隆三十年伊犁河與哈什河之間(大城)建為十里六分)領隊大臣等城巴彥岱,在惠遠城東北七惠寧城滿營領惠寧城乾隆三十一年六里三分滿城十里隊烏克博爾博羅素克(蘆草廣仁城乾隆四十五年三里六分漢城溝)。在惠遠城西北九十里察罕烏蘇,在惠遠城西北瞻德城乾隆四十五年三里六分漢城七十里均為綠營駐紮霍爾果斯,在惠遠城西北拱宸城乾隆四十五年三里七分漢城一百二十里哈拉布拉克,在惠遠城東熙春城乾隆四十五年二里二分漢城南八十里從城市等級規模來看:惠遠城九里三分,官兵4800余名;惠寧城六里三分,官兵2144名。假設官兵人數與總人口對應成正比,估計惠遠城人口約為13800余口,惠寧城約為6200余口,均應居住在城市。在惠遠城東北70里處。惠遠城為城市體系的中心,惠寧城與之呼應,這兩個滿城為城池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處於城市體系中的第一等級。寧遠城四里七分,以維吾爾屯墾人口為主。但回屯總計6000余戶中,分散在海努克、哈什、博羅布爾噶蘇、濟爾噶胡、巴爾圖海、霍諾海、達爾達木圖各屯點,估計城市人口應該不會超過惠寧城,是作為回屯伯克駐地和維吾爾屯墾經濟中心城市。綏定城四里三分,距離惠遠城較近,為城池最大的漢城。綠營屯田官兵3000余名,按地方分六營二十二屯駐紮,每屯兵丁一百名。綏定城中營安設三屯半,綠營兵丁人數居中,最多的拱辰城霍爾果斯營五屯半,最少的是塔勒奇營一屯。但綏定城為綠營總兵駐地,作為第一大漢城,綏定城應與寧遠城為兩個滿城之下第二等次城市。其他四城中,除二里二分的熙春城在寧遠城與惠寧城之間,其他三城規模均為三里六、七分,且均在塔勒奇城西北,距離惠遠城最遠。四城均為漢城。塔勒奇城最小,因其為最早修建①《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一1911年)》(上卷),第63頁。試論清代伊犁城市體系之產生仁二二二二的城市,距離大城較近。這五座城市為城市體系中的第三等級城市群。從城市空間分布來看,伊犁九城全在伊犁河北岸,以惠遠城為中心。距離最近且中間沒有其他城市阻隔、能直接到達惠遠城的是塔勒奇城、綏定城和惠寧城這三個城市。前兩座城市為最早修建的城市,其選址與布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