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遺蹟

印加遺蹟

印加遺蹟 ,被稱為“空中城市”的馬丘比丘位於秘魯南部安第斯山脈的尾部,海拔2430米處,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國遺址。1911年7月24日一位美國青年在原住民嚮導的幫助下從熱帶原始森林中找到了這座印加帝國最後的城市遺址,並向歐美社會揭開了它的秘密。遺址的魅力還在於這座石頭結構的城寨巧妙地利用山根和地面凸凹不平的地勢,達到了自然與建築的完美協調。

簡介

被稱為“空中城市”的馬丘比丘位於秘魯南部安第斯山脈的尾部,海拔2430米處,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國遺址。1911年7月24日一位美國青年在原住民嚮導的幫助下從熱帶原始森林中找到了這座印加帝國最後的城市遺址,並向歐美社會揭開了它的秘密。遺址的魅力還在於這座石頭結構的城寨巧妙地利用山根和地面凸凹不平的地勢,達到了自然與建築的完美協調。

概述

馬丘比丘是位於秘魯境內庫斯科西北方80公里的安第斯山脈中沉睡了400年的印加古城。馬丘比丘建造於公元11世紀,當時是一座極為繁榮興盛的城市。印加人在此大興農業,雖然地形險峻,但卻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公元1532年,西班牙人擊敗印加王朝之後,只有馬丘比丘因地處深山逃過劫難而維持了400年的原貌。直至1911年,才由考古學家在荒煙蔓草中發現。
馬丘比丘曾是印加帝國的政治和商業中心,當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新大陸的時候,橫掃了整個印加帝國,但從未到達過這個與世隔絕的城市。在以後的幾個世紀裡也無人問津。馬丘比丘是印加入的最後避難所,也是印加入的最後樂園。
馬丘比丘這座非凡的古城距印加王國都城庫斯科只有96公里,它巍然屹立在安第斯山最難通行的一座山峰上。隨著印加王國的滅亡,古城的真名已無人知曉。只因它所在的群山之間,有一座名叫馬丘比丘,考古學家才這樣稱呼它。
無論你通過何種方式到達,馬丘比丘總能喚起你心中的敬畏之情。15世紀印加文化處於鼎盛的時候,這兒是印加帝國的統治範圍。當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新大陸的時候,橫掃了整個印加帝國,但從未到達過這個與世隔絕的城市。而且在以後的幾個世紀裡也沒有人找到過這座被白雲和森林覆蓋的城市,直到20世紀初。馬丘比丘是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授海勒姆·賓海姆發現的,這次堪稱神奇的探險發生在20世紀之初。
當年,賓海姆教授騎著一匹騾子跋涉在安第斯山的無數條羊腸小道上,決心尋找這座無人知曉的異邦古城,最初的努力毫無結果,隨行者無不大失所望,惟有他能義無反顧,仍然勇敢而又充滿信心地探索下去。
海勒姆·賓海姆,1875年生於夏威夷,在耶魯和哈佛接受教育,據說,童年時他看過一副印加懸索橋的照片,從而迷上了印加文化。作為一個南美歷史專家,賓海姆知道關於“消失的印加城市”的民間傳說,在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秘魯期間,據說經常有印加人撤退到山區後就不知去向。1911年,賓海姆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對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脈進行勘察,到達烏魯班巴峽谷的時候,一位當地農民告訴他們,河流上面有一座隱秘的城市。
在較低的平地農作並生活在遺址以下山區的蓋丘亞人帶領著賓海姆穿過叢林,翻過懸崖峭壁,整整走了一天,來到了一塊高地。賓海姆確信自己找到了傳說中的“消失的印加城市”,他馬上讓當地人把覆蓋在建築物上的藤蔓雜樹砍掉。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古城一方面得到了清理,另一方面也遭到了劫掠,無數的金銀財寶消失了。對古城充滿崇敬,對外國人的侵入深惡痛絕的蓋丘亞人常常被禁止進人古城區。成箱成箱的瓷器、生物骸骨和岩石被運出了秘魯。
向外界公布自己發現了“消失的印加城市”後,賓海姆獲得了很大的知名度及資金贊助。以後,他又一次回到這兒。儘管後來的探險者發現,印加入在埃斯皮里圖潘帕的真正最後一個據點在烏魯班巴峽谷以外的密林深處,馬丘比丘仍然被世人認做是印加文化的建築象徵。

特點

作為一個農業中心、城堡或紀念中心,馬丘比丘卻坐落在婉蜒奔騰的烏魯班巴河上方的安第斯山脈的2700米高空,位於曾經一度統治了大部分南美洲地區的印加帝國的政治和商業中心庫茲科西北大約40公里處。一些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判斷,該古城建於15世紀的帕查庫特克皇帝統治時期,以前一直有人居住。人們對它建造的目的及如何建成一直存在爭論。1983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自然和文化遺產之一,從而也成了追求精神啟蒙的人們的朝拜聖地。
對於那些對文化和宗教歷史懷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那兒是必須去朝拜的一個聖地。
從人口處往裡看,馬丘比丘的宏偉景色迭次展開,就像一組系列照片一樣。在馬丘比丘和匯納比丘兩座山峰之下,一簇簇石質建築和綠草如茵的院子依次排列。城市的農業區里密布著層層石頭壘成的花園平台,其間有婉蜒陡峭的小道穿過,通向傳統的門樓。購物區裡的道路則沒有那么陡峭,分布著許多神廟和茅草覆頂的屋子。
按照考古學界關於美洲印第安人起源的一貫說法,位於南美的印加應當是最遙遠的一個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了。印第安人越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又分批數次穿過中美洲的咽喉要道,並經過數千年的培育,最終締造了安第斯的奇葩——輝煌的印加文明,這個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帝國文明。因為尚未產生文字,在西班牙人的鐵蹄下凝固成一個巨大的謎語,近年來,考古學家才逐漸開始揭開它的謎底。
馬丘比丘是謎底中最精彩的部分。這個輝煌的安第斯山深處的遺址,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頭上被擱置了好幾百年,竟然沒有被人發現。1911年,美國人賓海姆初次到達馬丘比丘時,錯誤地認為自己找到了傳說中的維卡巴姆巴——偉大的印加國王躲避西班牙征服者的最後一處山間居所。因此,在世界遺產名錄上,馬丘比丘至今仍然被冠以“歷史避難所”的頭銜。
但是,馬丘比丘確實稱得上是印加文明的一個縮影,置身這樣一處環境,你不會想到這是五六百年以前印第安人已經放棄了的遺址,他們像是剛剛撤走。穿越海洋,跨過群山;經過長久旅途的辛勞,歷史終於離你這般親近,仿佛伸手一抓,就是一把清新的古代的空氣。
遺址的選擇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兩塊居住區像鳥的兩翼夾著中間一個地勢稍凹的廣場,東北是世俗生活的中心,西南是公共活動的場所;西部宗教區內一個較小廣場上樹立的影壁恰恰對應著北部的一座聖山,而冬至夏至的日影穿過太陽神廟的瞭望視窗之後則必定落於廟堂的正中。
更加令人稱奇的是如此一個遺址完全是建立在一個傍依大山的絕壁上的。印加帝國存世時(約當中國的明朝)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帝國,而且其主要部分位於高高的安第斯山上。馬丘比丘是印加人削掉了一個小山尖以後,用削下的石頭一塊一塊壘起來的,房屋、地邊、石塊的稜角尚未經過風化,最光滑、平整的巨石,則集中在前述的幾個重要的官廟上,和庫斯科的太陽神廟一樣,巨石之間沒有任何黏和物,卻嚴絲合縫到連當今世界上最薄的刀片也無法插進。過於陡峭的坡壁上,是石塊攔起的層層梯田,讓人費勁地猜算這付出與收穫是否有合理的比例。在遺址西南殘存的採石場殘剩的坯石上,尚有一排排整齊的木楔留下的凹窩。
石頭是印加文明的骨骼。印加人用石頭築屋、攔田、鋪路、設祭。但是,正像石頭上必須為木楔留下落腳的窩以便被人塑成一種文明的形狀,石頭的牆上也必定留下凹進去的壁龕,為祖宗的遺體和靈魂留下棲息的地方。安第斯文化最早發明了保存祖宗遺體的木乃伊法,大約比埃及的木乃伊還要早將近千年。到印加時期,人們盛行將祖先的木乃伊放在自己居室牆壁上凹進去的壁龕里與自己共處,甚至和自己共同享有家中的財富,讓活人為其耕種、經營。因此,活人的生活空間一點一點地受到壓縮,文化和經濟背上沉重的負擔。據說帝國的衰落乃至崩潰和這個傳統也不無關係。

疑惑

馬丘比丘古城的發現,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但是當考古學家們冷靜下來時,反而有了許多疑問。
首先,當時的印加人尚未發明文字,連車輛和畜力都不會使用,怎么能夠把幾十噸的石頭搬到這么險峻的高山之上,並且還有閒心在上面刻上美麗的花紋,並放置在恰當的位置。經專家們測量,這成千上萬塊巨大的花崗岩石來自於600米以下的山谷里的專門供應石頭的採石場,而並非就地取材。要知道,即使是在可以動用現代化的設備如滑輪、電纜、直升飛機等大型工具的今天,想把這么多沉重的大石塊運上高高的懸崖,也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石器時代的印加人。再看那些石砌的建築,很明顯曾經有人像切乳酪一樣切割那些如此巨大的石塊。那些石塊之間沒有灰漿、沒有水泥,更沒有使用任何粘合劑,但石塊卻拼接得天衣無縫、牢固無比。難道印加人能憑著原始的石鎬完成這樣的傑作?
還有一個疑問:誰是馬丘比丘的建造者7印加人到底到哪裡去了?印加人的黃金又埋藏在何處?這些都仍然還是謎。

相關報導

海勒姆·賓厄姆 發現印加古城
“消逝在雲霧中的城市”
馬丘比丘被浪漫地稱為“消逝在雲霧中的城市”,然而馬丘比丘並沒有真正消逝。
居住在這片山

印加古城印加古城
區的人們都知道有這么一個遺址存在,一些當地農民甚至從古印加人殘留的梯地上清除掉灌木和荒草,用以種植如玉米、土豆和胡椒等農作物。在那些白色殘壁上,也依稀有人為的劃痕。但是,賓厄姆還是第一個將這個遺址公諸於世的人。
當你面對建於海拔3700米“高空”的馬丘比丘古城時,內心會受到強烈的衝擊和震撼。
從馬丘比丘傍依山脊的入口處往裡看,整個遺址的宏偉景色迭次展開,就像一組系列照片。在馬丘比丘和維依拉比丘兩座山峰之下,一簇簇石質建築和綠草如茵的院子依次排列。在城市的農業區里,密布著層層石頭壘成的花園平台,其間有蜿蜒陡峭的小道穿過,通向傳統的門樓;商業區的道路則沒有那么陡峭,分布著許多神廟和茅草覆頂的屋子。
傳說印加人是太陽的兒女,原有四兄弟四姐妹。四兄弟中曼科·卡帕克是首領,帶領眾兄弟四處征戰,逐漸征服了鄰近各部落,最終占據了整個安第斯山地區。1243年曼科·卡帕克建立印加帝國,宣稱自己為太陽後裔至高無上的君主——“印加”。卡帕克及其後繼者並不滿足於領土現狀,仍不斷四處征戰。至托帕亞卡統治時期,帝國達到極盛,成為一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美洲大帝國。其疆域南北長達3000英里,從今天的哥倫比亞境內往南直貫智利中部,東西則由太平洋沿岸延伸入亞馬遜叢林。
從1243年立國到1533年被西班牙摧毀,印加帝國共經歷了300年的發展歷程。
印加帝國的人們以及財富何以霎時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一點至今仍令歷史學家們費思難解。有一種說法認為,由於印加人民自知抵抗不過刀劍銳利、心思狠毒的西班牙人,於是用竹筏載滿國王的木乃伊和國內所有的金銀財寶,將這些寶物沉到了250米深的的的喀喀湖中。然而稍加思考便發現此說存在破綻。印加人擁有7萬騎兵精銳,難道不敢和西班牙人作殊死戰,卻最終選擇暗地裡大遷移,逃向不為世人所知的崇山峻岭之中?印加人沒有文字歷史,他們使用的最原始的繩結記事來記錄歷史。這一點加劇了古城的神秘性。
馬丘比丘與更多美元
也許賓厄姆並沒有意識到,他的努力復甦了被遺忘的印加古城,賦予它更多的驚嘆與讚美,同時也喚起了更多人對這個昔日帝國的狂熱興趣。
19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賓厄姆和馬丘比丘,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印加古城印加古城
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今年7月8日在葡萄牙里斯本,馬丘比丘位被評選為“新世界七大奇蹟”,引起了全秘魯以及全世界考古迷們的歡呼慶賀。人們似乎再一次聽到了南美文化脈搏強勁的跳動。
如今,馬丘比丘已經成為秘魯的聚寶盆。在遺址被發現後的不到半個世紀裡,每天有上千的遊客、每年有50萬遊客慕名而來。觀光的旅遊巴士已經開到了馬丘比丘的山腳下,甚至有人正準備在馬丘比丘修建觀光索道,在附近建造六層高的五星酒店。貧困的秘魯當地人表示,即使有再多的遊客,他們也能應付。很多在山腳下擺攤賣秘魯手工藝品的小販和當地導遊都將馬丘比丘的英文Machu Picchu改寫成西班牙語“mucho dinero”,意思就是更多的美元。
過度的商業開發將馬丘比丘推進了兩難的境地。汽車尾氣的大量排放,周邊城鎮的不斷擴張,數量失控的遊客蜂擁而至,使得古城遺址地表的裂痕不斷增多,出現毀滅性山體滑坡的危險。雖然秘魯政府曾經耗資7000萬英鎊緊急拯救,但仍無法消除日益加劇的隱患。
近百年前,賓厄姆將馬丘比丘重現在我們眼前,而今天,古老的“消逝之城”是否將再次消失,誰也不知道謎底。

印加古城馬丘比丘之謎

印第安人—世界人氏血脈書系 收藏本書 字號 -+ 在15世紀,印加帝國曾經是南美洲最強盛的國家,其首府就是今天秘魯共和國境內的庫斯科城。印加帝國傳說中的創始人叫芒科·卡帕克。他被印加人認為是太陽的兒子。為了開創印加帝國,他帶著妻子來到了位於今天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處的的的喀喀湖。他們在湖中的太陽島上生兒育女,形成了印加民族。16世紀初,印加帝國發展到極盛時期,征服土地愈來愈廣,統治面積越來越大。
後來由於印加皇帝瓦伊納·卡帕克的兩個兒子瓦斯卡和阿塔爾發生了衝突,隨之而來的內亂使這個古老的帝國輕而易舉地被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征服了。1853年8月,皮薩羅絞死了阿塔瓦爾帕皇帝後,率軍開進了庫斯科,印加帝國從此也就逐漸消失了。皮薩羅征服印加帝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掠奪印加帝國豐富的金銀財寶。庫斯科的印加居民早就聽說了皮薩羅軍隊的殘暴行徑。在西班牙殖民軍還沒有到達之前,就已經帶著歷代印加皇帝和皇后的木乃伊,以及大量珍貴的金銀財寶逃之夭夭了。人們傳說印加王朝的倖存者們穿過秘密的山道,逃到一座建築在安第斯山中的印加帝國最神秘的古城中去了。
為了掠奪更多的金銀財寶,西班牙殖民者在安第斯山脈的群山叢林裡一再尋找這座神秘的古城。但是,他們卻始終沒有能找到任何蹤跡。在隨後的300多年裡,仍有懷著各種不同目的探險家們踏遍了庫斯科周圍的叢山密林,尋找這個神秘的印加古城,但都一無所獲。於是,有人乾脆就說,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神秘的古城。
1911年6月,美國耶魯大學有一位研究拉丁美洲歷史的年輕教師海勒姆·A?賓厄姆,懷著執著的信念,帶著兩位朋友和幾名當地印第安人,沿著烏魯巴姆巴河峽谷開始尋找神秘的印加古城。經過一個多月的跋山涉水和對當地居民的細心詢問,終於在庫斯科西北烏魯巴姆巴河的兩個峭峰中間找到了已經隱沒400多年之久的印加古城。因為無法得知它的原始名字,於是借用了附近一座山名,稱其為馬丘比丘。此後,隨著神秘面紗逐步被揭開,古老的馬丘比丘開始向現代社會透射出它曾經輝煌的帝國文明。遺址雖只剩下殘垣斷壁,但當初興盛時期的壯觀風貌依稀可見。
馬丘比丘距印加帝國都城庫斯科122公里左右,建在距烏魯巴姆巴河面2400米高的山脊上,全城面積約9萬平方米。古城街道狹窄,整齊有序,宮殿、寺院、作坊、堡壘等各具特色。這些建築物都是用淺色的花崗石砌成的,每一塊石頭幾乎都有幾噸重。在一座神殿的祭壇上,有一座用一塊100多噸重的花崗石板墊砌而成的祭台。這些石頭建築物不用灰漿和水泥,大小石塊嚴絲合縫,甚至連一個刀片都插不進去。沿著山坡還有許多石砌房屋。這些建築物之間都有石台階相連。有一座堡壘遺蹟的石階多達1000多級。據估計,僅城裡用花崗石砌成的房屋就足以住下2000多人。城後大山坡上有100級完整的梯田,各長數百尺,高10尺。還有用碎石塊修築的水溝。梯田裡的泥土都是從峽谷里運上來的。其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曾在他的長詩《馬丘比丘之巔》中寫道:“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
馬丘比丘古城的發現引起了各國學者的極大興趣。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強大的帝國為什麼要建設這樣一座空中城堡?建築位置、難度都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無法承載的負擔。印加的統治者為什麼會選擇這裡建設城堡呢?多少年來,考古學家對這個神奇的古城產生了眾多的猜想。
最有說服力的猜想是,祭奠神靈。印加人崇拜太陽,太陽神是他們最重要的神靈,印加王都自稱為“太陽之子”。選擇這樣高的位置建設如此規模的一座城,為的只是和太陽更近一些。他們將太陽視作“燃燒的火鷹”,渴望用“拴日石”將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太陽永遠留在天上。直到今天,對太陽的崇拜仍在印加民間流傳,在這座古城關於太陽崇拜的建築也隨處可見。現代考古學者推斷,馬丘比丘並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一個舉行各種宗教祭祀典禮的活動中心。平時有一些人居住在這裡照料寺廟和祭壇,大部分人要到宗教節日才到這裡來。考古學家在城中發現的頭骨絕大多數是女人的頭骨,他們推斷這些都是為了敬獻給太陽神的祭品。
馬丘比丘古城的建築全用巨石建成,見不到灰漿的痕跡,在那個荒蠻的時代,達到如此的工藝水平是一個謎。更重要的是那些巨石,古印加人從哪裡用什麼方法搬來的?在崎嶇狹窄而危險的山脊上把巨石運上山巔幾乎沒有可能!秘魯科學家認為印加人並沒有在懸崖峭壁上搬運巨石,而是在山巔就地取材。他們在選定的山巔就地採集岩石製作砌塊,在山頂開出了一片9萬餘平方米的開闊平地,壘築古城。然後把剩餘的石塊、碎礫全部扔下了山崖,在山巔留下了這座奇蹟般的古城。
關於印加古城的神秘之處還有很多,比如他們為什麼會消失?遺留的100多具頭骨和隨後發現的木乃伊帶來什麼樣的古文明信息?由於至今尚未發現任何文字記載,所以古城馬丘比丘依然充滿著未解之謎,充滿了無窮的吸引力,等待我們去探索。
這座神秘的印加古城在被埋沒了好幾個世紀以後終於又回到了人世間,如今成了世界著名的旅遊考古勝地。世界各地的旅遊者慕名而來,每年接待的遊客達50萬之眾,從印加古都庫斯科到馬丘比丘有一條專門為旅遊者建造的高山鐵路。全長只有幾十公里,一路上盤山過洞,曲曲折折,窗外的風景也是險象環生而又美不勝收。有人甚至把它看成是世界七大古蹟之一,稱之為“空中城堡”,以填補古代巴比倫“空中花園”之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宣布古城馬丘比丘為世界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