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丘比丘遺蹟

馬丘比丘遺蹟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距當時的都城庫斯科120公里,坐落在安第斯山脈最難通行的老年峰與青年峰之間陡峭而狹窄的山脊上,海拔2400米。人們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1911年,它才被美國歷史學家發現,引起世界關注。絕佳的地理位置使馬丘比丘成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馬丘比丘精確的坐標是南緯13度9分23秒,西經72度32分34秒。

基本信息

簡介

馬丘比丘遺蹟馬丘比丘遺蹟
馬丘比丘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距當時的都城庫斯科120公里,坐落在安第斯山脈最難通行的老年峰與青年峰之間陡峭而狹窄的山脊上,海拔2400米。
在印加語中,馬丘比丘代表“古老的山巔”。數百年前,連線馬丘比丘與庫斯科的,只有群山間一條狹窄的印加古道。而今,當遊客乘坐旅遊列車到達這裡時,會感受到強烈的震撼:面前的馬丘比丘,似乎隨時都可能從狹窄的山脊滑下萬丈深淵,而正是在這陡峭的、荒無人煙的山脊上,印加人建起了自己的城市。
作家余秋雨曾說:“廢墟不會阻礙街市,妨礙前進,現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歷史的第幾級台階。他不會妄想自己腳下是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樂於看看身前身後的所有台階。”人們對馬丘比丘這片廢墟的嚮往,不僅因其隱秘而逝去的光華,更因這座古城記載著印加人無與倫比的智慧。

建造歷史

人們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考古學的發現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修養場所(類似羅馬莊園)。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個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祗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時就更少了。
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19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馬丘比丘,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2003年有大約400,000人參觀馬丘比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規模旅遊對遺址帶來的損害表示關注。秘魯當局堅稱這不是問題,遺址的偏僻會給旅遊業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斷有建議要在遺址修建纜車,但至今一直未獲批准。

地理位置

馬丘比丘城建在庫斯科西北130公里處的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2000多米。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學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在山頂上馬丘比丘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應,人們可以嚼古柯葉或“muña”,一種有香味的多項功效超過青黴素的草。
絕佳的地理位置使馬丘比丘成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馬丘比丘精確的坐標是南緯13度9分23秒,西經72度32分34秒。

建築技術

馬丘比丘城內有神廟、王宮、堡壘、民宅、街道、廣場等建築,它們由縱橫其間的台階連線起來,有的石階多達160層。並且,這些建築全部用大塊花崗石砌成,石塊之間結合緊密,不用任何黏合材料,全是石匠們使用簡單工具拼接壘築而成。幾個世紀以來,這裡發生過多次地震和山洪,而雄偉的古城卻安然無恙,絲毫未損。古代印加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在此得到了極好的印證。馬丘比丘古城建在烏魯班巴河邊2500米高的山脊上,整座城市大致分為以花崗岩巨石圈出的一級級梯田的農業區、貴族住宅與神廟齊聚的上城區、民居與倉庫並存的下城區。農業區位於城市東南,占總面積的一半多一點,有一條溝壑將它與城市區隔開。農業區約有一百塊梯田,此外還有排水渠、牆壁和其他農耕設施。整個城市格局呈現功能分明的區域劃分。

建築風格

馬丘比丘的全部建築都是印加傳統風格的:磨光的規則形狀的牆,以及美妙的接縫技巧,牆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連匕首都無法放進去,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
讓人注意的是,雖然印加人了解圓形(太陽神因蒂就是用它表現的),卻並不把它運用在建築中。建築用的龐大數量石塊究竟是如何搬運的至今是個迷。還有,雖然印加人不使用圓形,但卻利用了斜坡。據信他們讓成千上萬的工人推著石塊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並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沒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
整個遺蹟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包括廟宇、避難所、公園和居住區。這裡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每個通常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還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間由穿鑿石頭製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繫,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統。至今還沒有人明白印加文明是如何能將重達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遺蹟現狀

考古學家判斷,馬丘比丘是印加王帕查庫提於15世紀中後期建造的,面積9萬平方米。城中宮殿、神廟、街道和水利設施等一應俱全。因被遺忘在高山叢林中數百年,至今一切還保留著當初的模樣。1532年,數百名西班牙人攻入印加帝國,利用和印加王談判的機會處決了他。之後,西班牙人開始在那裡殖民統治和瘋狂掠奪。也許正因為馬丘比丘地勢險要,才沒被西班牙軍隊找到,逃過一劫。直到1911年,美國探險家賓漢姆在尋找民間傳說中“消失的印加城市”時,因走錯路偶然在荒山蔓草間發現了這個古文明的最後驛站。據說,被發現時,古城裡散落著100多具骷髏,男女比例為1∶10。有人因此推斷,馬丘比丘是祭祀場所,因為印加人崇拜太陽,女人被視為太陽的貞女;也有人說,那裡是當時貴族聚會之地,這些女人是供男人享樂的。

上城區

上城區即城市區,位於遺址的西側,以神廟、祭壇和貴族宅邸為主。城市區的西部分為男子區和宗教區,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加王宮和大塔樓。這兩處建築的石牆非常精美,堪與庫斯科的太陽神廟和貞女廟媲美。城市區的東部也分為兩個小區:服務區和婦人區。服務區主要建築有磨房區,是印加人為了加工糧食而建,此外還有相配套的房舍和倉庫。位於婦人區的三門廳,是整座古城最大的建築群之一,內含16個小區。帕查媽媽神廟也位於婦人區,是印加人供奉象徵豐產的大地女神——帕查媽媽神的地方。

下城區

馬丘比丘的下城區是普通居民區和儲物倉庫區,這裡的石造建築材料和上城區相比,粗糙許多,建築也不如上城區的宏偉高大,因此下城區又有“平民區”之稱。平民區的盡頭有一座研缽屋,這座石屋的地面上有兩個類似研缽的圓坑。有學者認為這裡曾是印加人用來研磨食物的加工廠。但是,後來的考證發現,印加人所用的研缽形狀和這兩個圓坑很不同。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這兩個圓坑在儲水之後,是印加人用來觀測日月星辰的“天文儀器”,研缽屋是設在下城區中的天文觀測站。

神鷹廟

神鷹廟是下城區唯一的神廟,其地面上有類似鷹頭的石刻,神廟後面的巨石就像是神鷹展開的兩翼,造型有如自然天作,栩栩如生。曾有人發現,在神鷹廟背後的“羽翼”里有造型獨特的石龕,石龕中安置著木乃伊。

石頭城

馬丘比丘是個石頭城,無論農業區、城市區還是太陽廟,每個建築都由巨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都打磨得十分光滑。石塊與石塊之間沒任何黏合劑,卻嚴絲合縫,甚至連薄薄的刀片都插不進去。這些石頭中,有的重量不下200噸,據說其中一塊石頭有33個角,每個角都跟毗鄰的石頭上的角緊密結合。如此精密的建築、細緻的規劃、驚人的重量,真不知當時的人是如何將巨石運上山並細細分割打磨的。古城的平地上,我們看到一塊被後人分割開的巨石。導遊說,這是1960年,秘魯一位專家想像著用當初印加人的方法分割的。他用銅器在巨石上打出些長方形小洞,塞進木頭,再往木頭裡灌水,使其膨脹,從而讓石頭裂開。這種方法讓人心存疑問,但在那個沒有文字、僅靠口傳來記載歷史的時代,人的消亡就意味著歷史的終結,後人只能憑想像來揣度當初的一切了。

拴日石

古城中,最著名的是矗立在高山之巔的一塊怪異巨石,被稱為“日旯”,印加人叫它“拴日石”。這塊呈“凸”字形的石頭看起來並不起眼,卻是印加人的靈魂。印加人認為,巨石矗立之地就是世界的中心。印加人崇拜太陽,並把自己看成太陽的子孫。印加人歷經幾十年,將自己的城市建在高山之巔,就是為了離太陽更近些。每當太陽西下時,他們總害怕太陽從此跌落深淵,再也爬不上來。傳說每年冬至太陽節時,為祈禱太陽重新回來,印加人就會象徵性地把太陽拴在這塊巨石上。和瑪雅人一樣,馬丘比丘的居民擅長天文,“拴日石”也的確起著觀天象的作用,人們通過石柱的影子來判斷日期和時間等,以安排播種和收穫,其底座石的角還起著指南針的作用。印加人拴住太陽的夢想,現在看來只是美好的神話,但這個神話如此動人。至於他們為什麼最終遺棄了“拴日石”以及關於馬丘比丘種種難解的謎,還是只是能用心去傾聽歷史的聲音。

印加神廟

馬丘比丘有著眾多的神廟,其中的太陽神廟不僅是印加人祈祭太陽的場所,更是一座天文觀測站。近年有考古天文學研究發現,每年夏至時分,太陽光正好由神廟東窗射入,十分準確地投影在廟中用來測量太陽升起點的“捆日石”上。另外,主神廟、三窗廟和聖器收藏室都是最主要的神廟。主神廟是一座三面圍牆一面開放的建築,其東西兩側石牆皆以巨石為底,並以打磨精細的石塊壘砌而成,廟中還有一座巨石砌成的祭壇。三窗廟位於主神廟旁,因有三扇巨石疊成的大窗而得名。廟中立有一根石柱,據說是用來支撐屋頂的,石柱邊還有一塊代表天地宇宙的階梯石刻,是印加神廟的重要標誌之一。

祭祀規模

馬丘比丘,是為了祭典活動而建於山巔的“祭典之城”,城市功能與普通的印加民居城市不同。馬丘比丘的神廟建築中有許多用於觀測日月星辰運行的石刻,是印加時代宗教祭典中心及天文觀測中心。觀測天文不僅對宗教教儀,而且對農事活動都非常重要。因此還有一些這方面的專長人員住在這裡。這裡曾經住過的一兩萬人中大部分是專門從事祭祀或與之相關的手工操作的婦女,她們或是紡線織布,或是釀造玉米酒。這些婦女是從全國選來充作印加王的女僕或祭司的助手。她們中的一些人也參加宗教儀式,但大部分人終日在作坊、房舍或神廟中忙於活計。除了這些女僕外,城中還有許多祭司,他們分別掌管某座神廟,主持宗教儀式。

太陽崇拜

印加人的宗教信仰是太陽崇拜,他們自稱是太陽的子孫,甚至把自己的城市修建在高高的山巔上也是為了更接近太陽。太陽崇拜是整個馬丘比丘的靈魂。在印加人的城市中都建有一個神聖的日晷儀,用來標明太陽的運行情況,以便象徵性地捆住太陽,防止它墜落。在馬丘比丘城中心處的“栓日石”,就是這種信仰的體現。這塊石頭是直接用山頂的岩石刻成一塊高約2米的長方形大石盤,石盤上有刻度,盤中心有一個突出的石樁,石樁隨著太陽的運行在盤上投下陰影,指明一天的時間。印加人還通過它來確定季節。

馬丘比丘

西班牙人占領了印加後,大肆劫掠,無惡不作。1536年,當時的印加傀儡皇帝藉機組軍起義,事敗後逃到安第斯山谷中的維爾卡邦巴。不久,那裡藏有印加皇帝寶藏的傳聞亦不脛而走。1911年,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希望尋找印加人最後的避難所維爾卡邦巴,卻機緣巧合地發現了更宏偉壯觀的馬丘比丘。馬丘比丘像是忽然間在地球上出現的一座古城,它的真正歷史至今仍未有定論。也正由於這個原因,謎樣的馬丘比丘,每年都吸引無數遊人到此一窺印加文明的神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