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貧富

均貧富是指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家和理財家提出的有關均衡社會財富分配的政策思想。

均貧富

正文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家和理財家提出的有關均衡社會財富分配的政策思想。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就提出了“權有無,均貧富”的思想。魯國的孔丘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他認為財富分配不均是造成社會不安、政權不穩的根由。齊國的管仲認為“夫民富則不可以祿使也,貧則不可以罰威也”(《管子·國蓄》),法令之不行,萬民之不治,問題都是出在貧富不均上,並試圖通過價格政策的調節加以矯正。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主張國家應通過政策法令去平衡財富的占有。認為“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商君書·說民》)。秦漢以後,土地兼併問題日趨嚴重,貧富嚴重不均,促使階級矛盾尖銳化。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利益,穩固政權,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曾經提出各種解決貧富不均的措施。如漢代董仲舒的限田法,西晉的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此外,歷代農民運動領袖也往往以均貧富作為革命口號。如東漢末年的張角、張魯痛斥貧富不均之弊;北宋的王小波、南宋的鐘相都以“等貴賤,均貧富”作為鬥爭綱領。
中國古代的均貧富思想,既涉及對基本生產資料土地的分配,又包括對消費資料的分配,內容比較豐富。所提出的均貧富措施,在隋、唐以前,多側重於改革土地分配方面;隋、唐以後,則著重於對均平賦役的研究,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由於階級的局限性,並未能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同時也難以擺脫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影響。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