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化石--假熔岩的形成與保存

地震化石--假熔岩的形成與保存

《地震化石--假熔岩的形成與保存》是一本林愛明編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08 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書名:地震化石--假熔岩的形成與保存

作者: (日)林愛明 [作譯者介紹]

譯者: (日)林愛明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46209

出版日期:2008 年9月

開本:16開

頁碼:321

版次:1-1

所屬分類: 自然科學 > 地球科學 > 地質學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12章。第1章緒論,對假熔岩及其相關斷層岩進行綜述。第2章介紹相關術語,並對假熔岩物理成因的歷史爭論進行簡要回顧。第3章集中闡述假熔岩相關的斷層岩,重點強調斷層岩內組構的作用和理論斷層模型的發展演化。第4至第7章,以全球範圍內已報導具有代表性的假熔岩產出的主要斷層(包括英格蘭外赫布里底逆沖斷層、澳大利亞伍德羅夫逆沖斷層、中國富蘊斷層和紐西蘭阿爾卑因逆沖斷層)為例,詳細介紹其構造環境,中等一顯微尺度的結構和構造,岩石性質以及熔融成因假熔岩的變形機制。第8章記述假熔岩的化學組成。第9章探討在澳大利亞伍德羅夫逆沖斷層和中國秦嶺-大別山碰撞造山帶伴有超高壓變質雜岩的大河鎮斷層剪下帶中,形成於半脆性到晶體塑性領域的深部斷層剪下帶內,與糜棱岩和麻粒岩相關的假熔岩的產狀及其成因機制。第10章則以日本飯田-松川斷層、野島斷層以及系魚川-靜岡構造線活動斷層系等代表性斷層為例,對在古地震環境下形成的碎裂成因的假熔岩和相關脈狀碎裂岩的中等一顯微尺度構造與岩石性質及其形成機制進行探討。第11章詳細介紹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由滑坡產生的熔融成因假熔岩。在第12章闡述由高速摩擦熔融實驗所得出的基本結果。

譯者介紹

林愛明,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後在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學習,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現任日本國立靜岡大學研究生院環境科學部部長,研究生院環境能源系統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地震構造物理學、活動斷層和地震斷層、地震發震機制以及地震構造岩方面的研究。

詳細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假熔岩的術語及成因

2.1 術語

2.2 假熔岩物理成因的爭論

第3章 與假熔岩相關的斷層岩及斷層理論模式

3.1 導言

3.2 斷層岩

3.2.1 斷層岩的分類

3.2.2 糜棱岩類

3.2.3 碎裂岩類

3.2.4 s-c組構的形成

3.3 斷層帶強度與斷層模式

3.3.1 孕震斷層帶強度

3.3.2 斷層帶理論模式

第4章 假熔岩脈的構造及其構造環境

4.1 假熔岩的構造環境及其野外產狀

4.1.1 構造環境

4.1.2 野外產狀

4.1.3 冷凝邊與裂隙構造

4.2 假熔岩脈的分類

. 4.2.1 斷層脈與注入脈

4.2.2 假熔岩生成帶

4.3 斷層脈厚度與滑移量之間的關係

第5章 假熔岩基質

5.1 導言

5.2 顯微結構特徵

5.2.1 假熔岩基質的結構分類

5.2.2 流動構造

5.2.3 氣孔與杏仁構造

5.3 粉末x射線衍射分析

5.3.1 假熔岩的粉末x射線衍射特徵

5.3.2 玻璃質基質組分與晶體組分的定量分析

5.3.3 結晶物質的定量分析

5.4 討論

5.4.1 玻璃與玻璃質基質的性質

5.4.2 摩擦熔融對斷層強度的影響

5.4.3 假熔岩形成深度的估算

第6章 微晶

6.1 導言

6.2 微晶的形態與結構特徵

6.2.1 結構

6.2.2 形態

6.3 微晶的化學成分和磁性特徵

6.3.1 微晶的化學成分

6.3.2 磁性特徵

6.4 微晶成因機制的討論

第7章 假熔岩脈中的碎屑物質

7.1 術語

7.2 與礫岩碎屑相似的碎屑

7.3 粒度分析

7.3.1 熔融成因假熔岩中的碎屑粒度分布

7.3.2 關於粒度分布的討論

7.4 碎屑組構與磨圓度

7.4.1 組構

7.4.2 碎屑的磨圓度

7.5 磨圓碎屑的成因討論

第8章 假熔岩的化學組成與熔融過程

8.1 導言

8.2 脈體的全岩與基質的組成

8.2.1 假熔岩脈的全岩組成

8.2.2 假熔岩基質的化學組成

8.2.3 假熔岩脈體的含水量

8.3 討論

8.3.1 熔融過程

8.3.2 熔融溫度

8.3.3 摩擦熔融過程中水的作用

第9章 脆-塑性變形領域中形成的假熔岩

9.1 導言

9.2 伍德羅夫假熔岩

9.2.1 伍德羅夫逆沖斷層的構造環境

9.2.2 伍德羅夫假熔岩的野外產狀

9.2.3 微構造

9.3 大河鎮假熔岩

9.3.1 大河鎮剪下帶的構造環境

9.3.2 大河鎮假熔岩的野外產狀

9.3.3 顯微特徵和化學組成

9.4 討論

9.4.1 巨量假熔岩的形成機制

9.4.2 大河鎮和伍德羅夫m-pt脈的形成條件

第10章 破碎成因假熔岩與脈狀碎裂岩

10.1 導言

10.2 破碎成因的假熔岩與碎裂脈的產狀

10.2.1 破碎成因假熔岩

10.2.2 斷層泥注入脈

10.2.3 層狀斷層泥與假熔岩脈

10.2.4 裂隙充填脈

10.3 脈狀碎裂岩的岩石學特徵

10.3.1 脈狀碎裂岩的顯微結構

10.3.2 脈狀物質的粉末x射線衍射分析

10.3.3 化學組成和同位素分析

10.3.4 裂隙充填脈的年代測定

10.4 脈狀碎裂岩形成機制的討論

10.4.1 脈狀碎裂岩的非晶質物質的形成機制

10.4.2 斷層帶中細粒物質的同震流體化作用

10.4.3 地震滑動的重複事件

10.4.4 地表水重複進入深部斷層帶的同震滲入作用

第11章 與滑坡相關的假熔岩

11.1 導言

11.2 滑坡及其相關假熔岩的產狀

11.2.1 朗塘喜馬拉雅滑坡及其相關假熔岩

11.2.2 九份二山滑坡及其相關假熔岩

11.3 與滑坡相關的假熔岩的岩石學特徵

11.3.1 朗塘喜馬拉雅假熔岩的岩石學特徵

11.3.2 九份二山假熔岩的岩石學特徵

11.3.3 實測假熔岩玻璃的含量

11.4 與滑坡相關的假熔岩形成的p-t條件的討論

第12章 實驗產生的假熔岩

12.1 導言

12.2 高速摩擦實驗

12.2.1 實驗設備及條件

12.2.2 實驗樣品及步驟

12.2.3 高速摩擦特徵

12.3 實驗產生的假熔岩的顯微構造

12.3.1 斷層剪下面的構造特徵

12.3.2 脈體幾何形態與熔融物質的結構

12.4 實驗產物的粉末x射線衍射分析

12.4.1 實驗產物的衍射圖譜

12.4.2 定量分析

12.5 化學組成

12.5.1 輝長岩樣品

12.5.2 花崗岩樣品

12.5.3 鈉長岩-方石英與斜長岩-斜長岩的配對

12.6 討論

12.6.1 脈體幾何形態

12.6.2 熔融結構

12.6.3 非平衡熔融過程

12.6.4 熔融溫度

12.6.5 高速滑移強度弱化

參考文獻

索引

前言

由地球物理學者編撰的大多數有關地震的書籍都集中於描繪地震構造以及地震儀所記錄的地震波分析的結果,諸如地震矩、震中位置及深度以及破裂參數之類的震源參數。相比之下,地質學家所編寫的大地構造學和構造地質學的傳統教材則通常基於以研究對象和研究地球的演化的方法為主的地質學原理。雖然Yeate等人於1997年編寫了一部關於地震地質學的綜合性教材,其涵蓋了全球活動構造和古地震的研究,我們至今還是沒能看到一本教科書專門描述在地殼不同深度的孕震斷層帶內,由地震斷層運動和無震蠕滑所形成的震源物質的成因機制。.

本書《地震化石:假熔岩的形成與保存》彌補了這一不足之處,其著重闡述自然斷層帶內和由高速摩擦實驗所形成的假熔岩及其相關地震物質的形成機制及過程。本書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作者本人所講授的《構造地質學》和《地震地質學》兩門課程的講義稿為基礎編寫的,最初作為日本靜岡大學地球科學系本科和研究生的教材使用。我希望本書有助於構架地震學與地質學之間的橋樑,並能夠促進對地震機制及地震斷層過程的進一步研究。

本書所涵蓋的主題主要包括野外調查結果、中等-顯微尺度的結構和構造分析、實驗室實驗結果、化學分析以及理論斷層模型,基於我們對地震本身的理解來對斷層相關的假熔岩及其地震物質的含義加以解析。

全書共分為12章。第1章緒論,對假熔岩及其相關斷層岩進行綜述。第2章介紹相關術語,並對假熔岩物理成因的歷史爭論進行簡要回顧。第3章集中闡述假熔岩相關的斷層岩,重點強調斷層岩內組構的作用和理論斷層模型的發展演化。在本書的核心部分,第4至第7章,以全球範圍內已報導具有代表性的假熔岩產出的主要斷層(包括英格蘭外赫布里底逆沖斷層、澳大利亞伍德羅夫逆沖斷層、中國富蘊斷層和紐西蘭阿爾卑因逆沖斷層)為例,詳細介紹其構造環境,中等-顯微尺度的結構和構造,岩石性質以及熔融成因假熔岩的變形機制。第8章記述假熔岩的化學組成。第9章探討在澳大利亞伍德羅夫逆沖斷層和中國秦嶺-大別山碰撞造山帶伴有超高壓變質雜岩的大河鎮斷層剪下帶中,形成於半脆性到晶體塑性領域的深部斷層剪下帶內,與糜棱岩和麻粒岩相關的假熔岩的產狀及其成因機制。第10章則以日本飯田-松川斷層、野島斷層以及系魚川-靜岡構造線活動斷層系等代表性斷層為例,對在古地震環境下形成的碎裂成因的假熔岩和相關脈狀碎裂岩的中等-顯微尺度構造與岩石性質及其形成機制進行探討。第11章詳細介紹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由滑坡產生的熔融成因假熔岩:一個來自於尼泊爾喜馬拉雅朗塘地區,另一個產於我國台灣的九份二山,後者與1999年台灣集集Mw7.6級大地震有關。最後,在第12章,根據我們目前對假熔岩的理解,闡述由高速摩擦熔融實驗所得出的基本結果。..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許多組織和個人的鼎力支持。書中大量材料都來自於作者承擔的日本文部科學部資助研究項目的成果。我個人作為一個科學家在學術上的進步完全藉助於過去和現在眾多的研究組織和同行研究者的幫助。這裡特別要感謝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我的博士論文的指導老師松田時彥和島本利彥教授,松田教授引導我進入活動斷層斷層岩研究領域,島本教授則授意我對假熔岩及其相關斷層岩和高速摩擦熔融實驗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

許多團體組織和同行參與並協助了本書的準備工作。感謝在田一則和高木秀雄兩教授提供的喜馬拉雅朗塘地區與滑坡相關的假熔岩標本和圖片,感謝葛樹莫研究員(富蘊斷層,中國)、孫知明博士(秦嶺-大.別山碰撞造山帶,中國)、A.Camacho博士(伍德羅夫逆沖斷層,澳大利亞)、A.Striard博士(阿爾卑因逆沖斷層,紐西蘭)、O.Fabbri博士(蘇格蘭與聖巴托洛繆地塊外赫布里底逆沖斷層,法國)、E.Fete博士(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聖羅莎糜棱岩剪下帶,美國)在野外方面提供的幫助。同時還要感謝人Stallard博士對本書英文原稿所做的潤色和修改工作。

最後,我將此書獻給我的家庭,尤其是我的妻子蘇娟,她為我提供了舒適的個人生活環境,才使此書得以最終與大家見面。...

序言

假熔岩作為“地震化石”,最近30多年來不僅受到地質學者長期的探討研究,同時也得到包括岩石力學實驗研究者在內的地球物理學者的廣泛重視。這是因為假熔岩可能保全了從地殼淺部到深部的孕震斷層帶內由地震斷層運動和無震蠕滑所形成的震源的物理條件和化學過程的信息。本書作者主要從事地震構造物理學、活動斷層、地震發震機制以及地震構造岩方面的研究,在本書中著重闡述了在地殼不同深度的孕震斷層帶內,由地震斷層的快速運動和無震蠕滑所形成的震源物質的產狀和性質。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發生機制,本書重點強調震源物質的野外調查的主要結果、中等—顯微尺度結構構造分析、快速摩擦剪下的實驗結果、化學分析的結果以及理論斷層模型,並討論斷層起源的假熔岩及其相關的斷層岩的成因機制和含義。本書嘗試構架地震學與地質學之間的橋樑,以促進對地震機制及地震斷層的破裂過程的進一步研究。.

本書《地震化石:假熔岩的形成與保存》的中文版是由原英文著作的作者本人所翻譯的,因此,相信中文版的內容忠實地反映了英文原文的意思。本書主要是基於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我很高興能有機會把自己的這些研究成果系統地介紹給國內同行。本書描述了許多中國的例子,如:富蘊斷層和秦嶺—大別山碰撞造山帶中在地殼不同深度的孕震斷層帶內產出的典型的熔融成因的假熔岩及其相關斷層岩。希望本書能在國內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如果本書能給國內同行和學生一點有益的信息和新的思路的話,那將是作者和譯者的最大欣慰。..

作者在對假熔岩的研究過程中,除了得到在英文前言中提到的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的幫助外,這裡還特別要感謝中國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馬瑾院士和馬勝利研究員最初提供了富蘊假熔岩的標本。本書的中文翻譯工作還得到了北京大學張進江教授和他的研究生的幫助,在此深表感謝。...

林愛明

2008年7月於日本富士山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