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收縮說

認為地球由於不斷變冷而收縮的大地構造假說。它認為,地球由於放熱變冷而導致不斷收縮。在這個模式中,幾百千米以下的地球內部仍然接近於初始的溫度,而最外部的圈層則已經變得相對較冷。這樣,在最外部圈層之下的部分由於繼續散熱變冷,而向地球內部收縮,從而使這一後收縮的部分和早先冷凝的地球外層之間留下了一圈空間,這部分空間由最外部圈層在重力作用下向內收縮來充填,使地球最外部的圈層處在一種橫向擠壓的狀態中,並導致岩層褶皺形成山脈。E.de博蒙於1829年提出了地球收縮的假說。

隨後

隨後 ,L.開爾文提出了地球冷凝的物理模式。19世紀下半葉,J.D.丹納認為地槽是在地球收縮而形成的坳陷基礎上演化的。E.修斯對全球剛性地塊和柔性地帶構造變動的解釋的成功,尤其是歐美各地推覆構造的發現,使收縮說思潮大為高漲,與地槽地台學說一併成為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的主要大地構造學說。20世紀30年代以後,由於地球膨脹說,尤其是海底擴張說的提出和證實,收縮說走向衰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