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權·家戶·村落

《地權·家戶·村落》填補了山東與華北農村社會經濟研究的空白,將以前農村經濟的考察與研究,延伸到了1900年至1945年,並且還從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視野,探討了這一問題。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學林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8月1日)
叢書名: 區域社會與文化類型叢書
平裝: 23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807304050
條形碼: 9787807304050
尺寸: 22.8 x 15.3 x 1.5 cm
重量: 340 g

作者簡介

張佩國,1966年生,山東成武人。1988年6月畢業於聊城師範學院政治系,1993年6月在復旦大學獲政治學碩士學位,1998年9月在南京大學獲中國近現代史博士學位,1998年12月在青島大學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9年8月進入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2001年7月出站後至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同年9月被破格聘為教授,2003年9月被評為博士生導師。已出版專著《地權分配·農家經濟·村落社區》、《近代江南鄉村地權的歷史人類學研究》等專著四部,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內容簡介

《地權·家戶·村落》填補了山東與華北農村社會經濟研究的空白,將以前農村經濟的考察與研究,延伸到了1900年至1945年,並且還從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視野,探討了這一問題。 在書中,作者以地權分配為中心,將地權分配,農家經濟和村落社區這三個緊密相關的問題融為一體,並把它們共同置於一個大生態環境體系中來加以考察,由於作者使用了這種將歷史學和社會學相互貫通的研究方法,從而使《地權·家戶·村落》頗具特色。

目錄


圖表索引
導論
一 研究動機與學術現狀
二 分析視野:尋求經濟史與社會史的契合
三 分析範式的轉換與研究方法的創新
四 資料運用問題
第一章 近代山東農業生態的透視
第一節 自然環境要素
一 地形土質
二 氣候條件
三 水系分布
四 自然災害
第二節 農業技術體系
一 耕作制度
二 水利狀況
第三節 人工環境要素
一 交通網路
二 聚落地理
第四節 人地關係:超載的黃土地
第五節 農業經濟區位的劃分
第二章 土地占有:歷史演變與制約因素
第一節 土地占有權分配的歷史演變
一 明末至清後期
二 清末至民國初年
三 抗日戰爭時期
第二節 土地占有權變動述描
一 變動形式
二 變動過程及慣行
第三節 土地占有權變動原因的微觀經濟分析
一 經濟作物的種植
二 農村副業與區域市場網路
三 地主經濟條件下的土地積累
第三章 土地經營與農業增長
第一節 土地經營方式:慣行述描與制度分析
一 租佃經營的民間慣行
二 租佃經營的管理體制
三 租佃與僱工經營的結合
四 僱工經營及其慣行
五 幫工搭套:戶際協作關係
第二節 農業增長:投入與產出分析
一 農業經營規模與農場分類
二 “土地邊際收益遞減律”與農業經濟指標體系
三 土地投入的技術經濟限制
四 兩類農場肥料和耕畜投入的比較分析
土地經營規模對水利投入的制約
六 土地投入產出的總體效益分析
第四章 村落社區與國家權力的互動——以地權分配為中心
第一節 交易空間與村落邊界
一 村莊聚落地理的人文內涵
二 基層市場體系和婚姻圈
三 土地交易與村落邊界的變動
第二節 村落社區內源結構的整合與分化
一 宗族組織:村落社會的主導
二 村落整體性組織
三 階層局部性組織
第三節 徵稅體制與村落權力結構
一 農民負擔的日益沉重
二 度量衡、幣制與田賦徵收的弊端
三 徵稅與鄉村行政體制的演變
四 合法性危機:鄉村權力體制創新的困境
結語
附錄近代山東的度量衡及幣制問題
參考文獻索引
後記
再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