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槽—地台學說

1842年,羅傑斯兄弟提出該山脈上升的原因是“被擠入地下的瓦斯突然地逸出”。 1873年,丹納在討論地球收縮和山脈成因時,提出了地槽的概念。 地槽與地台有著根本性質的差別,分別代表了地殼的活動帶和穩定區。

簡介

如果把地球比成足球,活動帶和穩定區就是足球的黑、白兩色,演釋出多少令人如痴如醉的故事地槽-地台學說首次區分出大地構造的這兩大基本單位,使地質科學第一次發生了飛躍,也使大地構造學成為地質學中的哲學
1735-1745年間,法國的測量隊在秘魯測量了緯度1°的距離,發現安第斯山高處的重力引力比根據那個山脈的質量的估算值小得多,他們用深部物質的熱膨脹使接近地表的岩石圈上升來解釋。1849年,普提比較了庇里牛斯山脈和托盧茲,認為山脈岩塊產生漂浮作用的原因是質量的不足。普拉特在研究喜馬拉雅山麓之後提出:用熱的稀薄化最容易說明許多山地非常高的現象。這就是著名的普拉特地殼均衡說。1855年,艾里提出了另一個地殼均衡假說,通俗地說是山有“山根”。
阿巴拉契亞山脈是地槽的發源地。1842年,羅傑斯兄弟提出該山脈上升的原因是“被擠入地下的瓦斯突然地逸出”。1859年,霍爾根據古生代地層的岩性、厚度和強烈褶皺情況及其與鄰側的北美中部平原的對比,認為阿巴拉契亞山是地球上一個特殊的沉積區,它會轉化為造山帶。1873年,丹納在討論地球收縮和山脈成因時,提出了地槽的概念。1885年,徐士把北美中部平原那樣的地區命名為地台區。
地槽的發育要經歷兩大階段。第一階段以強烈下沉為主,堆積了厚達1-2萬米的沉積物,伴隨有玄武岩噴發。第二階段以隆起為主(一般從中央部分先開始),沉積地層發生強烈的線狀褶皺,伴以花崗岩侵入和區域變質作用。原先深陷的海槽變成了高聳的山脈,山前坳陷內堆積磨拉石。上升的山脈被不斷地剝蝕夷平,地殼的活動性也迅速減弱。準平原化後,在褶皺基底上沉積了蓄層,這種構造單元叫地台。換言之,地台的基本特徵是具雙層結構;變質的褶皺基底及不整合面以上的蓋層。
地槽與地台有著根本性質的差別,分別代表了地殼的活動帶和穩定區。在兩者的轉化關係上出現了兩種絕然不同的觀點。“泛地槽”論者認為地球形成初期全球皆為地槽,地槽變成褶皺帶後發展成地台,沿這個地台的邊緣鑲邊式地貼上新的褶皺帶,使地台面積不斷擴大。“泛地台”說則認為地殼形成的初始階段有一個全球性的原始古地台,因深大斷裂作用而破裂,沿深大斷裂發育成地槽。

綜述

100多年裡,有許多傑出的地質學家為完善和發展地槽-地台學說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使它的若干觀點至今仍不失睿智的光芒。同時也要看到,今天我們在使用造山作用、造山帶這些術語時,已有了完全不同於地槽演化的內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