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的華人子女

澳大利亞的華人孩子每天在校、在家使用兩種語言,受到兩種文化的薰染。如果說,他們的父輩來澳大利亞後雖經努力奮鬥仍不免常有“邊緣人”的感覺,這些孩子卻從出生那一天起,就“別無選擇”地成為兩種文化的結晶。

父打兒子,兒叫警察
中國的傳統教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主張父母嚴格管教子女。很多中國人移民海外後,依然保持了這種教育觀念,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8歲的兒子在澳大利亞的國小上了半年學後,一天又惹王先生生氣了,正當他準備揍兒子一頓以示懲罰時,兒子理直氣壯地說:“你敢打我,我就叫警察!”原來,王先生兒子所在的學校告訴孩子們,父母不可以隨便打罵子女。王先生的朋友告訴他,如果孩子真把警察叫來,他將面臨一系列的麻煩,孩子可能要被帶走監護起來,他要接受檢查,社區的心理醫生要對他進行輔導,教他如何教育孩子等等。

在西方人看來,孩子是與成人平等的個體,父母應該尊重孩子,隨便打罵孩子的家長可能會因虐待罪而受到處罰。丁女士家附近的社區圖書館每星期三上午專門為兒童舉辦故事講座。一次,丁女士把4歲的女兒送到圖書館聽故事後,就去旁邊的商店買東西。結果這次的故事會提前結束了。丁女士買完東西去圖書館,發現女兒不見了,非常著急,四處尋找。有一位警察問她是否在找什麼,她說孩子丟了,並描述了長相、穿著。警察告訴她不用著急,孩子在警車裡坐著呢。原來有人發現這個無人照料的小女孩,就報了警。警察沒有簡單地讓她把孩子帶走,而是作了筆錄,詳細記錄了她的個人情況,並一再告誡小孩子必須有大人陪伴。念她初犯,先不予追究,以後要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將會受到處罰。

靦腆女兒賣巧克力
由於人口不多、高等教育又很發達,澳大利亞中國小教育系統的設計不考慮升大學,課程輕鬆,也沒有家庭作業。孩子們的很多時間都消耗在板球、足球、游泳等體育活動上了。

學習上,老師也不督促,是否努力,全憑自覺。但是澳大利亞教育非常重視能力的培養,中國小的不少課程就是為提高實用技能和動手能力而設計的。

張先生經過一番奮鬥,在澳大利亞一所大學謀得一個講師的位置,生活安定下來後,也把家裡人接過來。女兒在國內上國小時成績中上,到了這裡的學校,成績卻非常突出,尤其是數學,學校還特許她跳級。

他非常滿意女兒的聽話和用功。但是有一天,學校老師委婉地提醒他,孩子太內向,過於靦腆,家長應鼓勵她接觸社會。不久學校批發給每個學生一些朱古力,讓他們自己去賣。老師特意多給張先生的女兒一些,還叮囑張先生一定幫助孩子賣掉朱古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先生髮現女兒變得越來越開朗、自信和健談了。

學英文不忘講漢語
華僑華人在海外除了要為生存而奮鬥,還面臨更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與當地社會相融和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中找到平衡。

絕大多數在澳大利亞的華僑華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曉中、英兩種語言,要求孩子在家裡能講漢語。在許多社區里,都有中文學校,周末學校的教室里坐滿了在澳大利亞生長而願意學習中文的孩子。

金先生是個事業成功的生意人,有一兒一女,14歲的女兒漢語、英語講得都非常流利,常常為父親的中澳生意夥伴做翻譯。原來女兒剛上國小,就被他送回國內讀了幾年書,漢語很流利了才回到澳大利亞。現在他正考慮讓已上國小的兒子也回國幾年,學習漢語。金先生說他基本每年都要帶孩子們回中國,不僅讓他們有個語言環境,也讓他們感受祖國的變化,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李先生於20世紀80年代在出國學語言的熱潮中來到澳大利亞。他在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之後,開始認真培養孩子。澳大利亞的中國小是義務教育,家長不用為孩子掏學費,而中文學校卻是收費的,但李先生還是堅持讓孩子上中文學校。孩子上高中後,他還專門請在澳大利亞大學教中文的教師教孩子古漢語和中文寫作。現在,如果有人問他的兒子將來想乾什麼,他都直言相告,要做一名外交官。對此,他常對朋友們幽默地說,他們兩代人最明顯的差異就是——他當年為求在澳大利亞立足,只能去學最易找到工作來養家的專業;而他的兒子卻可以憑自己的興趣,去構想、實現新一代華僑華人對生活的期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