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石

代赭石

拼音名:Dài Zhě Shí,又名須丸、赤土、丁頭代赭、血師、紫朱、赭石、土朱、鐵朱、釘頭赭石、釘赭石、赤赭石、紅石頭、代赭,為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的礦石。主產於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四川等地,挖出後去淨泥土雜質就得到本品。

基本信息

 概述

代赭石 赤鐵礦
赭石出自《 本經》。《 本草圖經》:代赭,今河東、京東山中亦有之。古方紫丸治小兒用代赭,雲無真者,以左顧牡蠣代使,乃知真者難得。今醫家所用,多擇取大塊,其上文頭有如浮漚丁者為勝,謂之丁頭代赭。采無時。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列於下品。本品為出代郡,而色赭赤之礦石。 
代赭石出現在本草綱目第十卷石部:【別錄曰】:出代郡者名代赭,出姑幕者名須丸。【時珍曰】:赭,赤色也;代即雁門也。  
雁門位於山西代縣。“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 傍險,高踞勾注山上。如果醫生處方有“代赭石”,藥房就應配山西代縣產的“赭石”,如果醫生處方有“赭石”,藥房可以用任何地方產的“赭石”。  
赭石赤鐵礦,三方晶系。晶體常呈薄片狀、板狀。一般以緻密塊狀、腎狀、葡萄狀、豆狀、魚子狀、土狀等集合體最為常見。結晶者呈鐵黑色或鋼灰色;土狀或粉末狀者,呈鮮紅色。但條痕都呈櫻桃紅色。結晶者呈金屬光澤,土狀者呈土狀光澤。硬度5.5-6,但土狀粉末狀者硬度很小,比重5-5.3。在還原焰中燒後有磁性 。 

藥品簡述

代赭石 代赭石

藥名:赭石 
漢語拼音:ZhěShí 
英文名:HAEMATITUM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aematite 
別名:代赭石、釘頭赭石、紅石頭。 
性味:苦甘;平;寒;無毒。 
歸經:肝經胃經心經。 
功能: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 
主治:主頭痛;眩暈;心悸;癲狂;驚癇;嘔吐;噫氣;呃逆;噎膈;咳嗽;氣喘;吐血;鼻衄;崩漏;便血;尿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兩;或入丸、散。 
生態環境:赤鐵礦是自然界分布很廣的鐵礦物之一,可以形成於各種地質作用中,但以熱液作用,沉積作用或區域變質作用為主。作用為藥用的鮞狀、豆狀、腎狀集合體赤鐵礦系沉積作用的產物。 
資源分布:主產於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四川等地亦產。 
藥材基源:本品為氧化物類礦物剛玉族赤鐵礦,主含三氧化二鐵(Fe2O3)。 
採收儲藏:採挖後,除去雜石。

炮製方法 

代赭石 代赭石
1、赭石:除去雜質,砸碎,過篩。 
2、 煅赭石:取刷淨的赭石,砸碎,入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上煅紅透,取出,立即傾入醋盆中淬酥,搗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曬乾,碾成粗末。(每赭石100斤,用醋兩次共50-60斤) 
3、《 雷公炮炙論》:凡使赭石,不計多少,用臘水細研盡,重重飛過,水面上有赤色如薄雲者去之,然後用細茶腳湯煮之一伏時了,取出,又研一萬匝,方入。用淨鐵鐺一口著火,得鐺熱底赤,即下白蠟一兩於鐺底,逡巡間便投新汲水沖之於中,沸一、二千度了,如此放冷,取出使之。 
4、《 綱目》:(赭石)今人惟煅赤,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飛過用,取其相制,並為肝經血分引用也。 

用藥禁忌

代赭石 代赭石
1、赭石 孕婦慎服。 
2、《 本草經集注》:畏 天雄。 
3、《藥性論》: 乾薑為使。 
4、《日華子本草》:畏 附子。 
5、《本草蒙筌》:孕婦忌服。 
6、《 本草經疏》:下部虛寒者,不宜用;陽虛陰萎者忌之。 
7、《得配本草》:氣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化學成份

主要含有三氧化二鐵(Fe2O3),其中鐵70%,氧30%,並含有矽、鋁、鈦、鎂、錳、鈣、鉛、鉮等雜質。

藥理作用

代赭石 代赭石
可用赭石代替硫酸鋇作為X線胃腸造影劑,並認為無毒。但經測定赭石中含砷鹽的量,約為1/10萬以上,已大大超過硫酸鋇,也超過了藥典上許可標準。小鼠每日服2g,到第7天時,100%死亡。死前動作遲鈍,肌肉無力及間發性痙攣,最後共濟失調或癱瘓,呼吸緩慢而死亡。家兔每日服5g,多在第12天死亡,個別到第14天死亡。中毒症狀與小鼠相似,死後解剖見肺及腸黏膜充血,肝表面有部分壞死。麻醉兔注射赭石溶液對血壓影響不大,可使腸蠕動亢進,對離體豚鼠小腸也有明顯興奮作用。對離體蛙心,大量時抑制。 

常用配方

代赭石 代赭石
1、治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梗,噫氣不除者:鏇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代赭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二升,日三服。(《傷寒論》鏇覆代赭湯) 
2、治宿食結於腸間,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證或因飲食過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結,或因嘔吐既久,胃氣沖氣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兩(軋細), 朴硝五錢, 乾薑二錢,甘遂一錢半(軋細,藥汁沖服)。熱多者去乾薑,寒多者酌加乾薑數錢。嘔多者,可先用赭石一兩、乾薑半錢煎服,以止其嘔吐。嘔吐止後再按原方煎湯,送甘遂末服之。(《醫學衷中參西錄》 赭遂攻結湯) 
3、治逆氣上沖奔逼,息道滯塞不通:赭石(打碎)三兩, 陳皮二兩,桃仁、桂、吳茱萸各半兩。加姜、水煎。(《御藥院方》赭石湯) 
4、治諸 呀呷有聲,臥睡不得:土硃(朱)不拘多少,為極細末,米醋調,時時進一、二服。(《普濟方》) 
5、治急慢驚風,吊眼撮口,搐搦不定:赭石,火燒醋淬十次,細研水飛,日乾。每服一錢或半錢,白湯調下,連進三服。見腳脛上有赤斑,即是驚氣已出,病當安也。無斑點者不可治。(《仁齋直指方》) 
6、治吐血,衄血:血師一兩(火煅、米醋淬、盡醋一升),搗羅為面。每服一錢,白湯下。(《斗門方》) 
7、治腸風血痢久不愈:赭石二兩(火燒、醋淬二次), 柿餅一個(煮爛)。搗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8、治崩中淋瀝不止:大赭石研為細末,醋湯調服。(《普濟方》) 
9、治妊娠胎墮,下血不止:地黃汁和代赭末,服方寸匕。(《千金方》) 
10、治牙宣:赤土、荊芥。同為細末,揩齒上,以荊芥湯漱。(《百一選方》) 
11、治喉痹腫痛:紫朱煮汁飲。(《普濟方》) 
12、治赤眼腫閉:土朱二分,石膏一分。為末,新汲水調敷眼頭尾及太陽穴。(《仁齋直指方》) 
13、治一切瘡癤:土朱、虢丹、牛皮膠等分。為末,好酒一碗沖之,澄清服。以渣敷之,乾再上。(《朱氏集驗醫方》) 
14、治諸丹熱毒:土朱、青黛各二錢,滑石、荊芥各一錢。為末,每服--錢半,蜜水調下,仍外敷之。(《仁齋直指方》)  

套用配伍

代赭石 代赭石
1、用於肝陽上亢證。代赭石苦寒質重,功善潛降肝陽,治肝陽偏亢之頭痛,眩暈,目脹,耳鳴,甚或肝陽過亢,血隨氣逆,並走於上,症見顛仆,不知人事,常與牛膝、生龍骨、生牡蠣等同用,如《衷中參西錄》之鎮肝熄風湯;

2、若屬肝火上沖,常與菊花、夏枯草、黃芩、鉤藤同用,以平肝降火;若兼肝腎陰虧,常與生地、白芍、牡蠣龜甲同用以育陰潛陽。 用於風火上擾神明之癲狂,驚癇。代鍺石不僅能清心肝之火,且有鎮逆墜痰之效。治風火挾痰,發為癲狂者,常與瀉火、清心、導痰之黃連、大黃、遠志、膽星等同用;因於風痰上逆,發為驚癇者,可配鬱金菖蒲明礬硃砂等以宣竅、豁痰、鎮靜、安神。治小兒癲癇,現代有單用赭石研末服。又因其重鎮可以安神,亦可用於心悸、失眠、多夢及小兒夜啼等證。

3、用於肺胃之氣上逆證。代赭石重墜降逆,能鎮攝肺胃之逆氣。治胃氣上逆之嘔吐,噯氣,呃逆,屬胃熱亢盛者,配石膏、玄參;兼膽火上沖者,配龍膽草、青黛,如《衷中參西錄》鎮逆湯;屬中焦寒凝者,配乾薑、丁香;痰濁中阻者,配鏇覆花、半夏,兼胃氣虛弱者,加配人參、大棗,如《傷寒論》鏇覆代赭湯;若宿食內滯,伴大便燥結者,配朴硝、甘遂,如《衷中參西錄》赭遂攻結湯。

4、治噎膈上下不通,食入即反,可配人參、天冬、蓯蓉以培補氣津,通降胃氣,標本兼治,如《衷中參西錄》參赭培氣湯。代赭石又善下氣降痰,治肺氣上逆之咳嗽氣喘,既可單用本品,也可配伍他藥,因於痰濕阻滯者,常配半夏橘皮、鏇覆花;因於熱壅肺氣者,常配桑白皮、瓜蔞;如與補益肺腎之人參、山藥、山茱萸等同用,亦治下虛上盛之喘促。

5、用於血熱吐、衄、崩漏等血證。代赭石能清降氣火,涼血止血,故尤宜於氣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可單味使用,如《藥性論》治崩漏不止,《斗門方》治吐血、衄血、腸風下血,均以本品火煅淬研末沖服。臨床上多根據出血部位的不同,配伍他藥以增強止血之效。如吐血、衄血,常藉其入血鎮逆之功,虛寒者與乾薑、白朮、白芍相伍,如《衷中參西錄》溫降湯;熱證配生地、丹皮、大薊。便血,常配地榆、槐花。尿血,常配小薊、白茅根。崩漏下血,常配茜草根、艾葉炭、阿膠等。

文獻論述 

代赭石 代赭石
1、《 湯液本草》:赭石,《聖濟經》云:怯則氣浮,重則所以鎮之,怯者亦驚也。 
2、《 本草經疏》;赭石,其主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瘀、賊風及女子赤 沃漏下、帶下百病,皆肝、心二經血熱所致,甘寒能涼血,故主如上諸證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腹中毒也。《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火氣太盛,則陰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餘之火,所以能起陰痿也。重而下墜,故又主產難胞不出及墜胎也。 
3、《 本經逢原》:赭石之重,以鎮逆氣。《本經》治賊風,赤沃漏下,取其能收斂血氣也。仲景治傷寒吐下後,心下痞鞭,噫氣不除,鏇覆赭石湯,取重以降逆氣,滌痰涎也。觀《本經》所治,皆屬實邪,即赤沃漏下,亦肝心二經瘀滯之患,其治難產胞衣不下及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取重以鎮之也。陽虛陰痿、下部虛寒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髮之功也。 
4、《長沙藥解》:赭石,《傷寒》鏇覆花代赭湯用之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鞭,噫氣不除者,以其降胃而下濁氣也。滑石代赭湯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後者,以其降肺而清鬱火者也。 
5、《 本經疏證》:赭石,《別錄》所謂帶下百病,產難胞衣不出,陰痿不起諸候,莫不在肝部分。血痹血瘀,又莫非肝之運量不靈。而其最要是除五臟血脈中熱一語。是一語者,實赭石徹始徹終功能也。仲景用赭石二方,其一鏇覆花赭石湯,是邪在未入血脈已前,其一滑石代赭湯,是邪入血脈已久,蓋同為下後痞鞭於心下,則熱雖在化血之所而未入脈,若入脈則其氣散漫不能上為噫矣,惟其不見聚熱之所而輾轉不適焉,斯所以為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玩百脈一宗悉致其病,除五藏血脈中熱,可不謂若合符節也哉。 
6、《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吐衄之證,當以降胃為主,而降胃之藥,實以赭石力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熱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蔞仁、白芍諸藥佐之;其熱而兼虛者,可兼佐以人參;有因涼者,宜降以赭石,而以乾薑、白芍諸藥佐之(因涼猶用白芍者,防乾薑之熱,侵入肝膽也,然吐衄之證,由於胃氣涼而不降者甚少);其涼而兼虛者,可兼佐以白朮;有因下焦虛損,沖氣不攝上沖、胃氣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山藥、生芡實諸藥佐之;有因胃氣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證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龍骨、牡蠣、三七諸藥佐之;無論吐衄之證,種種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為主,而隨證制宜,佐以相當之藥品,吐衄未有不愈者。 
7、《本經》:主賊風蠱毒,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 
8、《別錄》:主帶下百病,產難,胞衣不出,墮胎,養血氣,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瘀,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 
9、《藥性淪》:治女子崩中淋瀝不止,療生子不落。 
10、《日華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腸風痔瘺,月經不止,小兒驚癇,疳疾,反胃,止瀉痢脫精,尿血遺溺,金瘡長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11、《本草正》:下氣降痰,清火。 
12、《長沙藥解》:驅濁下沖,降攝肺胃之逆氣,除 噦噫而泄郁煩,止反胃嘔吐,療驚悸哮喘。 
13、《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腫化痰,治五淋崩帶,安產墮胎。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為鮞狀、豆狀、腎狀集合體。多呈不規則厚板狀或塊狀,有稜角。棕紅色至暗棕紅色或鐵青色。條痕櫻紅色或棕紅色。半金屬光澤。一面分布較密的釘頭,呈乳頭狀,另一面與突起相對應處有同樣大小的凹窩。體重,質堅硬,斷面層疊狀或顆粒狀。無臭,無味。以色棕紅、有釘頭、斷面層疊狀者為佳。 
顯微鑑別 
反射偏光鏡下,反射色呈鋼灰色至鐵黑色。透射偏光鏡下,極薄的薄片或邊緣可見到血紅色或橙紅色,具微弱多色性,No為淺褐紅色,Ne為淺黃紅色。折射率:No=2.988,Ne=2.759。一軸晶。負光性。 
品質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含鐵(Fe)不得少於45.0%。 
化學鑑定
取本品粉末約0.1 g, 置試管中, 加鹽酸2 ml, 振搖, 靜置.取上清液2滴, 加硫氰酸銨試液2滴, 溶液顯血紅色;另取上清液1~2滴, 加亞鐵氰化鉀試液1~2滴, 立即生成藍色沉澱;再加25%氫氧化鈉試液5~6滴, 沉澱變成棕色.K++Fe3++〔Fe(CN)6〕4-→K[Fe(Ⅱ)(CN)6Fe(Ⅲ)〕↓(大分子晶體的代表式)藍色K〔Fe(Ⅱ)(CN)6Fe(Ⅲ)+5OH-→Fe(OH)2↓+Fe(OH)3↓+K++6CN-↓O2 棕色→Fe(OH)3赭石也可以用X射線衍射法、差熱和熱重分析法以及紅外光譜進行鑑定.  
套用鑑別
1、赭石與 鏇復花:兩藥均能平降肺、胃二經之逆氣以止嘔噫,定喘息,赭石功專沉降逆氣清降肝火,對肝陽上亢之證及肝火動血之證常用之;鏇復花專功下氣而消蓄結之痰水,對於痰壅氣促, 痰結胸痞,飲停腫滿等多用之。 
2、赭石與 磁石:兩藥均有平肝降逆之功,皆可治肝陽上亢及氣逆喘息之證。然而磁石偏於護真陰鎮浮陽,真陰虧損於下,陽浮於上之證,用之最好,赭石偏重於平降逆氣,清降肝火,不但用於肝陽上亢盛之眩暈耳鳴及驚癇之病,且用於逆氣上犯肺病胃所致噫及喘息氣急等,並清火涼血止血以治吐衄崩漏下血之證。 
3、赭石平肝降逆宜生用,收斂止血可煅用。

中草藥第二季

中藥材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中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套用。讓我們一起完善中草藥的詞條,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這中國的瑰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