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阿含經

《圖解阿含經》是由印信法師編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7月1日出版發行的書籍。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以現代手法詮釋原始佛教第一經。

釋迦牟尼入滅後結集的第一經,最接近釋迦牟尼本意的佛法。如同儒家《論語》語錄問答式佛經,還原最真實的釋迦牟尼。真實記述古印度的社會現狀,重新走進釋迦牟尼的時代。全新圖解手法,展現原始佛教的全景畫卷。

本書以北傳《四阿含》為藍本,參考南傳五部,將全書分為五章,包含有《阿含經》的成書過程、原汁原味的佛法、故事中的教說、佛陀在世時古印度的狀況、佛法在俗世中的作用等。本書採用全新的“圖解”方式,讓您回歸佛陀時代,了解原始佛教的原貌。

重要篇章

結集的教說:阿含

佛悟人生真理:四諦

佛教最高真理:中道

佛陀的首次教化:初轉法輪

佛說人類起源:四種姓制度

人生真相:洞悉緣起的道理

一切事物存在的法則:緣起

三世的因果鏈條:十二因緣

凡人的因果定律:輪迴

不要只是相信:幻術

波斯匿王歸心佛教:古印度十六國

六合敬:團隊建設的標準

內容簡介

釋迦牟尼入滅後,弟子們覺得導師已去,茫然無歸。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葉認為此時應結集法藏,使佛法住世,利益眾生。於是,他請阿闍世王為施主,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五峰之最高者毗婆羅山側的畢波羅窟開始結集。參加者為已證阿羅漢果的五百比丘,以迦葉為上首,其中多聞第一的阿難結集經藏,所集者就是《阿含經》。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作為佛教最原始的經典《阿含經》也隨之傳向各地。北傳佛教將《阿含經》分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稱之為《四阿含》。南傳佛教則將《阿含經》分為《長部》《中部》《雜部》《增一部》和《小部》五部。

本書以北傳《四阿含》為藍本,參考南傳五部,將《阿含經》分為五章,包含有《阿含經》的成書過程、原汁原味的佛法、故事中的教說、佛陀在世時古印度的狀況、佛法在俗世中的作用。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一種全新的“圖解”編輯手法,可以讓您的閱讀變為一場輕鬆愉快之旅。

圖書目錄

《阿含經》中的釋迦牟尼

《阿含經》中的原始佛法

《阿含經》結集圖

編者序:最原汁原味的佛經

本書內容導航

第壹章 結集成書:原始佛教聖典

1.經書誕生的背景:佛祖入滅

2.結集的教說:阿含

3.《阿含經》的結集者:大迦葉和阿難

4.《阿含經》的傳授:由口傳到書寫成文

5.《阿含經》的形式:從九分教到十二分教

6.《阿含經》中的佛陀:了解釋迦牟尼

7.佛陀講政治:正義之輪

8.釋迦牟尼的理想國:彌勒淨土

9.佛陀的社會倫理道德:慈悲

10.佛法北傳:漢譯《四阿含》

11.小乘經典:南傳《尼柯耶》

第貳章 佛法之源:原汁原味的根本教說

第一節 以緣起論為根本

1.一切事物存在的法則:緣起

2.佛悟人生真理:四諦

3.人世一苦海:苦諦

4.一切痛苦之因:三毒

5.三世的因果鏈條:十二因緣

第二節 生命存在的要素

1.構成宇宙萬有的根本:五蘊

2.根境和合而生識:十二處

3.世界一切現象的類別:十八界

4.驗證佛法的總則:三法印

5.沒有永恆的實體:諸行無常

6.沒有常一的主宰者:諸法無我

7.佛教修行最高境界:涅寂靜

8.佛教最高真理:中道

9.對難題不作判斷:無記

第三節 切實可行的解脫道

1.佛教徒皈依的對象:三寶

2.佛教修持法門:三學

3.趨向涅的路徑:三十七道品

4.通向解脫之路:八正道

5.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四念處

6.證取菩提智慧的方法:七覺支

7.色界和無色界的修行:四禪八定

8.菩薩引導眾生的方法:四攝

9.覺悟的八種要法:八覺

10.在家人的安樂法:居家八法

第四節 善惡有報的輪迴

1.有因必有果:因果

2.自作自受:業報

3.凡人的因果定律:輪迴

4.迷妄眾生的生存處:三界

5.欲界眾生棲居地:六道

6.佛說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7.世人的居所:四大部洲

第叄章 妙理說佛:故事裡的解脫之道

第一節 佛陀的歷程

1.菩提樹下覺醒:佛祖證悟

2.佛陀的首次教化:初轉法輪

3.佛陀的正法:拒絕用神傳教

4.解脫聖者的模樣:久離恐怖的佛陀

5.解脫聖者也有苦:佛陀受了風寒

第二節 佛法的修行

1.大功德才有大福報:金縷衣的布施

2.人心不足蛇吞象:頂生轉輪王

3.苦的根源:親情與愛情

4.連中了兩支毒箭:身苦加心苦

5.以欲愛斷欲愛:阿難講修學

6.自通之法:同理心

7.斷淫慾不一定能解脫:鹿住優婆夷的疑惑

8.去除合不合意與無所謂:佛法的修根

9.萬事皆空:時時刻刻不染著

10.不到不當場所:鷹與猴的死亡之路

11.自護而能護他:竹竿上的特技表演

12.修習身念處:逃脫的六隻野獸

13.佛法修學的次第性:七部車的次第接力

14.小空經的觀法:逐層突破

15.大空經的觀法:一舉突破

16.修佛才能釋然:死亡的壓迫

17.降低死亡衝擊力:勇銳猛利的隨死念

18.修佛在平時:擔心來生

第三節 佛伽的疑惑

1.娛樂大眾不能升天:塔布羅咤的悲泣

2.沒有益處的神通:赤馬仙尋找世界邊緣

3.意業是最重要的:優婆離外道居士的皈依

4.沒有不散的宴 :舍利弗涅

5.不要只是相信:幻術

6.琴弦不能調的太緊:二十億耳的精進

7.凌遲至死的痛苦:須深盜法

8.耕種不一樣的田:佛陀與農夫

9.僧團的重要性:獨修的挫折

10.佛陀的沉默回應:有我還是無我

11.祈禱不能得清靜:鐵匠喜歡的清靜修行

12.為善法可以保持緘默:說與不說之間

13.禮佛的實質意義:誰先見佛陀

第肆章 由經觀史:佛教初創時的古印度

1.佛說人類起源:四種姓制度

3.大梵天王信佛法:婆羅門教

3.佛祖苦修:沙門思潮

4.六師外道:沙門團的思想

5.六十二見:思想界的異說

6.輪迴解脫:《奧義書》

7.滅諍七法:耆那教

8.波斯匿王歸心佛教:古印度十六國

9.佛說三種田:古印度的農業

10.修行如冶金:古印度的手工業

11.窮而借貸:古印度的商業

12.佛陀調和兩比丘:原始僧團的內訌

第伍章 佛入俗世:普度眾生的真諦

1.洞悉緣起的道理:人生真相

2.心靈的淨化:不放逸

3.萬事萬物在不斷變化:無常世間

4.人生如道場:坦然生死

5.不動怒:面對謾罵

6.冤冤相報何時了:戰爭勝負

7.獻出最純真的愛:布施

8.團隊建設的標準:六合敬

9.煩惱的根源:貪婪

10.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自覺覺他

附錄一:長阿含經(節選)

附錄二:中阿含經(節選)

附錄三:雜阿含經(節選)

書摘

第壹章 結集成書:原始佛教聖典

經書誕生的背景

佛祖入滅

看透人生真諦的釋迦牟尼最終沒有逃過“死”之苦,佛祖涅盤後,佛門中思想紛雜,於是其弟子迦葉有了結集其教說的想法,以保持佛祖的正法。

佛祖晚年

佛祖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他在認識到所有人都不可逃避的痛苦後,毅然放棄權位,拋妻棄子,經過六年的修行,獲得了徹底的覺悟,立身成佛。之後他發誓要在黑暗的世間捶響不朽之鼓,普濟眾生,足跡踏遍了恆河兩岸,講經三百餘次,說法四十多年,不知教導和感化了多少人。晚年的佛祖,聲譽雖然日隆,但不幸的事卻不斷發生,在他示寂前的三年,他的故鄉遭到了國族滅亡的悲運,此時的佛祖深深領略到離開人間的日子不會太遠了,於是率領眾弟子們離開王舍城,北渡恆河,到了吠舍離城,他在吠舍離城的竹芳村度過了雨季,越來越感到自己的精神不濟,身體也大不如前,於是自動地向眾弟子宣告不久將入滅的訊息。之後,佛祖勉強以精神支持病已惡化的身體,繼續走向北方的拘屍那迦城外的娑羅樹園,選中在此處的娑羅雙樹之間作為自己入滅的地點。

佛祖涅盤

自佛祖宣告自己將入滅的訊息後,弟子們都流淚不止,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向佛祖問了四個問題,即佛祖入滅後,依誰為師?依什麼而安住?如何調伏兇惡?如何結集經典?佛祖告訴他們,要依波羅提木叉為師,即以戒為師;要依四念處為安住;對惡人的調伏應默擯置之;結集言教應在一切經首安置“如是我聞”之句。這時,天際懸著一輪滿月,時值二月十五日的午夜時分,佛祖安詳地進入涅盤。佛祖入滅的訊息傳出後,其弟子大迦葉立刻趕來,拘屍那迦城的末羅族人將佛祖遺體火葬,大迦葉為佛祖舉行荼毗典禮,以完成佛陀入滅的善後。這時,許多比丘認為佛祖入滅後就可以不受戒律約束,求得自由了,大迦葉聽到後感到無比沉痛,於是有了結集法藏的想法,從而誕生了《阿含經》,也導致了佛教的根本分裂。

結集的教說

阿含

佛祖入滅後,由其弟子大迦葉主持了王舍城的第一次結集,在這次結集中,由大迦葉和阿難等結集出《阿含經》,為佛祖教說之所持、所歸、所聚。

王舍城結集

佛祖入滅後,其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在主持完喪禮後,鑒於當時佛教內部佛法不一,就想結集法藏,使佛法住世,利益眾生。於是他就請阿闍世王為施主,在王舍城的七葉窟舉行結集,參加者為已證阿羅漢果的五百比丘,以迦葉為上首,先命持律第一的優婆離結集律藏,所集者即現在的《八十誦律》。次命多聞第一的阿難結集經藏,所集者即是《阿含經》。結集的程式極其複雜,先由阿難誦出一經,大迦葉提出質詢,阿難答出說時、說處、因緣、對機、說法、領解,再由大眾合誦,確認準確無誤後,才完成一部經的結集,如是次第再誦第二部經。這次結集是佛涅盤後的第一次結集,一方面防止了佛祖遺教的散矢,另一方面也確立了教權,決定了原始佛教的動向。

據說就在大迦葉主持結集的時候,除了有五百比丘參加之外,尚有許多的比丘,以佛祖初轉法輪的五比丘之一的跋波為上首,在七葉窟外不遠的地方舉行了結集,因而把大迦葉的五百結集稱為窟內結集,跋波領導的結集稱為窟外結集。窟外結集沒有留下什麼資料,甚至傳說結集了五藏,即除了經、律、論三藏之外,還有雜集藏和禁咒藏,合為五藏。這種傳說是不可信的,但是沒有參加大迦葉結集的比丘,另外舉行結集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王舍城的結集又被稱為窟內窟外結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