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學教育

圖書館學教育

圖書館學教育包括學歷教育和在職教育(或繼續教育)兩方面。

圖書館學教育

正文

包括學歷教育在職教育(或繼續教育)兩方面。
學歷教育 圖書館專業人員的培養最早是從學徒制(即師傅帶學徒)開始的。隨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一些較大的圖書館開設訓練班,進行較有計畫的培訓。受訓人結業後或留在訓練班所在館或到其他圖書館工作。1650年,曾任英國皇家圖書館館長的J.杜里《新式圖書館的管理者》 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圖書館職業和教育問題。他認為圖書館員是學問的嚮導和文化的傳播者,應具有高深的學問。德國圖書館學家M.施雷廷格《圖書館學綜合性試用教科書》(1808)和F.A.艾伯特《圖書館員的教育》(1820)兩書都提出了圖書館專門教育和訓練問題。1874年德國一所大學圖書館館長費·羅爾曼《關於圖書館整理學和德國大學圖書館的專門研究》一文中指出必須開辦大學圖書館教育,並提出了一項為期 3年的大學圖書館教育計畫。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1886年德國哥廷根大學首次開設圖書館學課程,著名圖書館學家、該校圖書館館長K.F.O.齊亞茨科被任命為圖書館學教授。所授課程側重於目錄學、古文書學等文獻研究方面,以培養研究圖書館館員為主,學術性較強。
世界上最早的正規圖書館學校是1887年 1月由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館長M.杜威創立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管理學院。杜威早在1879年就曾撰文強調圖書館工作是一種獨立的職業,應建立專門的圖書館學校。該校當時有兼職教師7名,第一批學生有20名,其中17名女生。科目側重於圖書館經營、圖書保管、書目、分類法、目錄著錄、參考諮詢和圖書館管理,以培養公共圖書館館員為主,技術性較強。
1923年,曾任美國專業圖書館協會主席的C.C.威廉遜在其研究報告《圖書館業務訓練》中建議圖書館學院應分清圖書館事務工作和專業工作,並且只教授後者;這些學院應設在大學;應為這些學院及其師生提供更多的資助;學制應為兩年,一年學習綜合原理,一年學習專門業務;應採用全國證書制;學院應得到認可。報告發表後美國圖書館協會在1924年正式設立了圖書館學教育委員會(後改為認可委員會),在1925年制訂了美國圖書館學院標準(後於1933、1951、1972年修訂),並對所有的學院進行審核。 50年代初, 美國開始實行圖書館學碩士學位為第一專業學位制,一般是大學畢業生才有資格進入圖書館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世界最早設定圖書館學博士學位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研究院(1928)。60年代是美國圖書館學教育的興旺時期,學校數、學生數、資金等都大大增加,不少社區大學創辦了圖書館技術人員教育,還出現了6 年制的碩士後教育計畫。由於情報學的興起,70年代以後大約三分之二的學院在校名中增加了“情報學”或“情報研究”字樣,或用其直接取代較為傳統的“圖書館學”、“圖書館服務”等。1985年10月經美國圖書館協會認可委員會認可的大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院有56所,其中兼授博士學位的有21所。
英國直到1919年才在倫敦大學設立圖書館學院,到1986年共有17所圖書館學院。課程中既有學術性較強的科目,也有專門技術科目。80年代英國開始改變傳統的圖書館學教學,例如里茲大學設圖書館學文學士和情報學科學學士,謝菲爾德大學將圖書館學院改為情報研究系,斯特拉斯克萊德圖書館學學院則成了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商學院情報系。
在蘇聯,圖書館學家Л.Б.哈芙金娜於1913年首次在莫斯科沙尼雅夫斯基大學開設圖書館學課程。此後蘇聯相繼建立了莫斯科國立莫洛托夫圖書館學院 (1930)、國立哈爾科夫圖書館學院(1935)和列寧格勒國立克魯普斯卡婭圖書館學院(1941)。這三所學院都設有圖書館學系、目錄學系和少年兒童圖書館學系,學制均為4年。80年代中期蘇聯有各種圖書館學校170多所,其中139所是中等專業學校,占總數的80%,在高等院校設圖書館專業教育點的有28個,設碩士教育點的有5個。
印度著名圖書館學家S.R.阮岡納贊在1929年創辦了印度第一所正規的圖書館學院。1981年印度共有圖書館學院42所,其中可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各為9所。
1920年3月中國武昌文華大學設立圖書科,開始了正規圖書館學專業教育。80年代,中國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專業教育有較大的發展(見中國圖書館學教育)。
在教育體制方面,美國和加拿大以碩士學位教育為基本形式,學生為取得學士學位者,學制大多為1年;此外還有學制為1~3 年的博士學位教育和4年制的大學本科教育。英國以大學本科為主,大多提供2~4年制學士學位教育,許多學校也設碩士學位。還有一些學校則專門提供碩士和博士學位教育。蘇聯圖書館學教育以培養中級圖書館工作人員的中等教育為主;高等教育培養高級圖書館員。中國圖書館學歷教育已初步形成3個級別5個層次的體系,即研究生教育 (包括博士與碩士兩個層次,博士點現有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碩士為2~3年制)、 大學教育 (包括4~5年制的本科與2~3年制的專科兩個層次)和中等專科教育。以大學本科為主。
在課程設定方面,70年代中以後許多國家 (包括中國) 總的特點是都改變了過去側重教授採訪、分類、編目、參考諮詢等傳統技術方法的狀況,增加了計算機套用、情報服務等課程,朝著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綜合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美國的圖書館學課程設定由各校自己確定,必修課一般包括圖書館學情報學基礎、圖書館資料的書目控制、情報資源的組織、圖書館服務、圖書館管理、圖書館和情報系統、計算機導論、研究方法等;選修課包括圖書館業務(編目、藏書建設、讀者服務、聲像資料服務等)、情報系統(分析和設計、計算機語言等)、 情報服務(在線上檢索等)、圖書館和情報基礎數學、各類型圖書館和資料、歷史研究 (圖書館史、公共傳播史等)、印刷出版、圖書保護等。《ALA世界圖書館和情報工作百科全書》中歸納美國圖書館學院的核心課程為:①圖書館和社會,包括交流、圖書館在交流過程中的作用、情治單位的社會作用、交流載體形式等。②圖書館服務和資料,包括圖書館服務的機械化、資料類型、藏書類型、圖書館和用戶類型、採選的原則和方法、採選工具、藏書利用、目錄著錄、主題分析和標引、情報查找、參考服務、自動化檢索等。③研究,包括問題鑑定、研究方法、設計、數據收集和處理、研究成果交流。④管理,包括計畫、組織、人員配備、指導、控制;系統分析;效率測定;館際合作。
英國拉夫巴勒大學圖書館和情報研究系主任哈瓦德-威廉斯教授在 1985 年國際圖書館和情報學教育會議上,介紹了英國以1974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一份檔案歸納的核心課程為藍本所提出的新的核心課程,包括:①基礎,如社會中的圖書館、圖書館法、圖書館與圖書館教育史、用戶研究、研究方法。②資料,如各種載體、參考源、書目工具、書史。③方法,如標引、內容分析、讀者服務、 知識組織、 參考程式、系統分析、保管與修補。④管理,如行政、人事、系統組織和計畫、計算機和複製技術等。
日本圖書館情報大學4 年制本科課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共134個學分。必修課包括:專業科目A (圖書館情報學概論、 情報載體論、 情報系統論等 19門)、體育和外語,共53個學分。選修課包括:基礎科目A(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總論等19門)、基礎科目B (語言學、經營工程學、情報工程學等21門)和專業科目B (計量目錄學、情報系統利用論、出版技術論等66門),共81個學分。2 年制研究生須從圖書館情報基礎論、情報構成論、情報社會關係論、情報載體論、情報認識論、圖書館情報組織論、情報儀器利用論和情報檢索論8 類科目中任選1類,再輔以其他類科目,需達到30個學分。

圖書館學教育圖書館學教育
隨著信息服務業的發展,一些專家建議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應適應諸如信息資源管理、資料庫設計、信息市場和銷售、知識工程、決策支持系統、電子出版等新興領域對人才的需求。
在職教育 圖書館員在受過從事圖書館和情報服務所必需的預備教育之後,對以前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和觀念不斷更新的學習過程,通常又稱為繼續教育。它可使工作人員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了解新的思想、觀點,掌握新的知識、技能,為成為不斷出現的新興領域的專家作準備。提供繼續教育的主要機構有:①圖書館協會,它通常都把繼續教育確定為首要職責之一。②專業學校,在逐漸認識到支持畢業生的畢生事業是應盡的職責後,也提供各種繼續教育機會,這樣做也有助於改善學校的經濟狀況。③圖書館,許多大中型圖書館往往被賦予向本地區、本系統圖書館工作人員提供繼續教育的任務。它們通常與圖書館協會、學校合作開展在職教育。④政府部門,管理圖書館事業的職能部門往往通過有關法規或直接資助促進在職教育,有的還組織各種長期或短期的培訓。許多國際組織都意識到繼續教育的價值,積極參與繼續教育活動。影響最大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文獻聯合會,它們都經常組織國際會議,舉辦短期培訓班,提供師資、出版物和給予指導等。繼續教育方式目前主要是專題研討會、研習班、講座、函授、電話會議、錄像資料等。一些歐美國家正大力開發無時間、地點限制的傳授系統,如通過衛星的單視道雙聲道遠距離會議、軟體包系列、錄像-錄音帶等。
在中國,在職教育主要是為已經從事圖書館和情報服務,但未受過必要的預備教育或專業培訓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提供的補課性預備教育,這通常稱為成人教育或業餘教育。教育方式主要有:①脫產在大學、幹部學院進修1~2年,取得結業證書。②業餘參加夜校或成人教育學校,在1~3年內完成預定的圖書館專業課、文化基礎課或外語課學習計畫,取得中等專科學校、大學專科文憑或專業證書。③函授班或函授學校 (3年制專科或5年制本科),主要是自學,兼有輔導課,畢業獲大學專科或大學本科文憑。④幾個月或1 個月以下的短期訓練班,對象可以是非圖書館專業畢業者、領導人員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