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齊風·敝笱

《國風·齊風·敝笱》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諷刺魯桓公不能約束其妻文姜以及文姜與其兄齊襄公淫亂的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此詩重章疊句,一唱三嘆,含蓄有致,語淺情深,多處使用比喻來暗諷文姜荒淫無恥的穢行。

作品原文

國風·齊風·敝笱

敝笱在梁 ,其魚魴鰥 。齊子歸止 ,其從如雲 。

敝笱在梁,其魚魴鱮 。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

敝笱在梁,其魚唯唯 。齊子歸止,其從如水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敝笱(gǒu):對制止魚兒來往無能為力,隱射文姜和齊襄公的不守禮法。敝,破。笱,竹製的魚簍。

⑵梁:捕魚水壩。河中築堤,中留缺口,嵌入笱,使魚能進不能出。

⑶魴(fáng):鯿魚。鰥(guān):鯤魚。

⑷齊子歸止:文姜已嫁。齊子,指文姜。

⑸其從如云:隨從眾多。一說喻齊襄公仍糾纏不已。

⑹鱮(xù):鰱魚。

⑺如雨:形容隨從之多。

⑻唯唯:形容魚兒出入自如。陸德明《經典釋文》:“唯唯,《韓詩》作遺遺,言不能制也。”

⑼如水:形容隨從人如水流不斷。

白話譯文

破魚籠子架設在攔魚壩上,任由魴魚鰥魚游進又游出,齊侯的妹子回到齊國來了,僕從如雲啊多得不可勝數。

破魚籠子架設在攔魚壩上,任由魴魚鰱魚游進又游出,齊侯的妹子回到齊國來了,僕從如雨啊多得不可勝數。

破魚籠子架設在攔魚壩上,任由這些魚兒游進又游出,齊侯的妹子回到齊國來了,僕從如水啊多得不可勝數。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背景,《毛詩序》說:“《敝笱》,刺文姜也。齊人惡魯桓公微弱,不能防閒文姜,使至淫亂,為二國患焉。”

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春,魯桓公畏懼齊國勢力強大,要前往齊國修好。夫人文姜要一起去,去看望同父異母的哥哥齊襄公。文姜與齊襄公關係曖昧,早有傳聞。魯國大臣申繻因而向魯桓公婉言進諫道:“女有夫家,男有妻室,不可混淆。否則必然遭致災殃。”魯桓公沒加理會,帶著文姜,大批隨從車騎簇擁著,沸沸揚揚前往齊國。在齊國他發覺文姜與齊襄公通姦,就責備文姜。文姜把這事告訴了齊襄公,齊襄公在酒宴後魯桓公乘車將要回國時,派公子彭生將魯桓公害死在車中。這就是《左傳·桓公十八年》所載史實,也是《齊風·敝笱》一詩的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三章內容基本相同,為了協韻,也為了逐層意思有所遞進,各章置換了少數幾個字眼,這是典型的一唱三嘆的《詩經》章法。

“敝笱在梁”作為各章的起興,意味實在很深。“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要捕魚也需有嚴密的漁具。魚簍擺在魚樑上,本意是要捕魚,可是簍是如此地敝破,小魚、大魚,各種各樣的魚都能輕鬆自如游過,那形同虛設的“敝笱”就沒有什麼價值。這一比興的運用,除了諷刺魯桓公的無能無用外,也形象地揭示了魯國禮制、法紀的敝壞,不落俗套而又耐人尋味。另外,“魚”在《詩經》中常隱射兩性關係,“敝笱”對制止魚兒自由來往無能為力,也是兼指“齊子”即文姜的不守禮法。

文姜作為魯國的國母,地位顯赫尊貴,她要回娘家齊國探親,本來也在情理之中。而她卻在齊國傷風敗俗,與其兄亂倫丟醜,自然引起人們的憎惡唾棄。可是,這種厭惡之情,在詩中並未直接表露,而僅僅描寫了她出行場面的宏大,隨從眾多“如雲”“如雨”“如水”。寫得她風光旖旎,萬眾矚目。如果她賢惠,這種描寫就有褒揚意味。反之,她就是招搖過市,因而這種風光、排場、聲勢越描寫得鋪張揚厲,在讀者想像中與她的醜行掛上鉤,地位的崇高與行為的卑污立即形成強烈反差,諷刺與揭露也就越加入木三分。從亮色中、光環中揭露大人物的醜惡靈魂,是古今中外藝術創作中一條成功門徑。杜甫詩《麗人行》也正承襲了這一傳統的藝術手法而取得極大成功。

“如雲”“如雨”“如水”這三個比喻是遞進的因果關係,逐層深入,次序不能顛倒,也可理解為感情抒發的逐步增強。在這盛大隨從的描寫中,還另具深意。方玉潤獨具隻眼,透過字面看出詩中還有魯桓公在。不僅文姜有過,魯桓公疏於防閒,軟弱無能,也有相當可“笑”之處。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按《春秋》,魯莊公二年,夫人姜氏會齊侯於禚,四年夫人姜氏享齊侯於祝丘,五年夫人姜氏如齊師,七年夫人姜氏會齊侯於防,又會齊侯於谷。”“齊人以敝笱不能制大魚,比魯莊公不能防閒文姜,故歸齊而從之者眾也。”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說:“‘其從如雲’‘其從如雨’‘其從如水’,非嘆僕從之盛,正以笑公從婦歸寧,故僕從加盛如此其極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