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軍大德意志裝甲師

“大德意志”師可以說是德國的“活歷史”部隊,它從一支小分隊發展到團,再到師,最終擴編為軍。它參加了在西歐,南歐以及東線幾乎所有重大戰役。它贏得了國防軍中最顯赫的榮譽:總共有84人獲得騎士勳章,8人獲得橡葉騎士勳章,2人獲得寶劍橡葉騎士勳章。

榮譽

它被最高統帥部譽為“東線德軍消防隊”(Die Ostheer Feüerwehr)。然而它也付出最慘重的代價:總共有50000人陣亡,其中包括1500名軍官。可以說他們就是一部德國陸軍由起步到強大,然後最終毀滅的寫照。而它的官兵們在大戰時期的表現,可以用其升編裝甲師後的首任師長馮?曼陶菲爾將軍(von Manteuffel)一句話來概括:“我們的榮譽就是全心全意忠於我們的職責!”
大德意志師師訓“GOTT-EHRE-VATERLAND”--“上帝-榮譽-祖國”

組建過程

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戰敗的德國只能擁有不超過10萬人的陸軍力量。此時停戰後的德國國內政局動盪不安,各種“革命”運動在全國境內紛紛爆發,許多地方成立了私人部隊和中央政府暗地或者公開對抗,而來自東部鄰國--波蘭由退役軍人組成的右翼極端組織“自由軍團”(Friekrops)的侵襲也對德國本土的治安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於是為了應付這一局面,在首都柏林組建一支常備軍事組織就顯得極為重要。

1921年,一支名為“柏林衛戍團”(Wacht Regiment Berlin)的部隊成立了--這也就是”大德意志“部隊的前身,這支新組織的職責不僅僅是鎮壓革命暴動,而且還要承擔起平時的檢閱和保全的作用,但是該團就在同年6月被解散。

不久之後,在剛剛解散的柏林衛戍團基礎上又成立了一支“總部衛戍隊”(Kommando der Wachtruppe),這支部隊駐守在首都直到1934年。在每個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和星期六,衛戍隊的士兵們就要在公共場合舉行換崗儀式,而在星期天,星期二和星期四,全部的衛兵就要在軍樂隊的伴奏下,從莫阿比布特軍營(Moabit )出發,穿過市中心的布萊登堡門(Brandenburg),直到戰爭紀念碑。(註:這類似英國皇家近衛隊在倫敦白金漢宮門前舉行的閱兵儀式)

總部衛戍隊的衛兵們來自全德國的7個師,每個師抽出一個連的衛兵,每個連要在衛戍隊內服役3個月,然後再回到他們的原部隊。

1934年,總部衛戍隊該名為“柏林衛戍隊”(Wachtruppe Berlin),次年其在最初的7個連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連--本部連,負責整個衛戍隊的指揮管理。1937年6月,這支部隊又被重新被命名為“柏林衛戍團”。而當時馮·弗里契上將(Generaloberst von Fritsch)親自下令:所有加入該團的成員必須是其原部隊中操練成績最優秀成員。另外應徵者的身高上必須超過1。80米.所有衛戍團士兵的肩章上都繡有哥特字母“W”;並且每日還額外可以得到一個格羅申(Groschen--註:德國貨幣單位,相當於四分之一便士)作為值勤補貼,每個士兵的標準服役期是6個月。後來在原有建制上又增加了一個軍械連,但是大約只有50%的成員能回到他們原來的部隊。

其實在一次大戰中,“德國”與其說是一個國家,倒不如說只是一個概念更準確些,其軍隊在名義上仍然屬於不同的地區,例如:普魯士(Prussians),巴伐利亞(Bavarians),薩克森(Saxons)等等。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他理想建立一個完整的國家,這個國家不僅僅只包括德意志(Deutschland),還包括在凡爾賽條約中“被迫”從德國分出去的周邊國家的日爾曼人地區,甚至全歐洲的德意志族人地區(Volksdeutschland),這個理想國被希特勒稱之為“大德意志”(Grossdeutschland)——這也是後來“大德意志”部隊名稱的由來。

而此時崛起的納粹政權為了向全世界展示新德國的面貌,扮演一個在世界範圍內重要的政治角色,開始了包括對周邊國家出訪,拍攝宣傳記錄片(例如1936年首映記錄1934年紐倫堡納粹全國大會的<<意志的勝利>>,獲得納粹國家獎,威尼斯電影展金獎和巴黎電影節法國政府大獎等一系列獎項。1938年4月20日首映記錄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奧林匹亞>>,共獲得四個國際大獎)和在本土舉行世界級的重大賽事(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等一系列的活動,以提高其在世界範圍內的聲譽。

在這些活動中維持會場安全秩序的光榮任務一直都是由柏林衛戍團擔當,他們身穿筆挺的軍服,在雄壯軍樂中埋著整齊步伐的身影出現在各國電影宣傳片和報紙圖片中。

而到了1938年,希特勒到各個新占領地(例如捷克斯洛伐克等)出訪的活動開始多了起來,為了保衛元首在各地的安全,柏林衛戍團抽調其下屬2個連中的機械化排;組成了一支秘密稱呼為“元首旅途”(Führer Reise)的近衛組織,其指揮官正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埃爾溫。隆美爾---這也是後來“元首護衛師”的前身。

此時的柏林衛戍團的成員幾乎每天都是在訓練場上渡過,而到了星期天所有連的官兵們在團軍樂隊伴奏下到公眾場合舉行閱兵式。在1939年4月12日,希特勒親自下令將柏林衛戍團改名為“大德意志”步兵團(Infantry Regiment Grossdeutschland),同時將原來的7個月定期輪流服役制改為固定服役制,所有新兵的訓練工作均在該團內進行,新編入的成員來自其它師的過剩人員和志願人員。而要求是身高必需超過1。75米,無犯罪前科和良好的教育水平。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二次大戰爆發。此時該團的兵認為他們這支背負國家榮譽稱號的部隊有責任參加首戰。最高統帥部原本計畫在9月6日將其空投到波蘭作戰,但是這個計畫卻因為蘇軍發兵波蘭東部而取消。在隨後的整個戰役期間。大德意志步兵團仍然留在本土進行編制和訓練。

9月15日,該團的士兵得到一條繡有哥特字母“大德意志”字樣的綠色袖章,這對德國軍隊來說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因為在德國歷史上只有精銳部隊才有資格佩戴袖章。但是他們卻覺得不滿意,因為這條袖章的顏色和郵遞員的一樣(這一情況直到1940年才解決)。為了和黨衛軍區別,官兵們都把袖章戴在右臂。

10月1日,最高統帥部下令該團抽調一個連負責柏林的警衛工作。25日,大德意志團的車輛上開始正式採用“鐵盔”標誌(Stahlhelm)

此時的大德意志團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一個普通的步兵團,最高統帥部也意識到是該讓其參加實戰的時候了。而他們的初戰就是黃色方案(Fallgelb )--對西歐的入侵。

至1940年5月,全團編制如下:
第1步兵營
第2步兵營
第3步兵營
第4步兵營
(每個營下轄一個輕步兵連,1個重步兵連和1個機械化反坦克連),另外底4營里還有一個第640突擊炮連)
大德意志步兵訓練營(原第99機械化步兵訓練營)
卡車連
第43機械化工兵營
機械化偵察連
第40後勤支隊

作戰經過

1940年5月10日,隸屬於古德里安第19裝甲軍的“大德意志”團在第10裝甲師炮兵和工兵支援下,穿越盧森堡向比利時的要塞前進。同時大約400名該團第三營的士兵乘運輸機從比特堡(Bitburg)和德肯多夫(Deckendorf)起飛傘降至比利時,12日,該團在薩莫依斯(Samois)首次和敵軍輕微交火。次日既占領了橫跨色當(sedan)的馬斯河(Maas)。隨即暫屬於第1裝甲師,開始突破法國邊境上的馬奇諾防線(Maginot)。在接下來的5天裡,“大德意志”團一直在法國境內的波爾松(Bolson)和斯通尼高地(Stonne)激戰。

5月20日,該團向敦刻爾克(Dunkirk)以南的聖。奧瑪(St.omar)挺進,當天德軍已切斷了法國西北部和比利時境內英法聯軍主力與法國中,南部地區的聯繫。21日,英法聯軍為了打破包圍,截斷德軍先鋒與後衛部隊的聯繫,在康布雷-阿拉斯-亞眠三角地域對德軍細長的封鎖線突然發起了南北對進式進攻,全線德軍在這一帶的兵力十分薄弱,陷入了空前苦戰。在阿拉斯(arras),“大德意志”團遭到了英國遠征軍和法軍的頑強阻擊。但是在德國空軍的強大支援下,地面部隊與22日下午粉碎了英法聯軍的反攻企圖。

從24日開始,戰場重心移到了法國西北海岸的佛蘭德爾地區(Flander)。24日-26日,“大德意志”團在敦刻爾克以南和英國遠征軍交戰,並且在聖。皮爾布魯克(St.Pierre Brouck)建立了橋頭堡。

接下來2天,該團向霍特(Wormhoudt)和赫滋勒(Herzeele)進攻,圍繞著敦刻爾克的激戰一直持續進行著。29日,貝格尼斯(Bergnes)被“大德意志”團攻陷。6月4日,敦刻爾克被德軍占領。隨即德軍開始實施法國戰役的第二階段作戰“紅色方案”(Fall Rot)向法國中南部推進。

6月6日,“大德意志”團奉命調往亞眠橋頭堡(Amiens)。2天后,德軍全面進攻威甘德防線(Weygand),6月8日,德軍開始向奧依瑟河(Oise)追擊法軍。6月11日,由於奧依瑟河上的橋樑被破壞,德軍轉向東南進入圭斯卡德地區(Guiscard)。15日,橫渡塞納河(Seine)的戰鬥打響,次日開始沿克盧梭特(Creusot)和馬隆(Maron)繼續追擊向里昂(Lyon)退卻的法軍。6月17日,法國政府被迫投降。

6月19日,德軍終於占領了港口重鎮—里昂。

從6月20日-7月4日,“大德意志”團一直駐守在里昂地區,一邊擔任占領軍的角色,一邊進行休整。7月5日,全團開入巴黎(在10日,該團吸收了一個機車連,成為其第17連)。

很有意思的是7月19日,全團還在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Cathedral)做了一次彌撒。

隨後從7月27日-10月26日的三個月里,“大德意志”團一直在瑟爾薩斯(Celsace)訓練,為入侵英國的“海獅計畫”做準備。在這段時期內,他們進行了整編和補充:8月1日,第17連至第20連編成一個重運輸營。9月5日,加入了第400機械化炮兵營。10月7日,對於該團官兵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他們終於得到了一條黑色的袖章,替換下了原來的綠色袖章,戴在右袖口。10月12日,一個新的機械化工兵連成為其第18連。

也在同日,希特勒秘密下令停止執行“海獅計畫”。因為從7月10日至10月底,德國空軍在不列顛空戰中已經損失了飛機1688架,飛行員6000餘人,而對手英國皇家空軍損失飛機915架,飛行員414人.飛機損失比接近2比1,人員損失比是6比1.到10月底,德國從空中制伏英國的企圖已基本被挫敗.而海軍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將陸軍運過英吉利海峽。

10月27日, “大德意志”團被送往靠近瑞士邊境的瓦爾達宏(Valdahon)訓練場,為突擊直布羅佗的“貓科動物計畫”(Fall Feline)作準備.他們在這裡度過了1940年剩下的日子.期間得到了新的補充:11月29日,加入了1個機械化防空連成為其第20連。12月16日,第99機械化步兵後備營被改名為 “大德意志”機械化步兵後備營。

4月5日-10日,全團由火車運至維也納,再經包伯(Baub),布達佩斯(Budapest)和塞格丁(Szegedin)抵達羅馬尼亞。在這裡編入第41機械化軍序列。

4月11日, “大德意志”團進攻南斯拉夫.13日,其第1營參加了攻打貝爾格勒的戰鬥.從15日到5月16日, 該團駐紮在多瑙河以東的巴納特(Banat),擔任占領軍。

--

大德意志師屬於德國國防軍的頭號王牌精銳。甚至可以看做一戰後德國陸軍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歐洲戰場和東線多次和帝國師,第7裝甲師在古德里安等人指揮下作戰。網上有3冊的 大德意志師 ,非常翔實的記錄了大德意志師的整個組建和戰鬥歷程。法國薩傑的 被遺忘的士兵,背景也是在大德意志師。大德意志師是陸軍里擁有虎式坦克的極少擲彈兵師。並擁有自己的袖標和迷彩服。從重視程度和戰鬥力來說,一般認為和元首師,帝國師,維京師這些王牌武裝黨衛軍師接近。

最後和第7裝甲師在東普魯士波羅的海沿岸作戰,掩護德國難民和部隊撤離。面對蘇軍絕對優勢的裝備和人數。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很少數人最後像英美聯軍投降。屬於德軍非常頑強和能打的精銳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