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門街。舊址內有聞一多篆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馮友蘭撰碑文,詳載日本帝國主義自清光緒年甲午(1894年)以來,特別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大舉入侵,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迫於形勢南遷至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文、法、商、師範等學院。抗戰勝利後,1946年5月4日學校回遷。

基本信息

簡介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在雲南師大校園正大門東側牆上鑲嵌著兩行金色大字:“中國歷史名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落款為朱光亞題。朱光亞為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兩院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為了全面保衛中華教育精華免遭日寇的毀滅,國民政府決定將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等學府進行內遷。抗日戰爭進行的8年時間裡,先後遷入雲南的高等院校有中法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大學、同濟大學、上海醫學院等10餘所之多。其中最著名的為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南開大學聯合組建而成的。三校一開始是遷至湖南合組為長江臨時大學,並於1937年11月17日開始上課。這個日子後來被定為聯大校慶。隨著日寇的進逼,長沙危急,三校又遷往雲南昆明。

歷史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西遷師生分兩條路線前往昆明,其中一路乘火車經京廣鐵路至廣州轉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經滇越鐵路來昆,最值得一提的是經陸路到昆的這一路人馬。從陸路進昆的這一路人馬,被稱之為“中國教育史上的‘長征’”。陸路的這幫人馬完全靠步行,由湖南西部經貴州進雲南抵昆明。參加者是經體檢合格後的210多名男同學,組成湘、黔、滇旅行團,11名教師組成了輔導團。1938年2月20日,旅行團從湖南出發,師生們沿途餐風露宿,跋山涉水,經受了體力的考驗和意志的磨鍊,了解了沿途的風土人情,目睹了各族人民的疾苦。原本擬擔任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後卻被國民黨中央政府任命為駐美大使的胡適先生說:“臨大南遷昆明,當時最為悲壯的一件事情引得我很感動和注意,師生徒步,歷時68天之久,經整整3000餘里之旅程。後來我把這些照片放大,散布全美,這段光榮的歷史,不但聯大值得紀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紀念!”
長沙臨時大學到昆後,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於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直至1946年5月4日宣告結束。聯大在昆運作整整8年時間。聯大共設有5個學院(文學、法商、理科、工科、師範)26個系,另外還設有兩個專修科(電訊、師範)、一個普修班(在職教員的普修班)和一個先修班,是國內當時最大的高等教育學府之一,西南聯大在昆的八年中曾設過兩個分校,一個是蒙自分校,1938年因聯大剛到昆明校舍無著落,因此文、法兩個學院設在蒙自,一個學期後即遷回昆明,分校隨即撤消;二是敘永(宜賓)分校。1940年夏,日軍占領越南,為防萬一,學校在敘永設立分校,當年考入聯大的所有新生及先修班學生全部到敘永上課,1941年秋,戰局穩定,敘永學生遷回昆明,分校隨即撤消。
聯大的校務工作仍象長江臨時大學時一樣,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組成常委會主持工作,三人輪流擔任主席。這8年時間裡,因蔣、張還另有任用,所以,實際上西南聯大的工作,完全是梅貽琦一個人在獨擋。
於抗戰烽火中誕生的西南聯大,辦學條件極為艱苦,僅就教室一項就可說明其艱苦程度了:聯大剛到昆明時,所有的校舍全靠租賃解決,散布於昆明各個地方:理學院在大西門外昆華農校;工學院設在拓東路上的迤西、江西、全蜀三個會館;文、法兩個學院在昆明尋不到立足之地,只好借用蒙自原海關、法國銀行和希臘歌臚士大洋行等閒置的房舍,設立了分校先上起課來。一個學期以後,文、法兩學院遷回昆明,商量借用昆華工校、昆華師範暫作安排,新設立的師範學院則借用昆華中學的南院和北院做校舍。此時的西南聯大,還處於一種“寄人籬下”的情景之中……
不久,學校在昆明城西北地台寺附近購得124畝荒地(即今雲南師範大學校址)正式修建自己的校舍。1939年春夏之交,新校舍竣工,文、法、理三學院首先遷入新校舍上課,工學院和師範學院依然在“寄人籬下”。由於戰時的困難,經費極其緊張,所以新校舍一律建成平房,沒有任何一棟樓房,學生宿舍為土牆茅草頂,教室和辦公室為鐵皮頂,到了1944年4月,因經費出現嚴重赤字,學校當局只好換上了茅草頂,把鐵皮瓦頂賣錢維持教學經費的開支!
聯大這所抗戰時期的流亡大學,堪稱“草屋大學”,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曾經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後來有人說:“梅校長講此話,完全是針對西南聯大而說的。”事實也確是如此,西南聯大沒有大樓卻有大師,而且是大師雲集,薈萃三校,人才濟濟,群賢畢集,據有關史料記載:聯大8年間共聘任教授302人。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的有: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格、楊振聲、羅常培、浦江清、馮支蘭、王力、羅庸、向達、潘光照、朱光潛、湯用彤、陳序經、吳晗、錢穆、吳達元、金岳霖、陳貸孫、張奚若、錢鍾書、劉文典、費孝通等;從事自然科學方面的有:吳有訓、饒毓秦、葉企孫、施嘉煬、江澤涵、楊武芝、趙訪熊、陳省身、華羅庚、許寶碌、姜立夫、鄭華熾、吳大猷、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張文裕等。西南聯大的這些教授都是著名的科學大家、文學泰斗!
聯大教授中還有許多外籍專家學者,如米士溫德葛邦福陸伯慈白英等,著名的李約瑟費正清等也都在聯大講過學。
西南聯大教授陣容之強大,在中外大學中堪稱絕無僅有,1939年聯大教授有177人,占全校教職員工部人數的22.3%,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共有院士81名,其中西南聯大的教授有26名,占32.1%。
西南聯大擁有眾多的名師,繼承融匯了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校的校風和學風,加之西南聯大的學生多為一時之秀,因此它“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雖然當時的辦學條件艱苦之極,但卻培養出了大批的傑出人才而令世界矚目和驚嘆!西南聯大9年(含湖南長沙臨時大學的一年時間),進入該校學習的學生共有8000人,其中畢業生有3800人,在這些聯大學生中,有許多人後來成為各方各面的傑出人才,甚至是世界聞名的第一流人傑。
從西南聯大走出來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著名專家以及著名作家,更是難以計數,如劉國光、汪子嵩、黃丹森、任繼愈、朱德熙、王均、馬識途、汪增祺、許國璋、王佐良、陳羽綸等。
西南聯大學生中的許多人後來成了著名的政治家,有的進入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行列,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漢斌、彭佩雲等;其中有不少人擔任了部長、副部長級幹部,他們是:教育部部長何東昌;航空航天工業部部長林宗棠、財政部副部長李明、國家測繪總局局長李曦沐、駐美大使章文晉、駐坦尚尼亞大使何功楷
今天,當人們回顧聯大歷史,看到的是:群星璀璨,熠熠生輝。從西南聯大走出來的人傑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民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永遠名垂名冊。
西南聯大短暫的9年時間裡,為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和教育界的著名人士都非常關心對這所學校的研究,一位花了30年時間來研究西南聯大9年歷史的美國學者在西南聯大建校50周年紀念時說:“正當某些國家大量借鑑於西方教育的經驗之時,中國人卻能以他們現代化的教育制度引以自豪,並且在半個世紀以前,就能夠產生一所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學,這所大學的遺產是屬於全人類的!”
1946年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宣告結束,三校北返之時,西南聯大為報答三迤父老的養育之恩,經教育部批准,將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留在昆明獨立辦學,更名為昆明師範學院,上個世紀80年代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人們漫步在校園裡,一定會看到校園東北角矗立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此碑立於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撤消,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北返前夕的1946年5月4日,紀念碑由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先生撰文,中文系教授聞一多篆額,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羅庸書丹,因而被稱為現代的“三絕碑”。紀念碑碑體雄壯,書法遒勁,文采飛揚,意蘊深廣,氣勢恢宏,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文學價值。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紀念碑作為西南聯大的歷史見證,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被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和海內外的聯大校友所珍視,觀睹奇意,魂牽夢縈。1988年,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50周年,北京大學和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一致決定對矗立在雲師大校園內的西南聯大紀念碑進行複製,複製碑立於北大勺園內,翌年5月4日,複製碑落成。當年撰寫碑文,如今年已94歲高齡的馮友蘭先生,親手為複製碑揭幕,並援引自己43年前撰寫的碑文內的話對記者說:“西南聯合大學之終始,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今天,聯大精神仍應弘揚光大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