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藥學專科學校

國立藥學專科學校

中國藥科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學校始建於1936年,是我國第一所獨立設定的高等藥學院校。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下,學校得到迅速發展。1952年院系調整,齊魯大學藥學系,東吳大學藥學專修科併入國立藥學專科學校,改稱華東藥學院。1955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易名南京藥學院。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後,學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准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1986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與籌建中的南京中藥學院合併成立中國藥科大學,學校進入發展的新時期。1996年5月學校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跨入國家重點建設的百所院校行列。

學校簡介

國立藥學專科學校國立藥學專科學校
經過近70年的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學校已發展成為以藥學為特色,理、工、經、管、文學科兼有的、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學校原隸屬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0年2月劃歸教育部。
學校由南京玄武門校區、燕子磯校區和鎮江校區組成。玄武門校區重點是研究生教育,坐落在風景如畫的玄武湖畔,校園內花木扶疏,綠草如茵;燕子磯校區重點是本科生教育,位於北臨萬里長江的燕子磯腳下,校園內依山建房,錯落有致,藥草滿園,風景秀麗,頗具園林建築風格;鎮江校區重點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鎮江市的東部文化教育區。2003年7月經教育部和江蘇省計委批准,學校在南京市建立江寧新校區。

目前,學校占地面積610畝,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在校研究生1380餘人(其中博士生約占1/3),全日制本專科生7500餘人,成人教育在籍生11000餘人。江寧新校區規劃占地面積2428畝,規劃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新校區將建成為數位化、人文化、園林式、現代可持續發展的大學校園。學校有固定資產23430萬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6483萬元。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薈萃著眾多知名的藥學專家教授。現有教職工1400餘人,專任教師610餘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占40%,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占45%,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有博士生導師60人,碩士生導師122人,51名教師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有70餘人次分別擔任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審、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國際和國內學術團體的領導、國家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以及全國性、國際性期刊雜誌的正副主編,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學校下設藥學院、中藥學院、生命科學和技術學院、國際醫藥商學院、成人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社會科學部、體育部、外語系等10個院部系。有23個博士點,其中藥物化學、生藥學、藥劑學3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點,現代中藥學與天然藥物學學科是江蘇省11個重中之重學科之一;設有藥學博士後流動站,14個學科專業可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有26個碩士點;設定15個本科專業以及“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基礎藥學專業點”和“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學校是教育部指定接受藥學學科外國來華留學生、進修生和高級訪問學者的唯一基地,也是教育部批准可以接受華僑、港澳地區及台灣省學生的定點院校之一。學校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是教育部確定的全國首批15所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之一。

2002年“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基礎藥學專業點”被教育部評為“優秀基地”。生藥學被評為2003年度國家精品課程。2003年學校的藥學、製藥工程、中藥學3個本科專業被評為江蘇省品牌專業建設點,藥物製劑、生物工程2個本科專業被評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

學校科學研究堅持“強化基礎、加強套用,推動創新,促進聯合”的指導思想,立足國際前沿,充分發揮藥學、中藥學學科齊全的優勢,通過學科群建設,促進了學科的交叉、滲透,顯著提高了科技攻關和科技創新能力。學校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0多項,獲得國家新藥證書100多本,不少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國鈞教授主持的“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98年至今,承擔的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項目數,在國內同類院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前列。

學校面向教育國際化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趨勢,面對醫藥經濟發展對高等藥學教育的新要求,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九五”以來,承擔了國家“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課題6項,“世行貸款---21世紀初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課題3項以及一批省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形成了一批優秀的教學成果,有30多項教學成果(含優秀教材)獲國家、省、部級獎勵,其中由校長吳曉明教授主持的“高等藥學教育面向21世紀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圖書館建築面積13000平米,藏書70萬冊,有中外期刊4000餘種。近年來,學校加強以數位化建設和信息化服務為特徵,以藥學為特色的圖書文獻信息保障系統建設,構建先進數字圖書館公共服務平台,逐步實現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的轉變。

學校建有聯合國人口控制藥物質量研究培訓中心、國家科技部新藥篩選實驗室、國家科技部藥物代謝研究技術平台、國家酶工程技術工業性試驗基地、現代中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等9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有500兆周和300兆周的核磁共振波譜儀各1台,LC-Q-TOF、液相色譜--三級四極桿質譜聯用儀等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7台,以及諸如:蛋白質組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系統等一批先進的科研儀器。

學校建有校園計算機網路,有滿足教學需要的計算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有一批裝備精良的本科生教學實驗室。有製藥有限公司、藥用植物園、中藥標本館、符合GMP要求的實訓基地等教學實踐基地。在江蘇、浙江、山東省,上海、天津市的一些著名醫藥企業建立了大學生教育實踐基地。

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形成了“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優良校風。畢業生以其敬業精神好、知識面寬、能力強和素質高,贏得了社會的廣泛好評和歡迎。2002年在江蘇省高校中,研究生畢業生就業率排名與其他高校並列第一,本科生、專科生分別排名第一,位列教育部公布的就業率第一層次。2003年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研究生、本科生就業率排名第一、專科生就業率97.32%,總就業率排名第一。

學校國際學術交流頻繁活躍,先後與日本、美國、英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比利時、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3所學校和科研院所簽訂了校際學術交流協定,還同德國、法國、俄羅斯、韓國、瑞士、瑞典、加拿大、香港、澳門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院校及科研機構有學術上的聯繫。為五大洲34個國家培養博士、碩士本科生和進修生400多人。

學校積極探索建立教育、科技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機制,與許多大中型醫藥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近5年來,科研成果已轉化為生產力的科研項目有100餘項,為醫藥企業創造了數十億元的產值,學校獲轉讓費近億元。

學校正認真貫徹國家科教興國方針,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集全校之力,揚比較優勢,謀跨越發展,促整體提高,不斷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構築新優勢,贏得新發展,創造新輝煌。為創建國際知名的,以藥學為特色,理、工、經、管、文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鬥。

機構設定

黨群組織:黨委辦公室、黨委統戰部、組織部、宣傳部、黨校、紀監審辦公室、保衛部、人武部、工會、團委

行政機構:校長辦公室(董事會辦公室)、發展規劃辦公室、教務處、科學技術處、計財處、學生工作處、研究生處、人事處、保衛處、國際交流合作處(港澳台事務辦公室)、離退休工作處、人才交流中心、基建後勤處、後勤服務集團總公司、科技實業(集團)總公司
學院、系、所、中心、教育教學輔助部門等:藥學院、中藥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基礎部、國際醫藥商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社會科學部、體育部、圖書館、分析測試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期刊編輯部、新中新藥研究中心
參考網頁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6116.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