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精華導讀

作者

逯宏,男,1975年生,漢族,遼寧建平人。1998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2005年畢業於遼寧大學文化傳播學院,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008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2011年獲得文學博士學位。2013年進入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流動工作站,主要從事上古文化與先秦兩漢文學研究。

前言

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典籍,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宏偉的寶藏之一,而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堪稱中華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這套叢書是清朝乾隆皇帝命人組織編輯的,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收藏,故稱“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叢書共收錄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基本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的重要圖書,故稱“全書”。本書從《四庫全書》中精選千古傳誦的佳作三十餘部,從導讀、注釋入手,幫助讀者了解名篇經典片斷,從而體悟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國學經典,是中華先祖五千年來歷史與智慧的累積,它不僅是我們民族自信心永不枯竭的源泉,更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睿智且富有詩意的生活方式:讀《史記》,讓我們感受歷史的厚重與艱辛,享豪俠之樂,傷國士之悲;讀《周易》,讓我們領悟頂天立地的生存感,磨鍊自強不息的意志,培養厚德載物的品格;讀《老子》,讓我們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體悟聖賢的智慧與原則;讀《楚辭》,讓我們故國重遊,秉香草,佩蘭花,再睹神女風采……
讀者朋友,讓我們一起,重溫國學經典,共赴美好未來吧!

目錄

史部精華
一、上古史跡
(一)五帝
(二)三代
二、春秋爭霸
(一)齊國
(二)宋國
(三)晉國
(四)秦國
(五)楚國
三、戰國風雲
(一)蘇秦
(二)張儀
(三)孟嘗君
(四)平原君
(五)信陵君
(六)春申君
四、大秦帝國
(一)商鞅
(二)范睢
(三)呂不韋
(四)秦始皇
(五)李斯
五、楚漢之爭
(一)項羽
(二)劉邦
(三)蕭何
(四)張良
(五)韓信
六、西漢盛世
(一)冒頓單于
(二)李將軍
(三)魏其侯
(四)司馬遷
經部精華
一、《周易》
(一)乾卦
(二)坤卦
(三)雜卦
二、《尚書》
(一)詩言志
(二)六府三事
(三)人心惟危
(四)九德有常
三、《詩經》
(一)周頌
(二)大雅
(三)小雅
(四)國風
四、《春秋》
(一)《公羊傳》
(二)《榖梁傳》
(三)《左傳》
五、《三禮》
(一)《周禮》
(二)《儀禮》
(三)《禮記》
子部精華
一、儒家
(一)孔子
(二)孟子
(三)荀子
二、墨家
(一)墨子
(二)墨者
三、道家
(一)老子
(二)莊子
四、法家
(一)商子
(二)韓非子
集部精華
一、先唐
(一)楚辭
(二)文選
(三)樂府詩
(四)陶淵明
二、唐代
(一)李白
(二)杜甫
(三)韓愈
(四)杜牧
(五)李商隱
三、宋代
(一)歐陽修
(二)蘇軾
(三)李清照
(四)陸游
(五)辛棄疾
國學研修書目

史部概述

中國史學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歷史產生了興趣。他們口耳相傳,反覆講述著一些故事,如女媧補天、炎黃大戰、大禹治水、后稷耕稼等,其中隱約反映了原始社會的史實。殷周時代,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甲骨文、金文和曆法,而文字、曆法是歷史記載的重要條件。當時的很多文字和典籍,具備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要素,說明歷史記載已經開始,中國史學正式誕生了。
中國歷史文獻非常豐富。所謂歷史文獻,包括史書、歷史檔案及其他方面的資料,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清朝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史部》著錄和存目的書籍達到二千一百三十二部,三萬八千二百三十九卷。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罕有其匹的。
《四庫全書》所收錄的史籍,是史學典籍的骨幹,具體包括十五類,即: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其中,屬於正史類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又被總稱為“二十四史”。
最重要的史籍名著無疑是《史記》。這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作品,它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代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不僅涵蓋了中華五千年之大半,而且確立了漢代以後正史的寫作模式。因此,修習國學從《史記》入門,無疑是極為明智的選擇。

經部概述

遠在周代,銅器銘文中就已出現“經”字,其本義指織物的縱線;作為儒家典籍稱謂的“經”,則最早出現於戰國末年的《莊子·天運篇》。儒家典籍真正被尊崇始於漢武帝時代。《漢書》載,董仲舒曾奏言:“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於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表彰六經,於建元五年興太學,置五經十四博士,令其各以家法教授相關儒家經典。經學由此成立,孔子和《五經》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聖人和聖典。
今古文之爭是經學史上的重大問題。早在漢景帝時期,河間獻王劉德就曾經以重金從民間徵得若干先秦舊籍。至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壞孔子舊宅欲廣其宮室,又發現了《古文尚書》、《禮記》、《論語》等數十篇,皆以先秦古文寫成。至漢哀帝時,劉歆負責校秘書,發現這些古書與漢武帝以來立於學官的諸經差別很大,他就把這批書定名為“古文經”,而把通行的博士本定名為“今文經”。東漢後期,大學者鄭玄以古文為宗,兼采今文之說以附其義,綜合兩派而自成一家之言,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世稱“鄭學”,從而結束了漢代的今古文之爭。
《五經正義》是經學史上的里程碑。唐時,太宗皇帝因感儒學多門,章句繁雜,加之南北經學的不同對科舉取士有許多不便,於是詔國子祭酒孔穎達將異說紛紜的經義統一起來。孔氏遂撰定《五經正義》,統一經義。此後,科舉取士皆尊《正義》之說,這在經學史上是一個進步,但也使經學形成僵化的模式。
理學(宋學)興起是經學發展的轉折點。宋儒一反漢唐訓詁義疏傳統,拋開傳注,直接從經文中尋求義理。他們繼承和發揮思孟學派的“性命義理”之學,以繼承孔孟道統自居,以理欲心性為其論述對象,藉助於對經學解釋鼓吹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故又稱理學。理學(宋學)出現推動經學更新運動走向高潮,也使東漢以來的古文經學暫告衰竭。
明代經學衰落,而清儒在經學史上創造了又一個學術高峰。清初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潛心宋學又加以擴充,開漢、宋兼采一派。至乾隆、嘉慶之際,考據之學大興。乾嘉學者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和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影響最大。阮元輯刻的《皇清經解》,是對乾嘉學術的一次全面總結。

子部概述

子學又稱諸子百家之學,或者諸子學,因先秦時諸多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稱為“子”而得名。春秋戰國是一個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哲學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之一。當時,西周以來的禮樂制度已經崩壞,而新的、更有效的社會運行機制尚未形成。各諸侯國相繼進行社會改革、文化下移以及“士”的重要性上升,促成“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各類人才迅速成長,出現老子的道論、孔子的倫理哲學、孫子的軍事辯證法、墨子的邏輯思想等等,對後世中國哲學與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史官司馬談著《論六家要指》,首次提出先秦至漢初學術上的六個主要流派: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其後劉歆在六家之外,又增農、縱橫、雜、小說家,這樣諸子總計十家。一般認為,儒、墨、道、法四家影響最大。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重教化、輕刑罰,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必由之路。儒者以春秋時的孔子為師,至戰國時分為八派,最重要的是孟子、荀子兩派。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家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經濟上倡導節用、節葬,宗教上提出尊天、事鬼,文化上宣揚非樂、非命,外交、軍事上鼓吹兼愛、非攻。墨家有嚴密的組織,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墨翟死後,墨家分裂為三派。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道家以“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主張道法自然,提倡清靜無為、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影響較大的是莊子學派和黃老學派。
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子。春秋時,管仲、子產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法家學派;戰國末,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集部概述

《隋書·經籍志》將原屬《漢書·藝文志》“詩賦略”一類的著作劃入集部,這種圖書分類原則一直沿用至近代。在《四庫全書》中,集部之下又分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和詞曲類五種。
楚辭,是詩體名,也是詩集名。戰國時,楚地詩人屈原吸收楚歌的營養,創作出《離騷》等鴻篇巨製,後人仿效,名篇繼出,這些獨具楚地風格的文學作品通稱“楚辭”。西漢時,劉向把屈原、宋玉、賈誼、淮南小山等人的辭賦作品輯成一書,書名亦為《楚辭》。全書以屈原的作品為主,代表作是《離騷》,其特點是“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宋人黃伯思語)。
別集,是個人詩文集。《隋書·經籍志》云:“別集之名,蓋漢東京之所創也。自靈均已降,屬文之士眾矣,然其志尚不同,風流殊別。後之君子,欲觀其體勢,而見其心靈,故別聚焉,名之為集。辭人景慕,並自記載,以成書部。”
總集,是指匯集多人作品而成的詩文集。《隋書·經籍志》云:“總集者,以建安之後,辭賦轉繁,眾家之集,日以滋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於是採摘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為《流別》。是後文集總鈔,作者繼軌。屬辭之士,以為覃奧,而取則焉。”
詩文評,是對詩、文的評論。《四庫提要》云:“文章莫盛於兩漢。渾渾灝灝,文成法立,無格律之可拘。建安、黃初,體裁漸備。故論文之說出焉,《典論》其首也。其勒為一書傳於今者,則斷自劉勰、鍾嶸。勰究文體之源流,而評其工拙;嶸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師承。為例各殊。至皎然《詩式》,備陳法律,孟棨《本事詩》,旁采故實。劉攽《中山詩話》、歐陽修《六一詩話》,又體兼說部。後所論著,不出此五例中矣。宋、明兩代,均好為議論,所撰尤繁。雖宋人務求深解,多穿鑿之詞;明人喜作高談,多虛?之論。然汰除糟粕,採擷菁英,每足以考證舊聞,觸發新意。《隋志》附總集之內,《唐書》以下則並於集部之末,別立此門。”
詞曲,是詞和曲的並稱。《四庫提要》云:“詞、曲二體在文章、技藝之間。厥品頗卑,作者弗貴,特才華之士以綺語相高耳。然三百篇變而古詩,古詩變而近體,近體變而詞,詞變而曲,層累而降,莫知其然。究厥淵源,實亦樂府之餘音,風人之末派。其於文苑,尚屬附庸,亦未可全斥為俳優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