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漢語詞語]

國士[漢語詞語]

國士是漢語詞語,拼音guó shì,是指國中才能最優秀的人物。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戰國策·趙策一》:“ 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宋黃庭堅 《書幽芳亭》:“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

基本信息

詞目

國士

拼音

guó shì

出處與詳解

1、一國中才能最優秀的人物。

①《左傳·成公十六年》:“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

②《戰國策·趙策一》:“ 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③宋黃庭堅 《書幽芳亭》:“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

④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隆冬寒月,權且罷兵。今以將軍與荊州劉表俱有國士之風,故來相請耳!

⑤清和邦額《夜譚隨錄·維揚生》:“以張良 、 韓信之才,不識為國士。”

2.一國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

①《墨子·公孟》:“國士戰且扶人,猶不可及也。今子非國士也,豈能成學又成射哉!”

②《荀子·子道》:“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 王先謙集解:“國士,一國勇力之士。”

3. 太平天囯改翰林為“囯士”。

太平天囯洪仁玕《英傑歸真》:“改翰林為囯士,謂其學識超乎一囯,以囯士待之,自克以囯士報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