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委員馬凱

馬凱馬凱

國務委員馬凱為60周年賦詩滿江紅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作
馬 凱
2009年09月29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其一 新生
汨水滔滔,聽天問,幾曾停歇。文景治,貞觀昌盛,康乾威烈。無奈輝煌隨落日,更悲硝霧遮明月。仰蒼穹、渺渺路何方,心頭切。
戊戌恨,誰能雪;辛亥夢,緣重滅。幸南湖破曉,日升雲缺。社稷豈容倭寇侮,紅旗不負先驅血。倒三山、眾手扭乾坤,得天闕。
其二 奠基
旭日東升,待收拾,殘垣斷壁。開偉業,有人歡喜,有人抽泣。大雪壓枝梅更俏,西風掠地旗難易。共彎弓、壯志換新天,穿雲鏑。
窮思變,移山急;貧受辱,興邦迫。望蘑菇雲起,揚威今夕。國誤十年風雨亂,黨除四害春雷激。但撥正、巨艦馭風行,誰能敵。
其三 騰飛
大地回春,天解凍,江河蓄勢。洪流涌,樊籬衝破,千帆爭駛。絕處逢生更舊法,審時適變開新制。再啟程、直上九重霄,憑天翅。
百年恥,從此逝;成真夢,於今始。鑄民康國富,和諧新世。未敢忘圓三步曲,更難永續千秋史。全賴有、別樣路通天,旌旗赤。

馬凱,男,漢族,1946年6月生,上海市人,196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9月參加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學位。
現任中共中央委員,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兼國務院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院長,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1965—1970年 北京市第四中學教員
1970—1973年 北京市西城區“五七”幹校勞動鍛鍊
1973—1979年 北京市西城區委黨校教員(其間:1978—1979年北京市委黨校理論班學習)
1979—1982年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2—1983年 國家物價局物價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83—1984年 北京市西城區計委副主任兼區財辦副主任,區計委主任(1984.03)
1984—1985年 北京市西城區副區長兼區計委主任
1985—1986年 北京市體改辦副主任
1986—1988年 北京市物價局局長、黨組書記
1988—1993年 國家物價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其間:1992年9月—11月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習)
1993—1995年 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1995—1998年 國家計畫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其間:1997年3月—5月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習)
1998—2000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機關黨組成員
2000—2003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負責國務院辦公廳常務工作,正部長級)、機關黨組副書記
2003—2008年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2003.05),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2005.04)
2008— 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兼國務院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院長,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中共十五大當選為中央紀委委員,第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
馬凱活動報導集:
(人民網資料 2008年4月)
·馬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賦詩三首 [2009年09月29日]
·馬凱在廣東考察 強調事業單位改革勢在必行 [2009年09月12日]
·馬凱: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2009年09月03日]
·黨中央國務院邀請新中國成立以來創新創業創優優秀人才代表到北戴河休假 [2009年08月05日]
·中國機構編制管理研究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 [2009年07月10日]
·馬凱:加強信訪部門自身建設 積極化解不穩定因素 [2009年06月21日]
·馬凱:大力推進政府管理創新 不斷提高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能力 [2009年05月22日]
·馬凱:緊緊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 務求糾風工作取得新實效 [2009年04月13日]
·馬凱會見德國應急管理高級代表團 [2009年03月24日]
·馬凱:暢通行政複議渠道,提高案件辦理質量和效率 [2009年02月19日]

厚積薄發,從學者到官員

作為學者的馬凱目光一直關注著政治改革和經濟政策;身為官員的馬凱,也一直沒有放棄學術研究的努力。在學界和政界,他遊刃有餘。
厚積薄發,從學者到官員
1946年6月,馬凱出生在山西省興縣。1955年,他隨父母來到北京。1959年,馬凱考入著名的北京四中就讀。高中畢業後,馬凱留在北京四中任教。
1971年,馬凱被下放到北京市郊區的五七幹校勞動,平沙丘、修水渠、割小麥、起豬圈、拉糞車……整整幹了兩年。
1973年,馬凱由幹校調至北京市西城區委黨校任教,主講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在幹校和黨校9年,馬凱有了足夠的思考和學習機會,讀了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經典著作。
1979年,33歲的馬凱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師從著名經濟學教授徐禾、衛興華、吳樹青等人讀研究生。
在形容當時讀書的情形時,馬凱說,那時的讀書學習真是“拚命”了。有一年左右的時間。他每天晚飯以後用一兩個小時,逐段逐節地閱讀《資本論》。這個時期的學習經歷對他後來的學術研究和實踐工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馬凱在人民大學的導師衛興華教授每當談到馬凱時總是說:恢復高考後,像馬凱、洪銀興、魏傑等一批學生,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來學校之前都有了豐富的工作經歷,他們知道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所以非常用功。他們的另外一個優勢是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入校時候的馬凱就已經頗有理論素養了。”而馬凱的畢業論文《計畫價格形成的因素分析》,也給衛興華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記得,這篇碩士論文後來發表在了《中國社會科學》上。“這是當時連教授都難以發表文章的刊物。”衛興華說。這篇文章至今仍被價格理論界視為“雙渠價格論”的代表作。
1982年,馬凱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讓老師們感到遺憾的是,馬凱沒有留校搞學術而是選擇了從政。
搞理論出身的馬凱把從政比喻為“下海”。當時選擇“下海”也有原因:在潛心於學術研究時,幾位摯友勸導他“下海”。“他們對我進行了一番"診斷",建議我投身到實際的經濟運行中去,增加一些"實感"。經過同"理論偏好"的"痛苦"鬥爭,我終於"下海"了。”馬凱後來回憶道。
從1983年起,馬凱在北京市西城區計委、北京市體改辦、北京市物價局、國家物價局、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等部門工作。雖然是在政府部門擔任官員,但他從沒有離開過經濟學,更沒有離開他主要研究的“價格理論”。
1986年,馬凱來到北京市物價局擔任領導職務,來到了物價工作第一線。據當時在物價局工作的一批老同志說,1986年到1988年,正是政府對很多商品放鬆價格控制,進行價格改革的3年。其時,物價局被一些人稱為“漲價局”,又被另一些人稱為“壓價局”。
馬凱一邊為官,一邊長期痴迷於學問之道。《共同的難題: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改革的參與和思考》、《從計畫價格走向市場價格》、《在改革和發展中求索》……專著一部接著一部,共出版了10餘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