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七年級歷史課本

第一課
1.我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是生活在約170萬年的元謀人,他們已經會製造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發現於雲南省元謀縣。
2.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3.北京人具今約70萬年~~20萬年。發現於今北京西南周口店。他們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點,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留火種,過著群居生活。
4.山頂洞人具今約18000萬年,發現於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其摸樣和現代人相似,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以採集,狩獵和捕魚為生,懂得愛美,會用骨針縫製衣服,其社會組織形式母系氏族公社。
第二課
1.河姆渡生活在約6000年前的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浪墅村,他們會製造和使用磨製石器,用骨制的耒耜耕地,種植水稻,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及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住著乾欄式的房子,過定居生活。
2.半坡人生活在約5000多年前的今陝西西安半坡村,他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用木製的耒耜耕地,種植粟和蔬菜,飼養家畜,會製作彩陶,出現了原始家庭紡織業,住在半地穴的房子裡
3.河姆渡原始農耕遺址是長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代表;半坡原始農耕遺址是黃河流域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代表。
4.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富貴分化
第三課
1.炎帝和黃帝是我國遠古傳說中黃河流域部落首領,他們聯合在諑鹿之戰中打敗蚩尤,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確立了黃帝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地位。
2.傳說黃帝及其屬下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貢獻,後世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3.禪讓制是指原始社會後期[堯,舜,禹時期]部落之間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4.“三過家門而不入”指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標誌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生產,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階段。
第四課
1.夏朝第2代國王是禹的兒子啟。夏朝定都陽城,制定了刑法,建立了政府,軍隊,監獄等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夏朝末代國王桀施行暴政,導致夏朝衰落直至滅亡。
2.商國君主湯重用人才,關心百姓,重視發展經濟,乘夏朝衰落時滅掉夏朝,在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
3.[原因]由於水患和政治動亂,商朝建立之初屢次遷都。盤庚遷都後,都城穩定,因此後世又稱商朝為殷朝。末代國王紂是個暴君,創造了“炮烙之刑”。
4.周武王伐紂,於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朝,商朝滅亡,西周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
5西周實行分封制。目的:為了加強對全國廣大地區的統治;辦法: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給王族、功臣以及舊貴族後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和天子的關係:諸侯服從天子命令,交納貢品,鎮守邊疆,戰時帶兵隨天子打仗;意義:鞏固了周朝的統治,開發了邊疆,使周朝走向強盛。
6.西周周厲王時期發生了“國人暴動”。“國人”即平民。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洛陽],東周建立。
第五課
1.我國青銅鑄造業始於原始社會末期,發展於夏朝,商朝為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代表作司母戊鼎(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和四羊方尊,西周時期青銅種類豐富。成都平原獨特的“三星堆”文化和商周同期,代表有大型的青銅立人像等。
2.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商朝就有燒制原始青瓷的瓷窯。
3.夏、商、西周是農業(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的社會。商周時“五穀”具備。農業有選種、施肥和治害等生產技術,西周出現青銅農具,但奴隸生活悲慘,地位低下,可被自由轉讓和買賣,甚至被殺掉用來祭祀和陪葬。
第六課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
2.春秋爭霸原因: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各諸侯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進行爭霸戰爭。著名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
3.齊桓公稱霸條件:(1)齊國是東方大國,具有爭霸的物質基礎;(2)管仲改革使齊國國富兵強;(3)“尊王攘夷”取得政治優勢;(4)多次召開諸侯會盟,確立霸主地位。以上條件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4.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使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成語:“退避三舍”源於城濮之戰。
5.春秋爭霸的影響:給社會帶來災難,大國兼併小國,也出現了統一的趨勢。
6.“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形成戰國七雄,包括齊、楚、秦、燕、趙、魏、韓(按照各國的地理位置排序:東、南、西、北、中,方便記憶)。戰國時期著名戰役有齊國與魏國之間的桂陵之戰(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減灶計),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紙上談兵)
第七課
1.生產力變革:鐵農具出現於春秋時期,戰國時期使用範圍擴大;牛耕出現於春秋末年,戰國時期得到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期,各國為了發展經濟,滿足戰爭需要,也注意興修水利。
2.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築都江堰。意義:消除岷江水患,灌溉大量農田,使成都平原成為富饒的“天府之國”。
3.生產力的發展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掀起變法運動。
4.商鞅變法:措施:(1)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2)獎勵耕戰;(3)建立縣制。成功原因:秦孝公的支持。意義:使秦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中國創造了條件。
5.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封建社會主要階級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第八課
1.漢字經歷了甲骨文(商朝)→金文(又稱銘文,商朝青銅器上)→大篆(西周晚期)→小篆(秦朝的轉變)。
2.農曆又稱“夏曆”,據說源於夏朝,商朝曆法逐漸完備,一年分為12月,戰國測定24個節氣,用安排農業生產。
3.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發明“望、聞、問、切”中醫四診法。
4.屈原生活在戰國末年楚國,其代表作《離騷》為抒情長詩。其為世界文化名人“端午節”即為紀念屈原。
第九課
1.孔子:春秋晚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核心思想為“仁”。教育思想及成就包括:創辦私學,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謙虛好學,溫故而知新等。《論語》為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2.老子:春秋晚期人。著有《道德經》,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主要以柔克剛。
3.墨子:戰國時期人,墨家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
4.孟子: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提出“春秋無義戰”提倡“仁政”
5.莊子:戰國時期道教代表人,主張“無為而治”。
6.韓非:戰國末期人,法家代表人,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7.孫武:春秋晚期人,兵家鼻祖,主有《孫子兵法》,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
第十課
1.秦王嬴政滅掉東方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定都鹹陽。
2.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採取的措施:(1)建立中央集權制度;(2)推行郡縣制;(3)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促進經濟文化交流;(4)統一文字為小篆,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5)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6)北擊匈奴,修築長城,開通靈渠,開發南疆。意義:鞏固了多民族封建國家。
第十一棵
1.秦末農民戰爭爆發或秦朝滅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2.第一階段為陳勝吳廣起義:又稱大澤鄉起義,建立了“張楚”政權。意義:是我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單位農民起義,具有首創精神。
3.第二階級為項羽、劉邦起義。項羽指揮巨鹿之戰(破釜沉舟)打敗秦軍主力。劉邦率先進入鹹陽,秦朝滅亡於公元前206年滅亡。
第十二課
1.文景之治:西漢末年,經濟蕭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注意減輕農民負擔,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出現了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局面。影響:為漢武帝實現大一統奠定了物質基礎。
2.漢武帝為大一統:實現條件:武帝本人雄才大略,重用賢人;文景之治為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具體措施:(1)政治上採取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家教育,(3)軍事上大力反擊匈奴,解除北部邊患;(4)經濟上把地方的鹽鐵經營權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意義:西漢王朝實現了大一統,進行鼎盛時期。
3.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期開始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西漢政治設立在長安的太學是我國古代最高的學府。
第十三課
1.秦漢之際,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由於中原地區長期戰亂,西漢初年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2.漢武帝反擊匈奴:條件:國力強盛,組織了強大的騎兵。過程: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指揮漠北戰役,打敗匈奴,是匈奴再也無法與西漢對抗。
3.西漢元帝時期,宮女王昭君與匈奴呼韓邪單于和親(昭君出塞)。(意義)為漢族和匈奴的友好相處及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第十五課
1.西域: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或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聯繫大月氏夾擊匈奴;結果:了解了西域的風土人情和西域各國與漢朝交往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出使西域,建立友好關係;結果:漢朝與西域交往逐漸頻繁。
4.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1)密切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2)為絲綢之路的開闢做出來貢獻;(3)為中央政府實現對西域的政治管轄創造了條件。
5.為加強對西域的管轄,公元前60年(漢宣帝),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條,標誌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張騫出使西域後,絲綢之路得以開闢,東起長安,過河西走廊,出陽關或玉門關,進入進新疆地區,途徑中亞,西亞,最後到達歐洲。意義:促進了中西的經濟文化交流,對漢朝的興盛起到積極作用。
7.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後,當時東南亞、南亞及西亞部分國家或地區通過這條海上通道與中國有密切的經貿來往。
第十六課
1.世界上以知最早的紙發明於西漢時期,原料為麻、絲絮,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為世界文化的傳播做出重大貢獻。
2.《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時期,是一部數學名著。
3.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可以測定地震方向,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4.東漢末年名醫華佗發明“麻沸散”,用於外科手術,並創作醫學體操“五禽戲”;同時期的“醫聖”張仲景寫成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
第十七課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佛教中的某些思想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因此受到統治者的扶植,東漢明帝時期,都城洛陽修建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
2.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起源於東漢時期,創始人為張陵,據說,四川青城山是道教發源地。
3.司馬遷,主要生活年代為西漢武帝時期,管任大史官,歷經十餘年,寫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述了從遠古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馬俑,也反映了當時雕塑業的高超工藝。
第十八課
1.官渡之戰。200年,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由軍閥割據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戰役。交戰雙方為曹操和袁紹,由於袁紹驕傲輕敵,指揮不適當,並不善於採納謀士建議,最終失敗。影響: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黃河流域,奠定了基礎。
2.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依據,反映了東漢末年軍閥混亂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嚴重破壞。
3.赤壁之戰,208年,三國鼎立局面得以形成的關鍵戰役,交戰雙方曹操和孫劉聯軍。曹操失敗原因:(1)曹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2)曹操驕傲輕敵,指揮失錯:(3)孫劉聯軍得當(火攻);(4)根據原因:當時,國家統一的客觀條件尚不具備。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4.三國鼎立: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漢(或稱蜀漢、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今南京)。意義: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混亂的結果,實現了國家的局部統一,是歷史的進步。
5.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三國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魏國大力興修水利,蜀國蜀錦行銷三國,吳國造船業興盛。
6.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今台灣),加強了內地和台灣地區的關係。
第十九課
1.263年,魏國滅掉蜀漢;265年,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滅吳。三國歸晉,國家再次實現統一。
2.316年,內遷匈奴人滅掉西晉,西晉滅亡原因:(1)西晉統一後,統治集團迅速腐朽;(2)“八王之亂”耗盡西晉國力;(3)內遷少數民族趁西晉內亂,起兵滅晉。
3.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羌、氐、內遷。主要原因:受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吸引。積極影響:促進了北方黃河流域各民族的融合。
4.西晉後期以來。我國古代史上出現了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徒浪潮。中原漢族(原因)為躲避戰亂,南遷江南,(影響)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5.317年,皇族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今南京),與西晉不同,東晉政權偏江南,並非一王朝
6.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統一黃河流域後,(原因)為實現國家統一,發生了對東晉的戰爭。於383年在淝水之戰中被東晉打敗(影響)導致前秦政權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局面,而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的穩定。
7.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影響(或意義):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第二十課
1.4世紀後期,鮮卑人建立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那時,黃河流域民族融合已成趨勢。
2.(原因)為解決都城供給問題和學習中原漢族先進文化,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2)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服;(3)改用漢姓;(4)與漢族貴族聯婚;(5)採用漢族的法制制度;(6)學習漢族禮法,以孝治國。意義:(1)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加快了北方個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3)使北方經濟的到恢復和發展。
4.南朝:東晉滅亡後南方依次存在的宋、齊、梁、陳四個政權。北朝:北魏,北魏分裂成的東魏和西魏,取代東魏的是北齊,取代西魏的是北周,北周滅了北齊。
第二十一課
1.(原因)由於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的開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取得了輝煌成就。
2.南朝的數學家和天文家祖沖之採用“割圓法”,推演出圓周率的近似數值,領先世界近1100年,並寫有專著《綴術》。
3.北魏的農學家賈思勰有《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4.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著有《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專著。
第二十二課
1.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魏晉時期,書法字型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以其用行書寫成的代表作《蘭亭序》,被後世稱為“書聖”。
2.東晉畫家顧愷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3.為了宣傳佛教,北魏統治者主持開鑿了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