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橋路

回龍橋路

在今合肥城西有處地名,曰“回龍橋”。此橋雖已不存,然地名未廢。有關該橋的傳說,雖歷史久遠,今天仍被 很多人樂道不止。 舊合肥城西南角有一座德勝門,相傳打仗出征例須由此出門,方能得勝。合肥自古多戰事。如今德勝門內金寨路九州大廈和盛安廣場間通往出版社的路,叫回龍橋路。關於回龍橋地名的來歷,至少有兩個版本。

孫權回龍

三國時,曹操、孫權爭奪合肥。曹操率號稱八十三萬大軍下江南,實力不可謂不強。但曹軍多為北方人,不諳水性,來合肥的部分曹軍便徵召民船,日夜操練。合肥地名中的箏笛浦、藏舟浦、斛兵塘,都和曹軍訓練水師有關。孫權部總體實力雖不如曹操,但有劉備、諸葛亮的支持,且吳國本來就地處南方,土兵多會水也慣於水戰。因此,魏吳交戰於合肥,可謂麻秸打狼---兩怕著,雙方都在尋找機會,以智取勝。有一天,孫權親率戰船百艘來襲,行至合肥城中內河某處,忽見曹操直立在一旗艦上擋住去路。而其北面,蘆葦深深,水草密密,不可知內藏多少兵船也。孫權乍驚,隨後佯笑,拱手向曹:“別來無恙。汝軍兵貴神速也!”曹操故作回頭望,只見杏花村藏舟浦內旌旗獵獵,又拱手還禮,只是不卑不亢:“老夫當道,貴軍恐難前進。失禮了!”孫權見狀,只得下令折返。孫權乃吳國之君,也可謂“真龍天子”,這回頭處恰有一道橋,後來被稱為“回龍橋”。

康熙回龍

話說康熙皇帝有一位妃子,原是合肥人,龔鼎孳的干女兒。龔鼎孳被清廷詔任兵部尚書後,獻干女兒與康熙,被定為貴妃。有一次,貴妃想回合肥省親,康熙心血來潮,頒旨擬親自陪同。這下可忙壞了地方百官。合肥又是建行宮,又是為貴妃娘娘建梳妝樓,還要架天橋越過雨花塘從稻香樓直達德勝門內。這建樓架橋需要銀子,盤剝的是民脂民膏,而康熙朝正是大清政局既定,老百姓亟需休養生息之際。在京城的一位合肥籍大臣覺得不該糜費地方,又不好明阻鑾駕,便機智地奏上一本:去敝鄉路上,千里迢迢,水路須翻梅龍壩,旱路例走斬龍崗,恐犯聖諱。若貿然啟行,龍體稍有閃失,臣等罪該萬死!康熙帝聽罷遂取消了御駕合肥的打算。合肥百姓已遭地方官吏層層加碼,納賦納稅獻工獻料苦不堪言,聞訊奔走相告,放鞭炮三日相慶。他們把已備好的磚石在城內九曲河上建起一座大橋,取名“回龍橋”。回龍橋後來時建時圮,至解放前德勝門一帶已多街肆門面,河道漸淤。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自三孝口至德勝門外拓建金寨路,橋已不存。但回龍橋這個地名卻保留了下來,也給合肥留下了可供談資的與名人有關的歷史掌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