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宰牲節

回族宰牲節

回族宰牲節是回曆的12月10月,每年過宰牲節時,凡牲畜超過一定數量的人家,都要宰殺一些牛羊,凡宰殺的牛羊,都必須有個規矩;綿羊要一百八十一天的,牛要兩年零一天的,宰殺的肉,自家可食用四分之一,其餘的送給最窮的人。這個節日屬於穆斯林朝覲功課的儀式範圍。

基本信息

來歷

回族宰牲節回族宰牲節
回曆的+月十二月,是回族的傳統佳節。回族的祖先信奉真主安拉,每年都要在規定的時間宰殺一定數量的牲畜(牛羊等),分送給周圍的人,以表達對真主安拉的誠心信仰。可是當時窮人哪有牲畜可宰,只有牧主們才有大批牲畜。有個虔誠信徒叫伊布拉欣,家貧如洗,哪裡談得上宰殺牛羊。他年紀很大了,跟前連個兒女也沒有。有一次,一個牧主當眾恥笑他。當天夜裡,他就沐浴更衣,向安拉許願說:“慈悲的真主啊!我是你的虔誠信徒與傳道人,可是家境貧窮,沒有牛羊可供宰殺,別人就輕視我,恥笑我,如果你讓我生個兒子,我就把兒子宰了,分送給別人,以見我的誠心。”伊布拉欣許願後不久,他的妻子果然懷了孕,生了一個又白又胖的小男孩。取名叫伊斯瑪爾乃。由於是頭胎孩子,心裡樂滋滋的,時間久了,把向真主許願的事拋在腦後了。他的兒子一年年長大了,到了十二歲時,長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格外逗人愛。伊布拉欣把他看作掌上明珠,有一天晚上,他在夢中好像有人對他說:“你許願宰兒子,現在你兒子都十二歲了,幹嗎還不宰?”伊布拉欣驚醒後,許久才入睡,誰知入睡後又做了同樣的夢,一連做了三次,伊布拉欣再也睡不著了。他想想心愛的兒子,又想起過去許下的諾言,好像真主安拉就站在他面前,不知怎么辦才好,最後他下了決心,要把兒子殺掉,以表示自己對安拉的誠心。剛好,第二天正是回曆十二月十二日,伊布拉欣叫兒子穿上新衣,到愛夫卡尼山去遊玩,並叫兒子不要讓他母親知道。父子二人到了山上,伊布拉欣就把他在真主面前許願的經過原原本本的講給兒子聽,兒子聽後,就恭恭敬敬地給父親叩了個頭,然後說:“父親,我順從您的話,把我的手綁上,把你的衣服攔住,不要叫我的血濺到您的身上,免得回家讓母親看了傷心。”伊布拉欣流著淚把兒子綁了後,就用隨身帶去的鋼刀向兒子的脖子砍去。可是,鋼刀一碰到脖子,刀刃就卷了。伊布拉欣無可奈何地把刀扔到一塊巨石上,巨石一下被劈成了兩半。這時,兒子流著淚對父親說:“您為啥不殺我了?是您心痛了媽?怕我不順服您?如果是這樣,那么你就用毛巾把您眼睛蒙上。把我解開,我站在你面前表示我也是順服的。”伊布拉欣聽後,流著淚把兒子解開,又把鋼刀磨利,把自己眼睛蒙住,向兒子脖子砍去。可是當刀落到兒子脖子後,刀刃又卷了。一而再,再而三,都未把兒子殺死。正在這時,伊布拉欣的跟前忽然出現兩隻綿羊,似乎還聽到有人在說:,‘你不要再殺你的兒子了,我們已看到了你的誠心,你殺掉你面前的兩隻綿羊,就算是殺了你的兒子。”伊布拉欣心想,這是真主安拉的指示,於是就虔誠地對空叩拜,然後就把那兩隻綿羊殺了。此後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宰牲節”(又叫忠孝節)。
每年過“宰牲節”時,凡牲畜超過一定數量的人家,都要宰殺一些牛羊。凡宰殺的牛羊,都必須有個規矩;綿羊要一百八十一天的,牛要兩年零一天的。宰殺的肉,自家可食用四分之一,其餘的送給最窮的人。

習俗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爾德阿祖哈”,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獻牲節”、“忠孝節”、“爾德節”。寧夏南部山區等地的回族稱為“大爾德”,雲南等地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這個節日屬於穆斯林朝覲功課的儀式範圍。伊斯蘭教規定,教歷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麥加朝聖,朝覲的最後一天,開始舉行慶祝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