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與陳述

回憶與陳述

本書以回憶的方式,從文學的角度向讀者講述了建國之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和70年代中國美術的發展史,讓讀者在欣賞圖畫的同時了解那個時期的特殊歷史背景。本書不僅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部分內容將成為有價值的歷史文獻,為研究這段歷史的人提供寶貴的資料。

基本信息

目錄

序一

序二

建設新中國——20世紀50年代中國畫中的建設主題

新年畫創作運動與《群英會上的趙桂蘭》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美術

我的回憶——70年代的美術和美術展覽

“星星”舊事

中國現代美術史中的“傷痕繪畫”

理性繪畫與思想

我和“新文人畫”

當代繪畫的觀念化——以中國“八九後”藝術為例

實驗水墨回顧

觀念攝影中的人和事

行為藝術——爭議與存在

雙年展制度與非營利文化事業

歷史與批評

書摘

最後,我簡單講講《講話》與“文革”美術的關係。

《講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建構毛澤東時代美術及其文藝指導方向的重要文獻。如果沒有它,文藝工作就找不到一個明確的方向,很難從文藝領域來實現毛澤東的政治理想。《講話》是毛澤東政治理想不可或缺的部分,作為文藝路線,它具有極強的政治指導意義。

如果從觀念角度上來講,毛時代的美術實際上是毛澤東一個人的美術,因為所有的作品都要和他的政治理想相符合。從歷史上看,這個文藝思想從1942年到1976年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

學生提問

問:毛澤東時代的美術是否完全成為宣傳的工具?

答:我更願意說這是一種建構,而不是簡單的宣傳。當然,如果說宣傳也是一個建構的過程也是可以的。它要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禮會的政治理想相聯繫。從這一意義上講,我們不能說它是單純的宣傳。或者可以說是從過去的視覺系統到一個新的視覺系統的轉換,這個轉換是在宣傳黨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

問:當時有哪些藝術批評?

答:當時的批評就是批判,是一些套話。直到“文革”後期才有一些藝術評論。

問:請介紹一下當時國畫家的情況和困畫家的狀況。

答:對國畫家而言,其實是一個轉變的過程。對於人物畫來說,基本上都是工農兵題材,土要是如何對國畫進行改造的問題。山水嘶的轉變基本上是以毛澤東詩詞以及革命聖地、社會主義建設等題材為主,使山水從傳統的語言和題材轉變為新時代所要求的形式及特徵。

對於花鳥畫來說,毛澤東詩詞是藉以發揮的主要題材。例如:戰地黃花分外香、對紅梅的歌頌,以及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豐收題材的描繪。在這一時期,以傳統語言展現國畫幾乎沒有什麼生存空間。例如石魯的很多鄉土題材的作品也未被這個時代所接受,因為它不是歌頌性質的。在這個時代,國畫的存在大多數以歌頌的形式出現才能找到生存空間。

問:我們在討論“文革”題材美術比較敏感的話題時,如何把握“度”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