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鼎山

四頂山是三國時期魏、吳爭霸的遺址之一。位於安徽肥東縣城南25公里、巢湖北岸。海拔174米。因山有4峰,故名。又傳說古仙魏伯陽鑄鼎煉丹於此,故又稱為四鼎山。

四鼎山
在安徽肥東縣城南25公里、巢湖北岸。海拔174米。因山有4峰,故名。又傳說古仙魏伯陽鑄鼎煉丹於此,故又稱為四鼎山。唐代有人建寺,後方自勉建朝霞書院於此,皆毀。四頂山有“四頂朝霞”景觀。山上有洞穴奇石、“煉丹池”。池在西峰上,南北長約20米,東西寬15米,深 l米多,山泉終年不竭,清澈見底。“仙人洞”長3米,寬1.4米,高2米,可容數人。“伯陽井”又名“蜀井”,也在西峰,深不見底,水清味甘。另有“鸚鵡觀天”石、“老蚌含珠”石、“棋盤”石、“都御史座”石、“釣魚台”、“天將守門”等自然景觀。
初晴露旦,旭日東升,登山俯瞰,恍乎涌五色琉璃,故又名朝霞山。為古“廬州八景”之一。山上樹木蔥鬱,怪石林立,石尖端常年滴水,俗稱茶壺嘴。登山遠眺,百里巢湖片片風帆,姥山忠廟綺麗風光,盡收眼底.唐著名詩人羅隱 有《四頂山》詩記其勝:“勝景天然別,精神入畫圖。一山分四頂,三面瞰平湖。過夏僧無熱,凌冬草不枯。遊人來至此,願舍發和須。”為巢湖風景區重要景點。
四頂山是三國時期魏、吳爭霸的遺址之一。魏青龍元年(233)揚州都督滿寵築新城以抵抗吳國軍隊。吳大帝孫權於嘉禾二年(233)率十萬大軍圍攻,未能攻下。據《三國志》載:“是歲,(孫)權向合肥新城,遣將軍全琮征六安,皆不克還。”次年,夏五月,“(孫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也沒有攻下。在合肥東南的巢湖,更是魏、吳連年爭奪的軍事要地,後人常用作典故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就是曹操在巢湖口儒須塢望見吳水軍軍容整肅後說的。事隔將近兩千年的今天,人們還能看到新城遺址,這是由十幾個連綿不絕的土墩組成的,呈長方形,長約330米,寬約210米。孫吳、曹魏霸業已空,遺址猶在,遊人自有一番感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