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說

“四端說”是孟子的重要思想內容之一,是研究早期儒學發展很好的素材。

基本信息

簡介

“四端說”作為孟子的重要思想內容之一,與孔子“忠恕觀”之間的淵源關係素未被重視,總結孟子在繼承“忠恕觀”的基礎上提出“四端說”,並以之為核心形成由“內聖”開出“外王”的思想體系,對研究早期儒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儒家所謂的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詳細內容

一、“忠恕觀”與“四端說”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忠恕觀”。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其中“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本文捨去對忠恕二者關係之討論,而將之視為一整體,從而得出此“忠恕觀”體現了三個原則:一是獨立的主體原則,在承認主體自身價值的前提下將自我價值與他人價值二者的實現相統一。一方面己所不欲:表明此主體擁有所不欲被傷害、侵占、剝奪之權利、價值。另一方面己立、己達:表明此主體有立、達人生價值之天然權利、價值。最後:此主體有勿施於人的道德義務。

二是推己及人原則,將主體道德內涵的權利與義務相統一。一方面保護自己他人的權利、價值不受傷害,另一方面在成就自己的權利價值的同時有幫助別人實現價值的義務。

三是心理感受原則,將主體主觀心理感受與外在的倫理規範相統一。一方面己所不欲:自己有不想被別人侵犯的價值與利益,著重點在“欲”上,己心之發動。另一方面立人達人:自己有想要立與達者,同樣著重於“欲”。綜此三者,“忠恕觀”將主體價值之實現,立於人的心理基礎上,使主體道德權利義務之統一,與幫助別人相統一,即成己與成人相統一,且只有在後者完成的前提下前者才算最終完成。“忠恕觀”雖是孔子仁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但是在《論語》中,“忠恕觀”與其邏輯上之形上心性本元之關係並未得到有效清晰之揭櫫,而且推己及人等理念也未能進步發展與外王事功等思想相統攝起來。

孟子則提出了“四端說”,其內容即是:人之本心先天含有仁義禮智“四性”,是為本心形上之體;本心觸物發動,化顯形下之用,是為仁義禮智“四德”,此四者間事實無先後,但邏輯有上下,形成“愛—→推—→敬—→別”之關係;本心體用轉化建立在心理發生機制上,由不忍惻隱之心始遞而生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合為“四心”,乃是道德主體當下之心理情感,是形上本體向形下之用轉化之開端,是仁義禮智“四德”生成之開端,故為“四端”;“四德”乃是本心之用,需在成己、及人、親親、仁民、愛物、知天、事天中最終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