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獸紐熊足銅鼎

注音

四獸紐熊足銅鼎 sì shòu niǔ xióng zú tóng dǐng

基本信息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18.1厘米、口徑17.2厘米、
腹徑19.6厘米
1968年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詳細信息

鼎身作子口微斂,圜底,三熊足,熊作蹲立狀。腹兩側附長方形耳,耳上有可翻轉的小獸紐。腹有一周凸弦紋。鼎蓋似覆盤,其上有四小獸作等距離環立。鼎蓋扣合後,將鼎耳獸紐翻轉於蓋上,向左轉動鼎蓋,蓋上小獸頭部恰好卡於鼎耳獸紐上,使鼎蓋閉鎖。

關鍵字

 鼎

古代食器。用以煮或盛放魚肉。大多圓形、三足、兩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圓形,方形的扁足鼎、分襠鼎等形式。《爾雅》謂:“鼎絕大謂之鼐,圜弇上謂之鼒,附耳外謂之,款足者謂之鬲。”有的圓腹平底鼎名為(鼎升),也有的傳世鼎名為(齊鼎)。圓形鼎的器身一般為盆、盂或缶屬之形狀。方形鼎器身一般呈斗狀。最早銅鼎皆仿陶器製作而別具某些特徵。其形制因時代而異。大體說,商代前期為圓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商代後期尖足鼎逐漸消失,圓腹柱足鼎占多數,同時分襠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足呈蹄形。戰國至漢代的鼎多為斂口(口沿向內收縮),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蓋,蓋上多有鈕或三小獸。在商周奴隸制社會裡,鼎曾被奴隸主貴族用來“別上下,明貴賤”,作為標誌統治權力和等級的一種器物。參見“青銅禮器”。

四獸紐熊足銅鼎四獸紐熊足銅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