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分業論

四民分業論

管仲把一國民眾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集團的分類,為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沿用。

基本信息

管仲把一國民眾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集團的分類,為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沿用。
四民分業論四民分業論
管仲的經濟思想最著名的就是四民分業分居論,關於這點,《國語·齊語》載: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嚨(雜亂),其事易(變)。"公曰:"處士、農、工、何?"管子對曰:"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②管仲的四民分業分居論,除有其政治、軍事的目的外,在經濟管理上企圖達到以下目的:其一,使職業世襲化:四民分業分居可以使人的職業世襲化,讓士、農、工、商都固定在原來的職業和地位上,以便讓其"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如此,則"士之子恆為士","農之子恆為農","工之子恆為工","商之子恆為商"。這樣使職業和地位都世襲化,就保證了勞動技能和勞動力的再生產,替統治者提供世代被掠奪的勞動力資源,同時也使現實的生產關係不斷的再生產。其二,同一行業的人"群萃(聚集)而州處",聚集在一起,彼此易於交流生產經驗,提高技術水平,即所謂"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這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其三,同一行業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互通信息,彼此間"相語以利,相示以賴,相陳以知賈(價)",可以促進商品的流通。從以上幾方面看,管仲的四民分業分居論,有其重視工商業,利於生產技術、技能、知識的傳授,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的一面。同時,它也受西以來的傳統影響,把人的職業分工世襲化,使一切都成為靜止、不變的,把生產力水平和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都僵化了,有利於統治階級統治的保守方面。
管仲的四民分業分居論中,關於分居世襲的內容有明顯的保守性,但關於四民分工、分業的內容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客觀存在和人們關於分工、分業的觀念,所以這一划分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管仲把一國民眾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集團的分類,為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沿用,正說明這一分業、分工論反映了當時和以後社會發展的客觀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