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滷菜

四川滷菜

滷菜,一般可分為紅鹵、黃鹵、白鹵三大類;川鹵在全國最普遍,多以紅鹵為主,味道也是最好的。四川滷菜知名代表有:廖排骨、香丫坊、棒棒雞傳 奇、紫燕百味雞、萬春滷菜、醉香川鹵、口福集、巴適館滷水、成都映像滷味、滷菜甜皮鴨等。

基本信息

棒棒雞傳奇

棒棒雞是漢族特色菜餚。屬於川菜中的冷盤,主要食材是雞肉,其味型屬於"怪味",麻、辣、酸、甜、鮮、鹹、香全部味道都具備。

它突破傳統的小吃瓶頸,適合了現代生活方式的新型餐飲模式,具有口味獨特、產品組合新穎、品牌化運營的特點。包融了系列川中熟食經典菜式,集鹵、拌、泡等多種烹調手法,有麻辣、五香、泡椒、藤椒、香辣、鹹鮮和醬香等系列特色口味,是成都熟食的典型代表。

起源

川鹵最初的形成經歷了從秦惠王統治巴蜀(公元前221年)到明代的歷史階段,大約經歷了千餘年的時間。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率萬餘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後,又派人“穿廣都鹽井”生產出四川最早的井鹽,西晉人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在追述當時飲食習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魚鹽、茶蜜、丹椒”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岩鹽和花椒製造滷水。

到西漢時,由於井鹽的大量開採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習慣已經初步形成。西漢人左思在《蜀都賦》中就有“調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厭腥臊,可以練神養血者,莫不畢際”的記載,調夫五味講的就是滷的調味方式。“蜀都”即是其中寫道的“金城石郭,兼帀中區。既麗且崇,實號成都”。當時的生產已經極大的豐富,經濟也飛速發展,這也是“成都”名號的來源“蠶叢嫘祖,繅絲織錦;魚鳧杜宇,漁獵布穀。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成都”。

經過三國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鋪墊,川鹵在唐朝時已經邁了一大步。唐朝的遷客騷人們為了找到詩的靈感,都喜歡在寫詩時飲酒。宮廷的飲酒作樂都無不與酒有緣。而飲酒又少不了上乘佳肴。這樣就促進了川式滷菜的進一步發展。

到了明代,人們的飲食習俗注重養身食療。特別是明代的《飲膳正要》和《本草綱目》的問世,促進了朝野人士更加重視食療。由於記載的藥料中有些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達到調味的目的,所以大部分都被作為滷菜調料。

從八十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從事川味鹵烹技術的蒐集、總結、教學、研究、開發的專業人士不斷增加,使川味鹵烹技術更加精湛,品種更加豐富。由此,川味滷菜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昌盛時期。

配方

配製滷汁時應注意的事項。

①香料、食鹽、醬油的用量要適當:香料過多,成菜藥味大,色澤偏黑;香料太少,成菜香味不足。食鹽過多,成菜除口味“死鹹”外,還會使成菜緊縮、乾癟;食鹽太少,成菜鮮香味不突出。醬油太多,成品色黑難看;醬油太少,口味不夠鮮美。 ②原料的選用:黃滷汁、白滷汁不宜使用醬油或別的帶色的調味品,也不要使用容易褪色的香料。 ③滷汁不宜事先熬煮,應現配製現使用,這樣既可避免調味品中的芳香氣味白白地揮發掉,還能節省燃料和時間。

清洗處理

動物原料在宰殺處理後,必須將余毛污物清除乾淨。腸肚套用精鹽、澱粉抓洗淨。舌、肚還套用沸水略燙,用刀颳去白膜。

初步刀工處理

肉改刀成250~1000克左右的塊;腸改刀成45~60厘米左右長的段;肝改刀成500~600克的塊;牛肚改刀成1000克左右的塊;其它內臟則不改刀。家禽及豆腐乾等不需再改刀。

焯水處理

凡是需要滷製的動物性原料,都應先進行焯水處理後,才能用於滷製。否則,原料中的惡味、血污會混入滷汁中,使滷汁味劣,呈粥樣化,並極易發酵起泡而變質,難於保存。原料未經焯水處理而直接放入鹵鍋中制出來的菜餚,表面附有血沫,外觀不美,味道很差。焯水處理是將原料放入清水鍋中,焯至斷生時,撈出,用清水洗去污沫。如原料異味較大時,可在鍋中適當加入蔥結、姜塊、料酒等。

鹵過菜餚的滷汁,應注意保存,留作下次用。滷汁用的次數越多,保存時間越長,質量越佳,味道越美。這是因為滷汁內所含的可溶性蛋白質等成分越來越多的緣故。

注意事項

1.撇除浮油、浮沫滷汁的浮油、浮沫要經常撇除,並經常過濾去渣。

2.要定時加熱消毒。夏秋季每天早晚各燒沸消毒1次,春冬季可每日或隔日燒沸消毒1次,燒沸後的滷汁應放消過毒的盛器內。

3.盛器必須用陶器或白搪瓷器皿。絕不能用鐵、、銅等金屬器皿,否則滷汁中的鹽等物質會與金屬發生化學反應,使滷汁變色變味,乃至變質不能使用。

4.注意存放位置。滷汁應放在陰涼、通風、防塵處,加上紗罩,防止蠅蟲等落入滷汁中。

5.原料的添加。香料袋一般只用2次,就應更換。其它調味料則應每鹵一次原料,即添加一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