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宋瓷博物館

四川宋瓷博物館

四川宋瓷博物館位於四川省遂寧市明月花園小區西山路,占地12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博物館立足於本館特色,通過實施改造工程,以全新的建築外觀、精緻高雅的陳列展覽吸引了大批觀眾,成為了城市的標誌性文化設施,被評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校外活動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

基本信息

館情簡介

四川宋瓷博物館四川宋瓷博物館

四川宋瓷博物館位於四川省遂寧市西山路613號,占地12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館舍依山傍水,綠樹成蔭,環境優美,風光宜人,是國家旅遊局評定的AAA級旅遊風景區、市級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12月被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審核通過命名為四川宋瓷博物館。博物館籌建於1984年,原址廣德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遷天上宮(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9月28日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

現有大小展廳4個,陳列面積1500平方米。館內設定有文物庫房、文物修復室、資料室、監控室、學術報告廳、遊客購物中心,附設有茶園、餐廳、旅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設施。博物館立足於本館館藏文物的優勢和特色,舉辦有四個固定的基本陳列:《宋瓷精粹》、《館藏明清書畫精品展》、《漢風飛揚——東漢陶塑藝術展》、《遂寧古代名人展》。1991年9月,遂寧市南強鎮金魚村發現一處南宋末年的瓷器銅器窖藏,經搶救性發掘,出土完整和可復原器物1005件,其中瓷器985件。出土宋瓷中,龍泉青瓷342件,景德鎮青白瓷599件,另有少量定窯白瓷磁峰窯白瓷、耀州窯青瓷廣元窯黑瓷。這是迄今為止國內已發現的最大一宗宋瓷窖藏。出土宋瓷保存良好,器型豐富,製作精良,不乏精品、珍品、孤品,以龍泉青瓷荷葉蓋罐、龍耳簋式爐、景德鎮青白瓷梅瓶、各式造型的三足爐為代表,集中展示了南宋後期龍泉青瓷、景德鎮青白瓷非凡的藝術成就。在此基礎上,博物館設計製作了《宋瓷精粹》文物陳列,展出宋瓷精品120餘件,吸引了大批觀眾,在省內外均有良好影響。

四川宋瓷博物館四川宋瓷博物館

為了打造精品陳列,突出本館特色,博物館正籌備對該陳列進行重新設計製作,充分套用現代高科技成果和先進設計理念,改善聲、光、電設施設備,加強展覽環境氛圍的營造,豐富展覽內涵,增加觀眾互動性參與,不斷提升陳列設計水平和服務質量。博物館文物庫房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安裝有完善的監控、防盜、防火、防自然損壞、通風排氣設施設備,館藏文物按文物質地的不同,分類保管,分類、分櫃、上架存放。

四川宋瓷博物館和國內外文博單位的交流、合作項目較多。館藏宋瓷多次外調展出,已參加過《宋元明文物展》(新加坡文物館)、《瓷器金銀器展》(第五屆中國藝術節、四川省博物館)、《中國文物精華展》(香港藝術館)、《龍泉青瓷展》(澳門市政廳)、《巴蜀尋根展》(四川省博物館)、《建國五十周年考古工作成就展》(中國國家博物館)等。特別是1998-1999年,四川省文化廳、遂寧市博物館、日本朝日新聞社聯合在日本東京、京都等四城市舉辦的《南宋窖藏文物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展出館藏文物136件(套),接待觀眾9萬餘人,影響深遠。2006年3月,80餘件館藏宋瓷在上海豫園展出15天,觀眾近3萬人,不少上海周邊城市的觀眾專程前往參觀,獲得了巨大的宣傳效益。2006年11月,103件館藏文物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深受國內外觀眾好評。

建館原因

四川宋瓷博物館四川宋瓷博物館
1991年9月發現於四川遂寧市南強鎮金魚村(現創新工業園區金魚社區)的南宋窖藏瓷器,共出土985件,伴生有銅器18件,石雕2件,目前為中國發現的最大一宗瓷器窖藏,浙江龍泉瓷器350餘件,江西景德鎮瓷器近600件,為其大宗,另外,有少量河北定窖,陝西耀州窖及四川磁峰窖,廣元窖的產品。經鑑定,這批窖藏瓷器有國家一級文物29件、二級文物200多件、三級文物500餘件,不少為國內外罕見。如龍泉窖仿官窖瓷的特徵非常明顯,不但印證了《格古要論》在官窖條中記載“偽者皆龍泉燒者,無紋路”的真實可靠,而且為我們提供了龍泉仿官窖瓷器的珍貴實物資料。青白釉梅瓶造型規整、端莊,釉色瑩澤明亮,紋飾清晰,完整帶蓋,在以往的發現和國外藏品中均屬罕見。青釉荷葉蓋罐,過去一般被視為元代作品,而遂寧窖藏的出土,推翻了過去的定論,為目前國內為僅見。這批窖藏瓷器器型豐富,主要有罐、簋、尊、瓶、壺、執壺、水注、水盂、筆洗、粉合、燈、爐、碗、盤、碟、洗、缽、盆、杯、盞、器蓋等數十個品種。以青瓷、青白瓷為大宗,另外少量白瓷和黑瓷器。

館內導遊

炎夏時節,車馬勞頓,難免心浮氣燥,走進四川宋瓷博物館,滿眼的青綠、玉白,世界仿佛不復存在,唐人陸龜蒙的錦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在腦海中迴旋。在這座投資1200多萬的宏偉建築里,讀瓷、聽瓷、賞瓷、鑒瓷,扣問著這批珍貴宋瓷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品味著它的超凡卓絕,感受著博物館嶄新的布展理念——

四川宋瓷博物館四川宋瓷博物館
農民打開寶窟大門

四川宋瓷博物館外觀以南宋青釉鼓腹瓶為模型,青釉的玉色在陽光下幽微閃亮,鼓腹狀的穹形構築隱含著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容乃大”。這是全國第一個瓷器專業博物館。站在大廳的穹隆下,仔細研讀腳下黃銅“小徑”上鐫刻的中國制瓷發展史,舉目四周牆上古人忙碌制陶的浮雕,恍然若夢,十年前的那一刻,隨著博物館館長何瀛中的介紹奔來眼底——1991年的秋天,明晃晃的太陽照在正在挖地的船山區金魚村農民王世貴的臉上,他不知道那是預兆,他將與國寶一起垂名青史。他像以往那樣高高地舉起鋤頭,只是落下去時“嘣”的一聲觸到了硬物,阿里巴巴寶窟的大門竟在這一瞬轟然洞開:數百件宋代瓷器,排列有序,雖然塵封千年,時光和紅土依然不能掩蓋珍寶特有的瑩瑩光亮。

經專家清點,這批宋瓷共有985件,有罐、簋、瓶、尊、壺、執壺、水注、水盂、筆洗、印盒、燈、爐、碗、碟、缽、盆、杯、盞等20多種器型,質地囊括青瓷青白瓷黑瓷白瓷,全國罕見。這些瓷器包括了南宋時期國內名窯的產品,如浙江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窯、河北定窯、陝西耀州窯、四川彭州窯等名窯。經國家文物局認證,有國家一級文物29件,二級文物200多件,三級文物500多件,件件都是國家珍貴。也就從這一天起,遂寧注定要吸引吸引天下人的目光。

四川宋瓷博物館四川宋瓷博物館
與歷史深情對話

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巔峰時期,其時燒制工藝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展廳中,梅子青釉三足鬲式爐、蓮瓣紋靜水碗、弦紋瓶、貫耳瓶、琮式瓶等,355件件龍泉青瓷件件都是藝術品,燈光下,其高貴、靜穆的美態,讓人心生敬畏:此物只能天上有!

被稱為中國瓷器三大國寶之一的荷葉蓋罐,高31.3厘米、寬23.8厘米、腹徑達1米,輕薄如紙的荷葉翻翹著,蓋住鼓鼓的罐身,通體飽滿晶瑩,色澤碧綠鮮亮,酷肖春波,宛若翡翠。千年風雲,無損光彩容顏,世事洞明皆容於罐身。凝視眼前之寶,無疑與歷史對話。也只有那個文學、藝術高度發達,有著“寶馬、輕裘”的繁榮,有著“明月幾時有”的愁緒,還有著“挑燈看劍”、“踏平賀蘭山闕”的壯懷激烈以及“人比黃花瘦”的敏感細膩的宋代,才有可能誕生與之匹配的器物。的確如此。據何瀛中介紹,荷葉蓋罐在元代流行,陶瓷界一度因此認為只有元代有。而金魚村荷葉蓋罐的出土,改寫了中國的瓷器史,有學者最後結論:“由遂寧窖藏可知,南宋時已有此類物器,並非始於元代。”荷葉蓋罐曾多次出國參展,贏得世界讚譽的目光,不僅是鎮館之寶,儼然瓷器中的明星。

四川宋瓷博物館四川宋瓷博物館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這批珍貴瓷器有北宋時期的,也有南宋燒制的,時間跨越百年,到底來自哪裡,為何會在並不產瓷器的川中內陸出土?十年來,坊間、學者說法不一。有人推測,南宋時期,遂寧是“南絲綢之路”的另一條通道,由這裡,可以經雲南抵達境外,而宋瓷的主人有可能是一家瓷器貿易行的老闆,正借途出川。不料,蒙古兵大舉入蜀,戰亂中,只好匆匆把瓷器埋在地下。

有學者認為,南宋時期設有遂寧府,轄小溪、蓬溪、長江、青石、遂寧5縣,府治在小溪縣(今遂寧),具體地點據考證就在金魚村一帶。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兵大舉入蜀。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遂寧府治所遷至蓬溪砦(今蓬溪縣上東鄉騾堰村。南宋後期抵禦蒙軍著名山寨之一),遂寧宋瓷窯藏可能就是公元1236年遂寧府治所由今金魚村一帶遷至蓬溪砦時埋下的。屬於官府用品。但史書又載宋理宗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蒙古兵破遂寧”。據此,有學者認為遂寧宋瓷應是此時埋下。

比較成熟的說法認為宋徽宗曾在遂寧做遂寧郡王,登上皇位後感念遂寧觀音的保佑,便令窯官在浙江龍泉和江西景德鎮燒制了一批瓷器精品獻於遂寧廣德寺觀音寶座前,廣德寺則精選18名武僧保護。這一做法被以後的宋代皇帝沿襲。公元1258年蒙古大軍侵犯中原,為避免戰亂破壞,廣德寺武僧便將這批國寶埋藏於遂寧南強鎮金魚村,使得這批國寶在戰火中安然無恙。到底何時埋下,什麼原因埋下沒有定論。博物館的建立為研究這批珍貴宋瓷提供了條件,以後我們將陸續邀請學者、專家親蒞遂寧考察、解密。

館藏瓷欣賞

四川宋瓷博物館龍泉窯青釉獸耳銜環鼎式爐
1、龍泉窯青釉獸耳銜環鼎式爐

南宋

口徑11厘米,高11厘米,立耳高1.4厘米。

直口,兩立耳,上腹斜直,下腹內收,腹壁飾獸耳銜環,三蹄足。白胎,施梅子青釉。該器製作精細,造型典雅,具有濃厚的古韻,下所謂“琢瓷作鼎碧於水”。鼎式爐為焚香用具,型仿商周銅鼎。該器製作精細,造型典雅,具有濃厚的古韻。

四川宋瓷博物館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2、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南宋

口徑8厘米,足徑8厘米,高27厘米。

圓口,方身,四面各凸起橫直條紋,小圈足,口、足大小相若。白胎,梅子青釉,凸起條紋釉色稍淡,條紋凸起處釉色稍淡,圈足足端無釉,呈淡朱紅色。琮式瓶是仿周代玉琮造型製作的陳設用瓷。這件龍泉窯琮式瓶把玉琮的端莊古樸的造型與龍泉瓷溫潤含蓄的釉色完美結合,表現出冰清玉潔、典雅高貴的氣質,濃淡相宜,古韻迭起。在南宋窖藏中,琮式瓶目前僅見於四川遂寧。共出土2件。

四川宋瓷博物館龍泉窯青釉三足鬲式爐
3、龍泉窯青釉三足鬲式爐

南宋

仿商周銅鬲造型,圓口、平折沿、短頸、圓肩、鼓腹、三實心足呈乳狀。腹、足部凸起有三條豎棱,通稱“出筋”;肩部飾一道凸弦紋。灰白色胎,施梅子青釉,足端無釉,呈朱紅色。鬲式爐是宋代較為常見的仿古器形,但以龍泉窯梅子青製品最佳。此器造型古拙典雅,線條曲直有致,釉質柔和,釉色青碧如玉,將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為時人所喜愛。共出土大、中、小各一件,均為梅子青釉。

四川宋瓷博物館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花纏枝花卉紋梅瓶
4、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花纏枝花卉紋梅瓶

南宋

小口,短頸,溜肩瓶體修長,帶蓋。蓋平頂,直壁,外撇口。瓶體修長。蓋頂飾劃花覆荷葉紋,頸部凸起一道弦紋,肩及近圈處分別施兩道凹弦紋,肩、腹部滿飾刻劃花纏枝牡丹紋,刻工精細,枝葉捲曲而富有彈性,花卉紋間隙部滿布陰文複線,紋飾密而不繁縟。白胎,胎骨厚重,施青白釉,光潔晶瑩,白中泛青,色類白玉,圈足、外底、蓋內面無釉露白胎。造型端莊,釉色晶瑩,紋飾清晰,無論在出土瓷器還是國內外傳世品中都屬罕見。

參觀指南

(圖)四川宋瓷博物館地圖四川宋瓷博物館地圖

地址:四川省遂寧市城區西山路613號,在市區乘8路公交可到。

電話:0825-5809048

門票:5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