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是四川大學的一個學院,是在歷史系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學院簡介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是在四川大學最古老的系科——歷史系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現下轄歷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博物館4個系所和城市研究所、人類學研究所、東西方社會文化比較研究中心、長江文明研究中心、西藏考古與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系國家教育部首批博士與碩士授權點單位、“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專業設定全面,現有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3個本科專業;擁有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文獻學、世界史等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以及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教育部藏學研究基地。
四川大學歷史學科具有悠久的學科傳統,可以追溯至清末的尊經書院和四川高等學堂。1902年四川高等學堂開設外國歷史公共科。1910年,四川大學的前身之一存古學堂即設有經學、史學、辭章等科,其中史學科發展成為歷史系,迄今已逾百年。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授(研究員)30餘名、副教授(副研究員)24餘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4人、碩士生導師46人。在長達百年的辦學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平實、穩健、謹嚴、求新的學術傳統,人才眾多,碩果纍纍,在國內學術界備受矚目。改革開放以來,學院為國家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00餘人,本科生1682多人。近五年獲得國家和部省級科研項目100餘項,經費總計1176.68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55篇,出版專著227部、其中教材18部。獲得各種獎項100餘項,省部級以上重要科研獎項30餘項、教學獎5項。其中有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提名1篇,獲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1名,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2名,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2名。
學院現有中外文藏書近10萬冊和多種刊物,現代化辦公教學設備齊全,為專業學習和研究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川大學旅遊學院前身為四川大學旅遊系。本專業在國內同行中起步較早,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歷史系基礎上設定了旅遊文化與管理專業,招收專科學生。1992年起,在歷史專業本科中正式開設了旅遊管理與文化方向。1996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增設旅遊管理本科專業。1997年,旅遊系建制。2000年7月12日四川大學旅遊系升格為四川大學旅遊學院。
學院現設有四個系及一個研究所:飯店管理系、旅行企業管理系、旅遊規劃及景區管理系、旅遊文化系,及旅遊規劃與開發研究所。目前每年平均招收本科生60餘人,碩士研究生40多人。學院具有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綜合學術優勢,有堅實的學科理論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在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的規劃與開發方面有相當的理論造詣和實踐經驗,曾先後主持參與了十餘項地方旅遊發展規劃和旅遊課題研究,目前學院已出版專著和教材20餘部,發表相關學術論文近80餘篇,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學院現有教師18名,其中高級職稱者7人,占總數的38.8%;博士3人,占16.7%,在職博士生5人,今後兩三年內博士比例將達到44.4%;中青年教師占教師總數的94%。全校教學與科研人員中,高級職稱者比例在48.28%左右,博士比例在26.8%左右。相比之下,本院在全校範圍內的“雙高”比例並不低。由於中青年教師占絕大多數,所以可以預期今後幾年內本院“雙高”人數將繼續攀升(這還未將引進人才計算在內)。此外,還有部分教師曾在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留學或進修。概而言之,本學院師資隊伍特點體現為:職稱、學歷“雙高”比例較高、專業門類齊全、年齡結構合理。教師專業包括旅遊經濟、工商管理、旅遊規劃、專業外語、博物館學、建築學、宗教學、考古學、歷史學、生態學等等。這樣一支隊伍可謂教學科研力量雄厚,具有較強的發展後勁。近三年來,為國家培養碩士研究生37人,本科生144人。
旅遊管理碩士學位授予點是四川省最早設立的旅遊類學科碩士點,專業設定全面,有一定的學科優勢,在中國西部高校旅遊學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院共有旅遊資源規劃與開發、旅遊企業管理、飯店管理、旅遊文化4個研究生研究方向。
旅遊學院起步較晚,但起點高、人才眾多,近年來取得了多項學術成果,受到同行的矚目。據不完全統計,本學院近年出版專著20餘部,發表論文85篇左右,提交相關部門審定通過的調研計畫30餘份。同時獲得各種獎項20餘項,其中“旅遊管理專業教學改革與區域旅遊經濟的成功結合”獲得四川省普通高校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學院擁有較完備的教學科研設備,現有中外文藏書10餘萬冊和多種刊物,有微機室、閱覽室、資料室各1個,多媒體教室1間以及現代化設備的學生實驗用房,為專業學習和研究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研究所、中心

中國藏學研究所。成立於2000年。系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詳細內容請參見本書“科學研究”部分的相關內容。
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系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實體性研究所。主要從事全宋文的整理、出版和宋代文化研究。有全國不可多見的、藏書十分豐富的資料庫。該所在宋代文化研究領域有深入研究,出版了規模巨大的學術成果。
歷史研究所。成立於1980年。系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系所合一研究所,有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考古學研究、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研究、西南民族史研究、專門史研究、文獻學研究等8個方面。在先秦史、魏晉南北朝史、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西南民族史等研究領域有眾多全國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
城市研究所。成立於1990年。有中國城市史、區域城市比較研究和城市發展與規劃研究等方向。城市史研究和區域城市比較研究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已出版了多部填補空白的力作。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於2000年。有蜀文化與巴文化研究和區域文化交流研究等方向。近年發表和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在同類研究中處於一流水平。
人類學研究所。成立於2005年。由一批青年教師籌備而成,得到了學校和國內外眾多同行專家的支持。
三國文化研究中心。有三國文化研究、三國志校注與研究等方向。其研究成果受到了日本、韓國和北歐國家的關注,研究水平居全國前列。
旅遊規劃設計研究所。成立於2000年。先後承擔了省市科研項目21項,已經主持或參與完成地(市)級和縣級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及旅遊行銷策劃16項。學院教師已編寫出版專著20餘部,在全國核心期刊和重要報刊上發表論文80餘篇,提出了許多對地方旅遊發展有價值的觀點。其中省級教改課題“旅遊管理課程體系改革與區域旅遊發展的成功結合”階段成果獲2000年四川省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四川大學校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旅遊經濟管理培訓中心。成立於1998年。它積極為各旅遊企業和旅遊行政管理部門進行崗前培訓和職培訓,已先後為省、地(市)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和旅遊企業培訓中高層管理人員及員工5000餘人。

本科專業及其培養目標

歷史學專業基地班(只招收基地班學生)。培養系統掌握歷史學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有較高理論修養、較強的專業與實際工作能力及寫作能力的歷史學高級專門人才和實用人才。本專業屬國家歷史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在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3個方向上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就業方向:到機關、學校、企事業及新聞、出版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宣傳、文秘、教學、科研、采編、出版及涉外工作。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基地班。培養系統掌握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有較高理論修養、較強的專業與實際工作能力,從事考古學和文博研究、高校文博學教學、考古發掘、文物收藏、鑑賞與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就業方向:到高等院校、博物館及文物保護等單位從事考古發掘與研究、文物鑑定保護、行政管理、文博及歷史類教學、編輯出版、公安內保及商檢等特種行業檢驗等工作。近年該專業畢業生在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名列前茅,反映了學生綜合素質高的特色。
旅遊管理本科專業。培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熟練掌握旅遊管理基本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和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複合型專門管理人才。培養要求是:學生主要通過旅遊管理、旅遊文化和旅遊規劃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學習,接受旅遊經營管理和旅遊服務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在畢業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能力:掌握旅遊管理學科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備運用這方面的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掌握旅遊服務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備運用這方面的知識從事旅遊服務的基本能力;掌握旅遊文化方面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具備運用這方面的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掌握旅遊規劃方面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具備運用這方面的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掌握我國有關旅遊業發展的政策和法規;熟悉旅遊業的發展動態;具備一門外語的綜合運用能力。旅遊管理本科專業學制為4年。主要課程設定有管理原理、旅遊學概論、會計學基礎、旅遊經濟學、旅遊古漢語、旅遊地理學、旅遊心理學、飯店管理、旅行管理、旅遊市場行銷、導遊學、旅遊政策與法規、旅遊規劃與資源開發、旅遊信息系統、旅遊工程學、旅遊實用外語等。就業方面:到旅遊管理部門、旅遊專業學校、新聞媒體、旅行社、旅遊公司、賓館飯店、風景名勝區等單位從事科研、教學、宣傳、服務、管理、導遊、旅遊地(風景區)規劃開發等工作。

碩士專業及其研究方向、主幹課程

中國古代史專業。含先秦兩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宋遼金元史、明清史6個研究方向。主幹課程:中國古代史專題研究、中國古代典籍導讀、中國古代史料學、史學理論、基本史籍導讀、中國傳統文化專題研究、中國學術思想史專題、中國民族史專題、中國考古學專題、中國經濟史專題、中國文化史專題。
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含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方向。主幹課程:經典作家論中國近現代史、史學理論、中國近現代史專題研究、中國近代史史籍導讀、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專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史籍導讀、中國現代史史料目錄學、辛亥革命史專題研究、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國國民黨史專題研究等。
專門史專業。含區域文化史、中國城市史、區域社會與經濟史方向。主幹課程:史學理論、中國近代史專題研究、區域文化史專題研究、中國城市史專題研究、中國文化史專題研究、中國文化史史料導讀、中國學術史專題、中國學術史史料導讀、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學術交流史、西南民族史專題研究、區域社會與經濟專題研究、社會與經濟史史料學、中國城市史史料學。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含西南地區考古、美術考古、漢唐考古方向。主幹課程:史學理論、考古研究方法、考古文獻研究、考古文獻研讀、西南民族地區考古研究、秦漢考古、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國鐵器時代考古研究、中國古代考古研究、甲骨文導讀、金文導讀、田野考察與發掘、夏商周考古、秦漢簡牘、《說文解字》及歷代字書研究、電子計算機套用與漢字編碼技術。
歷史文獻學專業。含古文字學、宋遼金元歷史文獻研究、儒學文獻研究、計算機與歷史文獻著述處理研究方向。主幹課程:中國歷史文獻研究、中國目錄學、古籍整理學、文字音韻訓詁學基礎、檔案學理論與歷史研究、檔案館學理論與實踐、中國古代史科目錄學、檔案學方法與論文寫作、計算機語言及套用。
世界史專業。含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現代史方向。主幹課程:史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世界上古社會經濟史專題研究、世界上古思想文化史專題研究、中古歐洲社會經濟史專題研究、中古歐洲文化史專題研究、史料導讀、世界上古史研究信息及現狀舉要、世界中古史研究信息及現狀舉要、世界近現代史專題研究、美國史專題研究、近現代非洲史專題研究。
旅遊管理碩士學位授權點。包括旅遊資源規劃與開發、旅遊文化、飯店管理、旅遊企業管理等4個研究方向,培養旅遊管理專業高層次的教學科研、規劃開發和旅遊管理人才。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外語、經濟學、管理學、旅遊資源規劃與開發、旅遊文化研究、旅遊管理研究、旅遊信息系統管理、旅遊行銷研究、旅遊政策與法規研究、中外飯店管理研究、國外旅遊研究、風景區管理、旅行社管理研究等,學制為3年,應修滿32學分。培養方式採取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更注重實踐培養。

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研究領域與主幹課程

研究領域: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考古學,文獻學,專門史,民族史等。課程設定:馬列主義理論課,外語,一級學科共同學位課:史學理論方法、史料學與史學名著研究、中西文化史、中西制度史、考古學通論、文化人類學、選修課。

教授及研究方向

蔡崇榜,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宋代史學。
陳廷湘,博士生導師,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
郭齊,博士生導師,歷史文獻學,朱熹詩文研究。
郭聲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
何平,博士生導師,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中西文化比較,現代化,國際關係。
何一民,博士生導師,城市史研究。
霍巍,博士生導師,漢唐考古,西南(包括西藏)考古,博物館學,文化人類學。
李文澤,博士生導師,歷史文獻學。
劉復生,博士生導師,宋史,西南民族史。
羅志田,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史。
彭裕商,博士生導師,古文字學。
石碩,博士生導師,中國少數民族歷史研究。
舒大剛,博士生導師,儒學文獻研究。
王挺之,博士生導師,歐洲城市史,文藝復興研究,旅遊資源、旅遊人力資源開發。
楊世文,博士生導師,宋代歷史文獻,儒學學術,巴蜀文化。
楊天宏,博士生導師,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
楊振之,博士生導師,旅遊策劃、規劃,風景區管理與目的地行銷。
張箭,博士生導師,世界中世紀史,中國中古史。
方述鑫,中國古文字學,先秦史。
何崝,中國古文字學,中國古代史。
黃奇逸,先秦史,古文字學,中國文化。
黃偉,漢唐考古,西南考古,古錢幣學,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
李德英,中國近代區域社會經濟史,城市史。
李國玲,歷史文獻學。
李濤,西藏文化研究。
李原,飯店管理,旅遊規劃,旅遊文化。
劉世龍,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呂一飛,魏晉南北朝史、旅遊資源規劃與開發。
彭邦本,先秦史研究,巴蜀文化研究
石應平,旅遊規劃,飯店管理,民俗學,中外文化。
孫錦泉,東西方文化交流史,文藝復興研究,旅遊文化,旅遊人力資源開發。
王東傑,中國文化史。
徐波,十四至十八世紀歐洲史,西方史學史
原祖傑,美國社會與文化史,美國外交史,中西現代化進程之比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