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國學小史

四川國學小史

《四川國學小史》是2009年巴蜀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桃坊。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四川國學小史

在中國的國學運動史上,四川國學有著光輝的地位:這是因為四川是風氣之先於民國元年(1912)由省政府創建了國學院,抗日戰爭時期國學運動的中心轉移到四川,抗戰勝利後四川國學繼續發展,直到新中國的建立。

四川國學運動的歷史是一個新的開拓性的課題,在中國的國學運動史上,四川國學有著光輝的地位。然而“什麼是國學”仍是一個令學者們感到困惑的問題,而且因國學的普及與通俗化又滋生了一些新的很有爭議的問題。本書將圍繞著四川國學運動展開一系列的話題……

目錄

總序

引言

一 國學院的首創意義

國學院的建立與國學學校——四川國學會與《四川國學雜誌》——宋育仁與《國學月刊》——《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學生會季刊》——國學院院長吳之英——國學院副院長謝無量——國學學校校長廖平——國學大師劉師培對四川國學的影響

二 成都私立國學學校

槐軒先生劉沅與劉氏家學——尚友書塾的國學教學——《尚友書塾季報》——劉成圻的學術思想與 國學觀念

三 國學運動的中心轉移在西南

抗戰與學術——重慶國學界的盛況志》與國學——侯外廬的中國古代思想學說研究——郭沫若對國學運動的貢獻

四 李莊留下的學術豐碑

李莊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學術避難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留下的歷史跡印——傅斯年和歷史語言學派——岑仲勉對唐代文獻的研究——王明對道教哲學的研究——楊志玖關於馬可波羅的考證——紀念碑

五 走上新學術之路

成都的文化高潮與國學的興盛——華西協合大學的《中國文化研究集刊》——陳寅恪以詩證史——王伊同的《五朝門第》——武漢大學的《文哲季刊》——不能忘記東北——金景芳關於《周易》的研究——顧頡剛與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錢穆的國學研究——蒙思明對考據學的評價

六 國學運動的光輝終結

重慶大學的中文系教師們——華西協合大學的文科教師們——四川大學的國學研究會——一趙少鹹的音韻學研究——徐中舒的史學研究——成都私立尊經國學專科學校——四川國學運動的光輝結束者蒙文通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部分章節

二 成都私立國學學校——尚友書塾

我們追溯四川國學的歷史是不應忽略成都尚友書塾的。尚友書塾是劉氏創辦的,它的淵源自清代道光六年(1826)劉沅在成都講學。劉沅,字止唐,學者稱槐軒先生,四川雙流縣人,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劉沅於乾隆五十七年由拔貢中試舉人,此後他曾三次參加會試皆落第,遂絕意進取,從事學術著述。嘉慶十二年(1807)遷居成都純化街,因住宅多植槐樹,因名槐軒。道光六年(1826),清廷選授劉沅任湖北天門縣知縣,劉沅已經五十九歲,厭倦仕途而未就任。後朝廷改授國子監典簿的虛銜,他仍在成都講學以終,卒於鹹豐五年(1855)。門人編集其著述為《槐軒全書》,鹹豐至民國問有刊本行世,計收《四書恆解》十一卷,《詩經恆解》六卷,《書經恆解》六卷,《易經恆解》五卷,《周官恆解》六卷,《禮記恆解》四十九卷,《儀禮恆解》十六卷,《春秋恆解》八卷,《史存》三十卷,《莊子約解》四卷等共三十種。劉沅解釋儒家經典是在訓詁的基礎上闡發義理,超然於今文與古文經學狹隘的門戶見解。他注重探究天道號性命之理,強調增進道德修養以保全人的本性。其子劉文在清末民初創辦十二學堂;其孫劉鹹,為光緒癸卯(1903)舉人,繼續辦學,於1915年在成都純化街延慶寺內,創辦明善書塾,1918年改名為尚友書塾,取尚論古人之意。

劉鹹忻,字鑒泉,號宥齋,光緒二十二年(1896)出生於成都純化街祖宅。他在五六歲時從父親劉梖文學習,承傳家學。1914年父親去世,他已十八歲,從兄劉鹹悛受業,研讀《漢書》和《文史通義》;1916年任塾師,1918年著成《漢書知意》四卷,學術思想基本上形成特點,遂主持尚友書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