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傳奇

四大傳奇

《四大傳奇》,描述的是梁伯龍的《浣紗記》、湯顯祖的《牡丹亭》、以及清初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此四戲被稱為“四大南戲”,也叫“四大傳奇”,簡稱荊、劉、拜、殺。四大南戲是南戲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簡要概述

南戲是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紀200年間在中國南方最早興起的戲曲劇種,中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戲有多種異名,南方稱之為戲文,又有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鶻伶聲嗽﹑南曲戲文等名稱,明清間亦稱為傳奇,就其音樂──南曲來說,則是一種重要的戲曲聲腔系統。為其後的許多聲腔劇種,如海鹽腔﹑餘姚腔﹑崑山腔﹑弋陽腔的興起和發展的基礎,為明清以來多種地方戲的繁榮,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四大南戲”:一、《荊釵記》作者柯丹丘;二、《白兔記》又稱《劉知遠白兔記》,永嘉書會才人編;三、《拜月亭》又名《幽閨記》,也稱《王瑞蘭閨怨拜月亭》或《蔣世隆拜月亭》,元·關漢卿作;四、《殺狗記》全名《楊德賢婦殺狗勸夫》,作者不詳。

具體介紹

《荊釵記》

《荊釵記》作者作者柯丹丘。但王國維卻考定作者為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寫宋代文人王十朋與妻子錢玉蓮“貧相守,富相連,心不變”的婚姻故事,塑造了一對忠於愛情,堅貞不屈,富貴不能動其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義夫節婦”形象。在藝術上,它的最大特色是把主人公置於命運的風頭浪尖上進行刻畫,矛盾衝突此起彼伏,情節曲折跌宕,特別適宜於舞台演出。其次,結構頗為精巧,利用荊釵這一道具貫穿全劇,使得關目緊湊。再次,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較強。

據《紫桃軒雜綴》、《甌江逸志》記載,故事原型寫的是十朋負心拋棄玉蓮,玉蓮投江自盡,與《王魁》、《趙貞玉》屬同一類型。今傳本改為歌頌“義夫節婦”生死不渝的夫婦之愛,與《琵琶記》改蔡二郎的不道德為蔡伯喈的純孝,強調“關風化”的傾向是一致的。這體現了元末把書生作為歌頌對象的風氣,也與在南方戲劇圈中,較多強調倫理道德的總體傾向相一致。

荊釵記荊釵記

不過,《荊釵記》在許多方面突破了儒家的價值觀,像王十朋在誤聞玉蓮死訊後,守情不移,甚至寧無子嗣,也不再娶,就突破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綱常觀念;錢玉蓮重才而輕財,為了自己的信念,甘赴一死,她的“節”,雖有封建貞節的因素,但更多體現了“富貴不能動其志,威逼不能移其情”的品質。劇中涉及如何對待貧賤,如何對待富貴,如何處理夫妻關係、繼母與前妻子女的家庭關係等等,這些都是舊時代下層民眾深為關切的社會問題。因而,它的出現,吸引了廣大觀眾的注意,王世貞稱“《荊釵》近俗而時動人”(《曲藻》)。所謂近俗,正好說明它具有貼近現實生活的一面。

《白兔記》

《白兔記》又稱《劉知遠白兔記》,永嘉書會才人編,共三十三出。

內容簡介:五代時,沛縣沙陀村人劉知遠幼年喪父,隨母改嫁,將繼父家業花費至盡,被繼父逐出家中,流落荒廟,後被同村富室李大公收留。李大公見劉知遠有帝王之相,便將女兒李三娘嫁與劉知遠,而李三娘的哥哥李洪一及其妻子卻嫌貧愛富,堅決反對招贅劉知遠。李大公不聽,還是招贅了劉知遠。不久李大公夫妻相繼去世,李洪一夫妻便百般虐待劉知遠及李三娘。兩人設計,令知遠去看瓜園,讓瓜園中的瓜精害死知遠。而知遠戰勝了瓜精,並得到了兵書和寶劍。知遠知道家中已呆不下去了,便告別了三娘,去分州投軍。初在岳節使麾下做一更夫,後岳節使也看出知遠有帝王之相,便招贅知遠為婿。後劉知遠屢立戰功,加官進職,一直做到九州安撫。而三娘在家受哥嫂折磨,白天到進邊汲水,晚上在磨房挨磨。因勞累過度,在磨房產下一子,因無剪刀,只好用嘴咬斷臍帶,故取名咬臍郎。兄嫂欲害死咬臍郎,將咬臍郎拋入荷池中,幸被家人竇公救起。三娘為了逃避哥嫂的迫害,便托竇公將咬臍郎送到知遠處撫養。十五年後,咬臍郎長大成人,劉知遠命咬臍郎率兵回沙陀村探望生母。咬臍郎屯兵開元寺,一天出外打獵,因追趕一隻白兔,與正在井邊汲水的李三娘相遇。咬臍郎知道李三娘便是自已的生母后,便回去報知父親。劉知遠遂帶領兵馬回到沙陀村,與三娘團聚。

通過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與李三娘悲歡離合的故事,表達了“貧者休要相輕棄,否極終有變泰時”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首先劇本成功地描繪出李三娘這一普通婦女的悲慘命運,刻畫了她忍辱負重、忠貞不渝、堅韌頑強的性格。其次,能以富有生活氣息的細節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

白兔記白兔記

《白兔記》富有民間文學的特色,文字上質樸通俗,如“報社”、“祭賽”、“保禳”等出,還保存著一些古代農村風俗和情趣。

《拜月亭》

《拜月亭》又名《幽閨記》,系根據關漢卿雜劇《拜月亭》改寫而成,作者相傳是施惠。它是“四大南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名劇。此劇以金末動亂為背景,描述了蔣世隆和王瑞蘭、陀滿興福和蔣瑞蓮兩對年青人在亂世中流離失所,歷經磨難,最終結為夫妻的離合悲歡。此劇譴責了嫌貧愛富的封建門第觀念,歌頌了患難與共的男女真情,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的才子佳人戲的格局。在藝術上,

首先是把愛情故事置身於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上去描寫,展現了廣闊的社會風貌,也使故事具有了深刻的社會意義。第二,人物刻劃相當成功,善於描摹人物細緻微妙的內心活動及矛盾心理,塑造人物豐富的性格。第三,情節曲折生動,關目奇巧,在悲劇性的情節中巧妙地運用巧合、誤會、插科打諢等表現手法,寓莊於諧、悲喜交融。第四,曲文本色自然,而又時露機趣,富有形象性和節奏感。

《拜月亭記》的情節起伏跌宕,關目生動。在悲劇性的事件中,巧妙地插入巧合、誤會的關目。機智有趣的對話,使全劇帶上喜劇的色彩。如寫亂離中兄妹、母女驚慌失散,瑞蘭、瑞蓮音近,世隆喊妹“瑞蓮”,瑞蘭誤以為母親喊她,結果與世隆相遇,在曠野中舉目無親的情況下,只得要求與世隆同行;而王夫人喊“瑞蘭”,卻喊來了瑞蓮,兩人同病相憐,認了母女。正是這種巧合,使人物的命運發生了始料不及的變化。“驛中相會”出中,王夫人寄於驛舍廊下,因思女徹夜啼哭不眠,同宿驛舍的王鎮被吵得心煩,讓人將她們趕走,結果夫婦意外相逢。還有“隆蘭拆散”、“瑞蘭拜月”等場合,也都有巧合的關目。這些遭遇看似偶然,但在離亂中完全可能發生,由於有實際生活的依據,所以使人感到真實可信。

拜月亭記拜月亭記

拜月亭記》的人物刻劃相當成功。特別是對王瑞蘭的內心的微妙活動以及矛盾心理的描寫,更顯得細緻入微而又富於喜劇性。身為尚書小姐,在曠野中孤零無依時,她無法顧及自己的身份,只能央求蔣世隆挈帶同行,甚至主動提出了“權說是夫妻”的建議。但到達旅舍,當世隆正式提出成親要求時,她心中願意,卻又故作迴避,表現出相府小姐的矜持。這一形象的出現,說明南戲的藝術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拜月亭記》的語言天然本色,一向為人們稱道。

《殺狗記》

《《殺狗記》,相傳為元末明初人徐?(徐?,字仲由)所作。此劇寫富家子弟孫華結交市井無賴鬍子傳、柳龍卿,並受他們的挑撥而將兄弟孫榮趕出家門。其妻楊月真為勸夫悔悟,設計殺狗,假扮人屍,放在門外。酒醉歸來的孫華,誤以為禍事臨門,便請那些酒肉朋友幫忙移屍,胡、柳二人不僅不肯前來,反而向官府告發;而其弟孫榮則不計前嫌,當即為兄埋“屍”,還在官府前主動承擔殺人罪名。最後月真說明真相,兄弟重歸於好。這是一出頌揚孝悌觀念的社會倫理劇,強調只有手足之親才是真正可能信賴的,狐朋狗友不足與交。此劇涉及因財產糾紛而引起家庭破壞的社會現象,這也是宗法社會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因而有其現實的意義,受到大眾的歡迎。此戲曲文俚俗,明白如話,但藝術上顯得比較粗率。

殺狗記殺狗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