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母慈父

嚴母慈父

嚴母慈父,在教育子女時在很多孩子心中,媽媽要求更高、管束多、愛責備,甚至言語粗暴,父親則比較開明、寬容,甚至慈愛。傳統的“嚴父慈母”形象正在被“嚴母慈父”所替代,心理專家提醒嚴母慈父模式可致孩子心靈扭曲,專家認為親職教育很長重要的是是建立親密平等建設性的親子關係。

概述

嚴母慈父嚴母慈父
嚴母慈父,中國歷來強調“男主外,女主內”,在教育子女時,也主張丈夫扮紅臉、妻子唱白臉。不知從何時起,這種家庭分工悄然變臉,在很多孩子心中,媽媽要求更高、管束多、愛責備,甚至言語粗暴,父親則比較開明、寬容,甚至慈愛。傳統的“嚴父慈母”形象正在被“嚴母慈父”所替代。

發展現狀

國內一項調查表明,八成家長認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責任,但有六成的母親在親職教育中獨當一面,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超過15%,由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只有一成。大多數父親對孩子或不聞不問、或態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親職教育中的甩手掌柜,這與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有關,女主內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則在外打拚幹事業,認為教育孩子是婆婆媽媽的事情,並非大男人所為,因此父親以忙、事情多為藉口,將教育孩子的陣地拱手相讓,由母親全盤接收。
父親在親職教育中“若隱若現”、母親付出很多,不見得對子女教育的不均衡,會導致嚴重後果。它破壞了正常的家庭結構和關係。有些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後,夫妻關係慢慢變淡,就是因為母親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管孩子成為一個合情合理的藉口,使夫妻關係逐漸趨於平淡,家中出現一個很厲害的第三者’,這種情形使得家庭的等腰三角形遭到破壞,對家庭結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形成原因

1、嚴母慈父的成因有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代男性的首要任務是工作,因此多數親職教育、撫養下一代的任務落在了母親肩上,女性也就不得不板起面孔成了“嚴母”,而沒時間管孩子、在媽媽責罵時心疼孩子的爸爸便成了“慈父”。國內一項調查表明,有六成母親在親職教育中獨當一面,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超過15%,由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只有一成。
2、職場焦慮碰上孩子輕視期,現代女性易成為“嚴母”有其個性特點的原因,女性本身在包括親情在內的人際關係上易於要求更高,加之她們已不再是封閉的家庭婦女,而是走入社會的職業女性,她們對這個社會的競爭和壓力有了切身體會,內因和外因一碰撞,她們會更傾向於對孩子的教育要嚴格要求。
3、母親已成了當今社會中最為焦慮的群體,女性除了在家庭中承擔更多的持家和教養孩子的壓力外,隨著整個社會生存壓力的增大,她們還要與男性一樣承擔職業壓力。

影響因素

女性的焦慮期又正好遭遇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家長的輕視期。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對父母的情感通常要經歷五個主要階段:10歲以前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以崇拜為主;10歲到20歲時這種情感轉為輕視;20歲到30歲,孩子對父母有了一些理解;30歲到40歲時孩子對父母多了一些愛;40歲以後孩子才能真正深深地理解父母。孩子10歲以後,如果不講究教育的藝術,為孩子付出最多的母親卻很可能成為“壞人”。

各方觀點

嚴母慈父嚴母慈父
1、嚴母慈父這種顛覆傳統的親職教育分工會否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在許多育兒論壇中,許多家長正對此進行熱烈討論。有一種理論認為,“嚴母慈父”這種現象令孩子無法體驗女性(母親)的溫柔與體貼。這對於他們的成長會形成種種性別認知的障礙,比如女孩男性化、男孩女性化。這讓家長們十分揪心。
2、現在的“嚴母”和以前的“嚴父”教育方式並不一樣,同樣是嚴可能更多的是表現在要求嚴格,而並非用到打、罵的粗暴方式,母親並不一定會因為教育嚴格而顯得男性化。不過也不能否認,女強男弱的家庭模式是可能導致一些中性化孩子偏多。
3、慈母能讓孩子內心更有安全感,孩子更易自信;嚴母可以幫助孩子在知識技能的培養上更勝一籌,孩子更好在社會立足。但別忘記,慈母后面還需要嚴父,嚴母后面還需要慈父作為補充。
4、很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嚴母慈父”型,妻子工作很忙,收入可能也比丈夫高,她對孩子的要求就很嚴格,對孩子更多是指出不足,丈夫對孩子更多是鼓勵和肯定,讓孩子不失自信,孩子各方面發展也不錯。如果家庭中嚴母和嚴父搭配,會造成孩子自卑,也容易出現逆反心理;如果家中是慈母和慈父搭配,孩子容易缺乏自我約束、自我規範能力。
5、無論是哪一種類型,親職教育中父親的角色不能缺失,父親千萬不要以工作忙或男主外為理由,對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父親和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男性總體上比女性粗心,他們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長的主幹,母親的細心則提供了枝葉與養分,只有粗細結合,孩子這棵樹苗才會長好。

解決措施

1、父親缺失後果嚴重,一旦父親放棄了教育的陣地,母親就會用高度的熱情去填補,這是一種錯位與顛倒,甚至出現“嚴母慈父”的格局,這同樣是不恰當的,會使孩子的發展偏離正常的軌道、心靈扭曲。
2、單身母親覺得孩子缺少父愛,容易對孩子過多地投入或者補償,但這是一種過度的關注,如果母親的注意力總是放在單親家庭的不足之處,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應看到單親家庭也會帶給孩子一些好處,如孩子更容易樹立責任感、更zi立、更懂得關心別人,這是雙親家庭沒有的條件。所以任何事都是一分為二的,要發現它的優勢變成一種成長的機遇,而不是只看到缺陷和不足。
嚴母慈父嚴母慈父

3、長期以來,父權社會中的男尊女卑使孩子眼裡的父親難以親近,父親在家庭中往往是唱黑臉的。慈父現象是對不良傳統習慣的反叛,這有利於塑造一代新好男人,使為父者能夠和平友善地待人待物,對孩子更是亦父亦友。 相伴而生的是嚴母現象。一個家庭,有意無意都會有權威存在。當父親的態度軟下來時,母親就變得硬郎起來了。加上孩子天生對母親有一種依賴感,相比較而言,更突出了母親的權威。這也是很多小孩子現在怕媽媽的緣故。
4、親職教育應“宜粗不宜細”,分清“主幹與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教育是父母雙方的責任,父親不要放權,母親也不應爭權。但在單親或者分居的狀況下,孩子會缺乏父親的教育,這時該怎么辦?楊洪認為,此時母親千萬不要去亂填補,寧缺毋濫,而且孩子對男性的學習,並非一定要來自父親,這種狀況下的孩子一樣可以健康成長,因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鑑或者替代父親的榜樣,可讓孩子多接觸一些男性親屬,逐漸學習,社會更是一個廣闊天地,提供了很多學習機會。
5、母親要積極維護父親的正面形象,切記不可當著孩子面數落父親,這容易導致孩子心中的聖殿崩塌,讓男孩無法成長為男子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