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匡華

嚴匡華

嚴匡華,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武漢大學中山醫院中西醫結合血液病診療中心和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學科帶頭人。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內科血液學碩士、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現中國醫學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內科血液學博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臨床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訪問學者。攻讀碩士和博士期間分別師從我國著名血液病老專家王良緒教授和卞壽庚教授。可以說,有此等中美頂級醫學教育背景者目前在世界上也沒有幾個。

擅長各種血液病尤其是白血病的個體化綜合診治,兼通成人和兒童血液病,精通西醫和中醫兩套迥異的醫學體系,醫學知識廣博而精專,臨床經驗豐富,醫術精湛,對病情變化具有預見性。臨床-科研-臨床-科研經歷過幾個循環,摸爬滾打近三十年。除了西醫“辨病”以外,能中醫“辨證”、開中藥處方,這在當今中國西醫界並不多見。態度和藹,視患者如親人。深信“診對病、治好病才是硬道理”這一座右銘。

曾在北京、天津多家著名“三甲”大醫院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臨床中心(免費為全美疑難病症患者進行臨床試驗)闖蕩二十年,如今潛心踏實地在武漢大學中山醫院創業。目前武漢大學中山醫院中西醫結合血液病診療中心和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具備全中國領先的病房規模,已經形成了中西醫結合診治血液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和免疫細胞治療惡性血液病、以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的綜合診治三大特色,獲得了病患家屬的一致好評。

在中國血液病學界有廣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曾接受《保健時報》、《長江日報》、《湖北日報》、《現代健康報》、《武漢晚報》、《楚天金報》、《長江商報》、《武漢晨報》、《老年文匯報》、《楚天都市報》等多家平面媒體和《武漢電視台》、《湖北衛視》、《湖北經視》等多家電視台的學術採訪和報導,以及在電視台介紹“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過敏性紫癜”等血液病知識。已發表各類論文二十餘篇,在國內甚至在國際上首次研究了一種罕見的慢性髓系白血病分子亞型——p190慢性髓系白血病;在國內首次研究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衍生的樹突狀細胞;在國內首次研究了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IL-1RA)的抗白血病作用。榮獲2項國家科技成果。參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專著3部:1.著名血液學專家張之南、郝玉書趙永強、王建祥主編的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的《血液病學》(第2版);2.著名血液學專家郝玉書、王建祥、肖志堅主編的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於2006出版的《白細胞疾病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第1版);3.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主編的由中華醫學音像電子出版社於2002出版的《中國內科腫瘤學研究進展》(第1版)。主譯《湖北省中山醫院六十周年(1951-2011)院慶紀念畫冊》(中譯英)。

提出“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疾病的診治,不但需要博而專的醫學知識、高超嚴密的邏輯綜合能力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有時也需要一閃的靈感。與疾病乃至死神的較量,需要醫生和病患家屬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與之鬥志鬥勇。”的觀點。認為做醫生的最高境界是:“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和“大醫精誠,厚德載物” 。

學術任職

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核心期刊《白血病·淋巴瘤》編委(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任總編)。

第十二屆中國抗癌協會全國淋巴瘤學術大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審稿專家。

第八屆全國難治性白血病學術研討會、第四屆全國難治性淋巴瘤學術研討會、第四屆全國多發性骨髓瘤學術研討會、第五屆鐘山國際MDS學術研討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湖北省中山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湖北省中山醫院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委員。

民革武漢市委員會科教文衛專門委員會委員。

目前正在探索根治惡性血液病的全新模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