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俗

匡俗,匡正時俗;傳說中的人物。

匡俗
拼音:
解釋:1.匡正時俗。 2.傳說中的人物。一說名"匡裕"。出自殷�p周之際,又傳為周武王時或秦末人。兄弟七人學仙得道,結廬隱居於南障山。故世稱南障山為廬山�p匡山�p匡廬,尊匡俗為匡神

匡俗與廬山

"廬山'之名始見於<<史記·河渠書>>。書中有"太史公日,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之記載。但司馬遷僅述而不釋,扦沒有詳加解釋"廬山"之名的由來。因此,引出了種種有關"廬山"來由的神話傳說,使後人至今不能識清"廬山真面目"。從見諸廬山史志的各類傳聞來看,幾乎都與學道求仙有關。其中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則是有關匡俗"為神仙之廬而名"的傳說。 匡俗,據周景式《廬山記》記載,字子孝,西周威烈王時(公元前四世紀)人。 "生而神靈"。威烈王幕其才學,屢派使者征請輔佐朝廷,固辭不就,躲避到廬山深谷老林中,求仙學道, "時人敬事之"。 有關匡俗身世與生平的記載很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豫章舊志》中稱匡俗為廬俗,字君孝。本姓匡。父為東野王,在與鄙陽令吳芮一起軸佐漢王劉邦定天下時喪生。劉邙建漢後,為表彰其功德,而封匡俗於鳥陽(今鄱陽縣西北),人稱越廬君。因好道術,寓隱廬山。而慧遠《廬山記》中則謂匡俗為殷周之際人,與奚道仙人同游廬山,隱居此地。然各種說法都有出入, 矛盾百出,但在匡俗居廬山修煉成仙一事卻都持肯定態度,眾口-詞。或稱其成仙后"唯廬獨存",故將他住處冠之姓氏,叫做"匡廬'或廬",山因名"廬山",或渭越廬君兄弟七人棄官學道山中, "故世謂之廬山",或謂匡俗在山升仙后,世稱:"廬君",故山取號而名"廬山"。這三種說法都把廬山的得名與匡俗掛上鉤,聯繫在一起,說明道教與廬山很有淵源關係。我們從另一則有關廬山得名的傳聞中也可得到證明。 據《九微志》所記,在周武王時,有一位叫方輔的先生,與道家創始人者子(即李耳)-道騎著白驢入山煉丹,得道成仙,留下一座空廬。人們便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又因方輔先生名輔,故又稱輔山。這同構一則與道教有關的記述,但老子與周武王並不是同一·個酬的人,仍屬神話故事, 有關廬山名稱來歷的種種傳說之所以產生並廣泛流傳是與古代帝王熱衷求仙,希翼長生不老有密切關係的。被稱為"秦皇漢武"的古代傑出帝王--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對神仙方木傾注過極大的熱情和異乎尋常的虔誠。秦始皇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術仙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廬山很卑以便是方士活動的重要場所。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和公元1106年漢武帝邇視南方各地,到達荊楚一帶,"浮江而下"路過廬山,虔誠祭祀廬山後,廬山作為"神仙之廬"的名里顯,地位更崇了。據說當年二位帝王都曾興致勃勃登上霄蜂和紫霄峰,勒石紀念,漢武帝甚至還給匡俗以"大公"的封號。自此以後,神仙家們常常藉此名山以蠱惑心,為神仙道術吶喊助威,推波助瀾。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便與道教展開了全面的爭奪思想輿論陣地的鬥爭,作為道教重要場所的名山勢所難免地捲入了這場紛爭的漩渦。山是始終養尊處優的廬山神仙家們倍感壓力,而杜撰出了一個又一個玄之又玄,虛之又虛的傳說,為道教塗脂抹粉,爭榮邀寵,使廬山漸披神秘而厚重的面紗所蒙蓋,變得越米越模糊,而掩蓋了歷史上廬山的真面目,令後人困擾和迷惑。 其實,廬山得名依附於道教是虛,道教附會於廬山是真。這點早就為有識之士點明過。唐人嚴藩在{廬江四辨'一書中抽蠶剩絲似地一一駁斥了慧遠,周景式和《豫章舊志》中有關廬山名稱來歷的觀點,明確認為"俗因山為號,不因俗為廬而名",並以"漢封俗於潯陽。武帝南巡,封俗為大明公"為佐證, "是山不因俗而名愈明矣"。 《海內東經》也稱廬山得名"明不固匡俗所立",跗會於匡俗實是"好事君子強引此類用成章句耳"。對此明桑喬亦持贊同態度,只不過在廬山名稱真正由來和演變等方面有著歧 廬山,亦名匡山、匡廬。團山嶽的地理位置和形狀而命名。廬者,舍也。額師古注曰"殿甲所止日廬",古代甚為常見。隱居廬山的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有"吾亦愛吾廬"之訃句, 《詩經·小雅·信南山》中亦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的話。廬山就是因叫陸彭蠡之澤,接平敞之原",異峰突起,猶如"中曰有廬"的形狀而得名的。 至於匡山乃是因山之形狀如箕筐之故,到宋開寶年間(968~976年),因避末太祖趙匡胤之名諱,復更名康山。 有關廬山最早的名稱歷來各執己見,多有分歧。較普遍的一種說法出自《禹貢》。 《禹貢》曰:"氓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敷淺原,《書經註疏>> 、{漢書·地理志}和《一統志)均云為歷陝縣(今德安)博陽山。此說遭到王偉、李夢陽、夏允彝、李瀅等人的質疑。他們通觀{禹貢,所載,發現書中所"言水則江、淮、河,漢、濟,泗,彭蠡,震澤,言山則太行、王星、碣石、太華、岍、,宓、岷、衡,皆名山大川","為九州疏導所攸系",又有大禹導南條江漢之水為浚的記述。據此認為"江水之經始不應舍其大者言其細者"。而博陽山"甚小而卑,且與江濟有關',不合《禹貢》主旨。廬山則高大雄峻,當南北匯水口, "中有原田連亘,人民錯居",與《禹貢》記述深相契合。由是得出結論: "謂廬阜一帶,並博陽諸山。皆敷淺原則可,謂敷淺原之非廬阜則不可。"而夏允彝更引大禹治水登山刻石紀功于山巔的"鴻荒漾,予乃攆"六字為證,斷言敷淺原即廬山, "敷淺原之為廬山審矣"。首《帽"廬山"之名入正史記載的司馬遷在《史記》中亦有"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寥寥十字,尚可作為敷淺原為廬山之旁證, I 《禹貢)之後出現的《山海經》等書又稱廬山為天子都、天子障,南障山,靖廬山等。《水經》中有"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於扛"的記載, 《水經注》和《山海經)中亦有"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日西,一名天子障,又曰巨天子障,山在閩西"之語。兩則記載中都言有三天子障,其中之一即系指廬山。清代學者楊守敬尚在《水經註疏》中指出,以另一個天子障來否定廬山曾名天子障是錯誤的,應為其正名。至於靖廬山之名則見於《廬山小乘》。書中說匡續隱居廬山時,周威烈王用安車請他。匡續仙去之後,只空廬獨存,所以把這山叫做靖廬山。 自遠古以來,廬山就存在人的活動,但在三國以前廬山歷史傳聞多於真實。倘若綜合曆代經文傳注和諸家之言,我們還是可從中剝析出早期廬山歷史活動的蛛絲馬跡。 據說,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時到過廬山,勒石紀功。至今廬山仍有以大禹之名命名的山崖--禹王崖。清代文人王以憨則撰有一聯, "峰從何處飛來,歷歷漢陽,正是斷魂迷楚雨,我欲乘風歸去,茫茫禹跡,可能留命待薴田;"表示肯定和贊同。雖然有關大禹是否真正親臨廬山現已無確鑿材料說明,但司馬遷仍是相信的,並特意在<<史記》一書中提到他上廬山"觀禹疏九江'遺蹟一事。司馬遷上廬山,翻開了廬山人文活動的嶄新一頁。廬山開始令世人矚目,躍居天下名山行列。這在《漢書·武帝紀》中有記載; "元封五年冬(公元前106年),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號曰南嶽。浮江自潯陽出樅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大川,北至琅琊並海上,四月奉高修封焉。"《史記·封禪書>>則如是記: "上巡南郡,至江陵而爾。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浮江,自潯陽出樅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大川。"從漢武帝此次出巡路線看,祭祀的名山當中就有廬山,並給漢武帝留下了深刻印象,乃"以潛之天柱為南嶽,以廬山為貳",列入西漢祀典。 據說,匡俗入山後,結茅於南鄣虎溪之地,修煉年,終於得道成仙,在當時很有名氣。西周定王嘗問柱伯陽父"方今神仙在世者"有幾人,伯陽父"舉五嶽諸對",匡俗是其中一個。定王聽後,大惑興趣,下詔入百尋無著。又二百年方"白日輕舉",僅遺草廬。此說不經,不過視匡俗為一精於修煉的神仙方士尚屬可佰。在前面所引用的史書記述中已有所證明。 匡俗在廬山的真實活動,史書井無確切記述,基本是眾口一詞,千篇一律地說他在廬山潛心於內外丹修煉化戊仙。只有意遠在(廬山記》中留有匡俗"托室岩岫巖成館"等窖寥數語。以後,道士們依慧遠所記杜撰出個美妙動人的故事。 據說,匡俗有一天在太平宮附近遇到了一位眉清目風流倜儻的少年,自稱姓劉名越,家住山中。兩人一故,相談甚歡。臨別時,劉越邀請匡俗有機會到他家裡續談,並告訴匡俗"山陰有石高三文者"便是他家,只扣石頭即可入室。匡俗聞言,好奇之心頓起,不久便照所言尋至山陰,果見一石頭兀立當前。遂往扣,石頭訝中裂開一縫,頓時金壁輝煌的瓊林仙境呈現在仙的面前當他驚訝之時,二個純靜的童子將他引入內室進見劉越見劉越"冠玄玉冠,朱綬劍佩",丰神俊朗,英華內斂度非凡。他對匡俗來到洞天福地非常高興,熱情款待,王酒,相飲延生湯。匡俗喜此仙境,有意留居。誰知劉越早知其心思,對他說道: "子未應留,姑去。他日來居未晚也。"匡俗只好辭別離洞。洞又復還為石,天農無縫。後人因其號其石曰"劉越洞天",亦稱"劉越石",今巳無處尋覓。匡俗不久重入洞中,終修煉成仙。唐人孫邁曾寫有《劉仙石》,大肆渲染這一神異之事: "珍重標前史,名教萬古存。誰知劉越石,便是洞天門。變化終英測,神仙未易論。後人來扣處,白日又黃昏。" 由於匡俗在廬山的傳聞很多,當漢武帝南巡廬山時,出於統治需要.敕封他為"大明公"。至宋徽宗建中靖因年(1101年)又加封為靖明寡人。由此匡俗獲得了遠較生前為高的聲名和地位,並最終成為道教與佛教爭奪廬山這座宗教名山的招牌和資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