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怒族的古老舞種]

嘎[怒族的古老舞種]
嘎[怒族的古老舞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嘎,是怒族的古老舞種之一,流傳在位於怒江峽谷中的福貢縣匹河怒族鄉。嘎”在怒語中有“往下跺”的意思。舞蹈時,整個身體和動作力度往下,伴以膝關節的顫動,構成動作的基本韻律。

“嘎”是怒族的古老舞種之一,流傳在位於怒江峽谷中的福貢縣匹河怒族鄉。“嘎”在怒語中有“往下跺”的意思。舞蹈時,整個身體和動作力度往下,伴以膝關節的顫動,構成動作的基本韻律。

主要代表節目

嘎的代表性節目有:祭獵神時跳的《香巴嘎》;為病人驅鬼逐邪時跳的《宇會嘎》;結婚迎親時跳的《奎翮嘎》;舉行婚禮時跳的《臘叉嘎》以及年節喜慶時跳的《霞夏嘎》等。

《香巴嘎》

意為祭獵神,現已瀕臨失傳。據已故老人臘赳(卒於1992年)說:《香巴嘎》是在獵獲到羚羊等較大的野獸時進行的祭祀舞。民國時期還跳,後漸停止活動,原因有兩個:一是由於獵物漸減少,而寨中的居民不斷增加。一旦跳《香巴嘎》,舞蹈的跺腳響聲會引來眾多的寨民,形成物少人多的局面,因此該舞也就逐漸不跳了。二是該舞只有在技術獵神時才能跳,其它場合禁跳,流傳範圍原就不廣。眼下除上年紀的老人幼時跳過或見過外,已無人會跳。可見特定環境的制約是該舞失傳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反映了怒族從原始共有思想逐步萌生了私有觀念的歷史發展過程。跳《香巴嘎》舞時,要將獵取到的獸頭砍下懸掛在房屋門正對的那面牆上,然後,由在場中人最受人尊敬者,走向懸掛的獸頭,敬獻上酒、雞蛋和怒族婦女用的珠帽,項鍊、胸貝、耳環、手鐲、掛包和最漂亮的麻布毯子。因為,在怒族的民間傳說中,獵神是女性,象婦女一樣喜愛穿戴打扮,祭獻婦女用品可以取悅獵神,日後能多多賜予獵物。當獻祭品儀式完畢後,眾狩獵者和他們的家人,包括婦女便一起面對祭品跳《香巴嘎》。跳完後,才能將獵物分砍開來,全村寨每人一份,人人都有。

《香巴嘎》舞步較為簡單,但從其前俯叩頭的姿態看,與祭獵神的內容是極相符的。

《宇會嘎》

為驅鬼的舞蹈。據怒族巫師波由講:從前有一個人勞作回家後病例了。據他說,在回家的路上見到過一個似人非人、似猴非猴的怪物,唧唧喳喳地叫著跳著舞。家人便請來巫師為他卜卦,巫師卜卦後,認為病人是碰上“鬼跳舞”邪氣上身而得的病。這種鬼是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於是巫師找來了有倒勾刺的茅草,披在身上。這樣,惡鬼來抓時就會割破手而不敢再來抓,更不敢上身。然後,他手持長刀起舞,四下驅趕附在病人身上的鬼和躲在家中的鬼。過後,病人逐漸好轉。從此以後,當有人生了被認為是邪氣上身的病時,都要請巫師來做驅邪活動和跳驅鬼舞。在這種情況下,只由巫師一個人跳,手中長刀無固定動作,隨舞步在空中舞動,時而扛於肩頭,時而提刀而舞,場地在病人室內。

另一種情況是遇上有非正常死亡者時,要在屋外停棺處和墓地跳。因為怒族認為不正常死亡者的邪氣極盛,屍體和棺木不準抬入室內。跳時,也要請巫師持刀邊跳邊驅鬼。同時,在場的青壯年男子也要披上有倒勾刺的茅草,手拉手圍著棺木和巫師一起跳《宇會嘎》。

該舞跳時只能由巫師和青壯年跳,婦女兒童不能跳,習俗認為婦女、兒童頂不住邪氣,會招致邪氣上身甚至死亡。

《奎翮嘎》和《臘叉嘎》

都是在舉行婚禮時跳的舞蹈,不同的是《奎翮嘎》是在男方到女方家迎親時跳,《臘叉嘎》則在男方家中正式舉行婚禮時跳。《臘叉嘎》也稱“夷雄叫奎嘎”,“夷雄”即“竹筒”,“叫奎”是跺的意思,“夷雄叫奎嘎”意為“跺竹筒”。迎親之日,是怒族婚禮中最為熱鬧的場面。按怒族的習俗,舉行婚禮的當天,要由男方派人到女家迎娶新娘。當迎親的隊伍到達女家時,女方的親朋便把門關上不準迎親的人進入。這時,便要先進行對歌,由男女雙方請來的歌手對唱。歌詞大意為:

女方:尊貴的客人,你們來做什麼?

男方:尊敬的主人,我們來要小豬;

女方:尊貴的客人,我家沒有豬兒;

男方:尊敬的主人,村頭阿婆說有;

女方:尊貴的客人,那是阿婆亂講;

男方:尊敬的主人,阿婆雖老不亂講;

女方:尊貴的客人,我家小豬怕冷;

男方:尊敬的主人,放心豬舍已蓋好;

女方:尊貴的客人,我家小豬瘦小;

男方:尊敬的主人,她會很快養胖;

女方:尊貴的客人,我家只有她了;

男方:尊敬的主人,來年下崽你來抱;

女方:尊貴的客人,那就進來帶走;

男方:尊敬的主人,謝謝羅感謝羅。

這時房門才打開,女方的親朋手捧酒杯站在門口向前來迎親的每一個敬酒三杯後,請客人進屋。迎親的人們就開始在屋內跳《奎翮嘎》。新娘和新郎便坐在新娘的父母身邊,聆聽長輩的教誨。跳完迎親舞即表明新娘已成為新郎的人,可由迎親的隊伍迎娶上路了。

於是女方送親的隊伍就背上嫁妝,與男方的迎親隊伍一起離開女家。新娘則由一個同齡女子陪伴,以紅色薄布蒙面走向新的家。途中,女方陪送新娘的隊伍和男方迎親的隊伍要再次同跳《奎翮嘎》。在舞蹈進行中,常會出現雙方親友男女雙雙喝“同心酒”的情形,這表示雙方已結成了親朋,互相尊重,永不分離,為舞蹈增添了情趣。

到了男家後,來慶賀婚禮的人們中,年長者多圍坐在火塘邊吟唱著怒族古老的民歌,男女青年則拉手圍困,圍繞著屋裡的中柱邊歌邊舞《臘叉嘎》,當舞至高潮時,親朋們將竹筒投入舞場中央,人們就會邊跳邊爭著去跺踩竹筒。竹筒被跺爛或跺碎,則表示婚禮隆重,反之認為女方對這門婚事不滿意。另外,人們認為婚禮中跺踩竹筒是吉祥的事物,是對新人的祝福,因此人們都爭著去跺踩竹筒,意為共同分享吉祥和幸福。跳過《臘叉嘎》即表示人們承認了這對男女新建立的配偶關係。

《霞夏嘎》

意為側身跺的舞蹈,屬自娛性集體舞。也是年輕人在年節喜慶時較喜歡跳的一種舞蹈。跳時男女圍圈,可順、逆時針方向進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