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森林公園

嘎仙洞森林公園

嘎仙洞森林公園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的嘎仙洞,是我國一級保護文物。

基本信息

簡介

內蒙古嘎仙洞森林公園

公園名稱:嘎仙洞森林公園

所在省市:內蒙古鄂倫春旗可里河鎮西北部

公園海拔:海拔500-1000米

公園面積:15819公頃

景區數:5個

地理位置

嘎仙洞森林公園位於鄂倫春旗阿里河鎮西北部,距阿里河鎮3.5公里,占地面積15819公頃。地理坐標:東經123''21''30”一123''41''10”,北緯50''32''15''’—60''43''45”,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鄂倫春旗旅遊業的經濟視窗之一.

嘎仙洞森林公園籌建於1995年,1997年2月經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正式批准為自治區級森林公園-長期以來各級領導對森林公園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支持,並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園內景觀

嘎仙洞森林公園嘎仙洞森林公園
園內四面環山、碧波漣漪、青山綠水、相映生輝。園內嘎仙河、西北—東南流向,流域長25公里,平均水深0.4米,兩岸生長著繁茂的興安柳和甜楊,河水清澈透明,別具一番景象

園內棲息著種類繁多的珍禽異獸,生長著各種食用菌和中草藥材,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人工湖、長廊、歐式房,蒙古包、斜人柱(撮欏子)等構成了風景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

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嘎仙洞就座落在公園內一道高達百米的花崗岩峭壁上,是我國古代北魏拓拔鮮卑祖先居住的“石室”舊墟,在洞內左側的石壁上,有公元443年拓拔燾派大臣李敞來此祭祖時所留下的石刻祝文,共 19行20l字,漢字隸書,距今已有1550多年的歷史。

該公園有諸多的娛樂項目,如:民族歌舞、射弩、野生動物觀賞、餐飲、遊樂場,洞中探險,卡拉OK、划船、登高望遠、垂釣等,最佳遊覽期為5月—10月末。園內各項旅遊服務設施齊全,每年以春夏秋期間為旅遊旺季,年接待中外遊客約2萬餘人。

該公園共分為五個區,有10餘個旅遊景點,屬中低山丘陵地貌。寒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0.3''C,年均無霜期95天,年平均降水量611毫米,森林覆蓋率85%。

該公園自19,97年始建至今,總投資300餘萬元,現已初具規模,遊人漫步於公園中,處處是詩情畫意,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奇特景觀

遠祖大腳印

嘎仙洞森林公園嘎仙洞森林公園
遊客一到嘎仙洞口,就會看見洞口兩側聳立的青石板直衝峰頂,像刀劈斧削似的。遊客腳下的大青石板上,留下不易發現的一厘米深的大腳印。

遊人到此,觀看這個大腳印都要嘆為觀止,是哪代人在石板上踩下的大腳印呢?傳說在很久以前,被人們稱為“天神般的首領”嘎仙,一天打獵回來,得知有個九頭魔鬼滿蓋偷占了嘎仙洞,嘎仙帶著巨大神箭趕去。九頭魔鬼見嘎仙帶著巨大神箭趕來,便說:“這個仙洞已經歸我啦。”嘎仙打量了一下,說他是個蠢笨廢物。九頭魔鬼一聽把自己說成個廢物,便提出要與嘎仙比武,誰把擋在洞門的這塊大石頭扔得遠,勝利者就是仙洞的主人。九頭魔鬼先舉起擋在洞門的那塊大石頭,運足了力氣,扔在甘河邊上。嘎仙輕輕地把那塊巨石托回來,一跺腳,扔到甘河對岸那座嶺上,不偏不倚,直立在山嶺頂上,嘎仙站在這塊石壁板上也踩出了一個大腳印。九頭魔鬼服輸了,又提出比箭法,要射剛才扔過去的那塊石頭的正中心。九頭魔鬼彎弓搭箭,可因九個腦袋行動各異,連射三箭也沒射中,而嘎仙一箭就射穿了巨石中心,還射出一個圓洞。九頭魔鬼一看嚇壞了,撒腿就跑。從此,鄂倫春人把石洞叫做仙洞,那座射穿的山峰叫窟窿山。

石縫鳳梨樹

嘎仙洞口上方南側石壁的縫隙中長出一棵黃菠籮樹,樹身與主幹瘤疤盤結,枝幹虬曲蒼勁,蟠折交錯,如龍騰飛、如蛇爬行,千姿百態。據說此樹是阿里河林區唯一的一棵種樹。每逢陰雨連綿季節,樹葉間便開出金黃色花朵,可稱為奇中之奇。老百姓說它是精靈鬼仙,而且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

說是一個古代獵人上山打獵,不小心碰在樹枝上,造成雙目失明。從此,獵人再也無法以獵為生,後來天上的月亮仙子知道後,十分同情這位善良小伙子,就偷偷下凡給這位小伙子治眼睛。眼睛治俞後,小伙子睜眼看見美麗善良的姑娘,便向她求婚,於是倆人就結成了夫妻。可好景不長,月亮仙子的母親知道女兒犯下天規,十分惱火,派雷公傳月亮仙子回宮。雷公駛雲來到月亮仙子與小伙子的家傳娘娘令:“月亮仙子快速回宮”。月亮仙子知道母親不同意自己的婚事,便對雷公說:“我已和鄂倫春人結為夫妻,決不回去。”雷公回到天宮將此事稟報娘娘,娘娘聽後大怒,下令派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
在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回宮時,小伙子挺身而出。眼看仙妻要抓回到天宮去,急忙上前攔救,被雷公一掌擊在嘎仙洞石壁上,石壁被擊開一條長長的石縫,血淋淋的屍體被擊在了石縫裡。月亮仙子悲痛欲絕,扯掉自己衣裙上的黃飄帶扔下,飄帶落蓋在丈夫身上,屍體頓時化做了一棵黃鳳梨樹,傲然挺立在石縫隙里,留下了“救媳婦化做仙樹”的佳話。

熊親戚傳說

沿著嘎仙洞口往裡走,到達中部光線就黑暗起來。快到頂部時,只有用火把、手電照在洞壁上,可以看見上面有幾個小洞,自上而下向上延伸。冬天洞中溫暖如春,夏天涼爽宜人。

傳說此洞是仙人與熊同居生兒育女的地方。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鄂倫春婦女到河邊打水,被公熊抓進洞中,把她被進洞中用大石頭擋住洞口,不讓她出來。從此,公熊白天出去給她覓食,晚上就和這位婦女住在一起。後來,這位婦女懷孕了,生下了一半像人、一半像熊兩個孩子,孩子們常常跟著熊出外覓食。一天,公熊領著一個孩子上山覓食事,這位婦女突然聽到洞外有人行走聲,於是她喊了一聲,獵人聽到喊聲後,知道洞裡面有人,過去將她和孩子救了下來,婦女帶著孩子一起騎馬跟著獵人回到自己的家。後來,隨公熊的那個孩子成了熊,隨人的那個孩子成了鄂倫春人了。

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到現在,老人們說我們鄂倫春人的祖先跟熊是親戚呢。自古以來,鄂倫春人很尊重熊,不殺它,即使無意中打死了熊,也要舉行風葬儀式要說是“弄錯了”,而決不說“殺”字,以求得熊的寬恕。

1980年7月30日,人們在嘎仙洞內的斜陽中發現壁上刻有一些道痕,剝掉笞衣,才發現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當年祭祖時所刻的祝文。石刻祝文開頭一行有“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七月廿五日”(公元443年)字樣。祝文通篇是歌祖先之功德,乞神靈之賜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