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縣石燕村

石燕村,原屬蓮荷鄉,今屬珠泉鎮,位於嘉禾縣城西北十里處,從縣城驅車十餘分鐘即可到達。石燕村東接馬托,西與馬婆寨相鄰,西南與石馬、泉鳳相接,北與豐家交界,西北與蓮荷、平世接壤,南與坦塘、蕎麥塘村相連。共10個村民小組,869戶,3158人。全村幅員面積5.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800畝,旱土2100畝,山地、林地1600畝,境內山塘密布。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以小五金高密業精加工、運輸為輔的城鎮鄉村。 始祖明德公乃宋禮部尚書,約於1020年時肇基石燕,距今近千年。

村情介紹

石燕自古水陸交通便捷,近幾年來公路更是四通八達。省道S215線穿石燕、石丘下兩村而過,郴嘉一級公路與嘉新路在村南交匯,是嘉禾公路網路的交通樞紐,石燕大道與縣城主幹道人民路、晉屏路相接,嘉金路穿村西南而過,為石燕村民出行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公路網路。村南茶籽林與赤土坡被闢為石燕工業園,與坦塘村相連的荒山則被闢為坦塘工業園,村人打工足不出村。

村名由來

石燕村前有一山,其勢挺拔,山頂有一塊突出巨石。每當旭日初升,或是夕陽徐落之際,山中煙騰氤氳,水面霧氣裊裊,再加上每家生火燒飯,騰起的炊煙,匯集成靄靄雲潮,帳幔般環裹石山,漸漸只剩山頂黑黑的山尖巨石,形似燕子頭,兩旁延伸的燕溪上,霧氣裊裊,宛如燕子張開的兩翼。遠遠望去,像一隻騰空的燕子,翻雲沖霧,翩然若飛。石燕的先輩把這一景致譽為“石燕騰空”,山名“石燕山”,山頂巨石曰“燕子頭”,溪流稱為“燕溪”,村名叫作“石燕”,這便是石燕村名的由來。

建村歷史

自宋初始祖明德公肇基石燕以來,石燕村世代為胡氏族人聚居之所。《嘉禾教育志》載,北宋鹹平年間(998-1003年),時任禮部尚書的明德公奉詔欽祭九嶷山舜陵,車臨桂郡,路經石燕,見其峰巒疊翠,溪泉漪漣,膏潤原濕,地脈鍾靈,兩條河流在此交匯,可謂虎踞龍盤之絕佳勝地,誠足以辟望族,遂流連忘返,在此小居旬余,並作宗祠聯云:“明智睿哲,譽享中外;德勝天地,道冠古今。”

約公元1020年,解組榮旋,攜家眷來到石燕,定居下來。

裔孫分布

延及五世,慶衍十三公,雲礽麟集,其分居別處,糜不人文愈盛。元勛公後裔遷新田砠灣、平樂;思善公卜宅臨武芹菜里,開臨武胡氏;思椿公字仲壽,行念十三翁,開舜字七房,舜舉公遷小鳳(啟鳳);舜傑公遷桂陽;舜潮公後裔遷寧遠、臨武、新田、藍山等地;舜昶公後裔遷嘉禾石丘下、上宅、桂陽、臨武、新田、寧遠、永興等地;舜欽公後裔開宜章、桂陽、藍山、廣東連州、廣西富川等地;舜連公部分後裔遷平世樓胡。明德公裔孫散居附近市縣總計幾十縣三百餘村,族裔達三十萬之眾。其中分往上宅之支祖曰志叟,南宋時子清公由石燕初遷小湖山,志叟公繼遷大湖山,大湖山即上宅也。志叟公之孫芳伯公以力農起家,初賃耕田才一畝八分,略占茶山麥地,其後漸以昌大,今上宅本村丁戶之盛甲全縣,而分居村莊達七十餘處,艱難稼穡之極其廣達如此!

郡望堂號

明德家族的郡望是安定郡,堂號是安定堂。

安定堂下幾個子堂號,有些是堂屋的名字,具體有以下幾個:

1、石燕堂:石燕宗祠神龕上書“石燕堂”。

2、光裕堂:光前裕後之意,秉觀公堂屋名。

3、谷貽堂:石燕凹里祖堂後一堂屋名。

4、本音堂,本音即本宗之意。

5、繼述堂:新田明德家族堂號。

6、明德堂:新田明德家族堂號。

7、蘇湖堂:石丘祠堂神龕上書“蘇湖堂”。

石燕先賢

嫡祖深叟公志在世守,世居舊宅。深叟公創建大雄寶殿,舍香田四十畝,聿修祀事,積德深遠,昌大家門,派衍繁盛。深叟公生五子:玉卿、壽卿、正卿、雲卿、澤卿,其後嗣游泮食餼,書香繼美,班班可考:元延祐乙卯(1315年),九世祖玉卿公由茂才舉授南寧府同知;明洪武乙丑(1385年),十一世祖宗華公因賢良方正舉授福建閩清縣知縣;明洪武丁丑(1397年),十三世祖以寬公任南昌府同知;以濟公天順庚辰任四川成都溫江縣知縣;以亨公任縣丞;胡溥公任廣西融縣知縣;永樂壬寅胡璡公歲貢授四川峨眉縣主簿;十四世叔祖胡珊公任祁陽吏目(以寬公第三子);天順丁丑資甫公例監任廣東電白縣丞;詔甫公任縣丞;明成化間(1465-1487年),十六世祖秉鑽公,庠生,自以績學未遇,不克上承先志,特置學田百擔,以勸後人。舉不勝舉,石燕才郎。

歷史沿革

石燕村古稱石燕鋪,明代以前,歸轄衡州府桂陽州富樂鄉。明崇禎十二年(1639)始置嘉禾縣,劃歸嘉禾管轄。清初,依明制,康熙年間,增設區劃,屬富樂鄉五都、六都。民國時,屬坦坪區管轄。1961年始設蓮荷人民公社,石燕村屬蓮荷公社管轄。1964年撤消蓮荷公社建制,將石燕村劃屬坦坪公社。1978年,又將劃出的10個行政村歸回合併,復為蓮荷公社,1984年改為蓮荷鄉。2012年嘉禾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將蓮荷鄉成建制合併到珠泉鎮,石燕村歸珠泉鎮管轄。

嘉禾縣誌載,明德公肇基石燕時,石燕附近住有王、蕭二姓,今亡。據考證,除王、蕭二姓外,當時尚有楊、席(薛)、沙,共五姓,今只余席姓一家,其餘諸姓都外遷矣,只留下楊家坦道、沙地兩個地名。石燕外遷的族裔傳說,當時石燕還住有何姓人家,並說村前有河,利於胡姓,說是有水才成湖,而河(何)總要歸湖(胡)。

村落布局

石燕村屬典型的丘陵地貌。俯瞰石燕村,東起龍骨砠(雷公砠),看鐘水東去、舜源浩蔭;西至龍泉嶺、湖璡公山,聽鳥語天籟、蟬鳴幽谷;北銜夫子山、雞冠嶺、沙子嶺,觀茂林修竹、翠染青天;南倚馬鞍砠、尖垛寨砠,挹晉屏毓秀、舒捲胸懷。村北、村西開闊,地勢平坦,是主要的農田區,四季稻香魚肥,果鮮瓜甜。明德公祖居遺址凹里三十六戶堂屋,北部開闊,遠望沙子嶺、雞冠嶺,門前燕溪清漣,東部是低矮的石燕山,西部為上屋連綿的高山群,後倚四方砠、豬頭砠、尖垛寨砠、馬鞍砠,筆架砠,猶如太師椅,正是風水先生所津津樂道的風水絕佳勝地。舊時四周山崗、土嶺層巒疊嶂,草木繁茂,終年鬱鬱蔥蔥。

古村掠影

建村近千年,經歷代先人精心營造,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古村落。建築以家庭為單位的堂屋為主,多數堂屋坐南朝北,面北向水。大堂屋中間挖有天井,以盛污物,前後檐下修有排水溝。堂屋為方形磚木結構,前後三進,前為下堂屋,中為天井及中堂屋,上部為上堂屋。兩側對稱分布房間,每戶住一間,上堂屋正中間有神龕,供奉先祖。堂屋以房間多寡劃分為四戶堂屋、六戶堂屋、八戶等等,戶數較多的堂屋出於採光需要,都開有天井。村里三十六戶堂屋共三棟,分別為凹里三十六戶堂屋,上支大堂屋,福祿地大堂屋。其中福祿地大堂屋在“火燒石燕村”時被焚毀,其地曰火燒堂。凹里明德公祖居遺址上的堂屋為三十六戶堂屋,可供三十六戶人家居住。2016年時三十六戶堂屋三十三間已頹廢,只存三間,其中一間還住有老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