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赤城志·卷二

永寧鄉,在縣南一十五里。 慶雲鄉,在縣東一十里。 仙岩鄉,在縣南六十里。

嘉定赤城志·卷二

作者:宋·陳耆卿
赤城志卷之二
地里門二
自古建郡若邑,倚城以為命,然必擇勝地焉。今章安鎮側有古城,蓋吾州舊跡也。荒雉墜堞,已隨秋草,然亦疑其遠山比海,魚龍所腥,非高塏可久之地。以今城壘,騁目而望,據大固山,介天台、括蒼間,巾峰對峙,如入幾席,天台、仙居二水別流至三江口而合,縈紆演迤,環拱其郛,岩光川容,吞吐掩映於煙雲縹緲之際,真足以奠城社,表宅里,聚廛市,以雄跨一方矣。
城 郭

[城]按舊經,周回一十八里。始築時不可考。太平興國三年,吳越歸版圖,隳其城示不設備,所存惟繚牆。後再築。慶曆五年海溢,復大壞。部使者田瑜以聞,詔新之。乃命太常博士彭思永攝州事,命縣令范仲溫等分典四隅,從事蘇夢齡等總其役,三旬而畢。明年元守絳至,乃因新城增甓之,作九門捍外水之怒,十竇窗疏內水之壅,又鑿梁貫城,廝為三支,閱歲訖工。是秋水不為災。至和元年復大水,城不沒者數尺。孫守礪再加增築。嘉祐六年大水,復壞。徐守億謂城南一帶當水沖,用牛踐土而築之。每日穴所築地受水一盂,黎明開視,水不耗乃止。熙寧四年錢守暄又累以密石,且慮水齧其足,遂浚湖,以其土實之。乾道九年火及闉,淳熙二年趙守汝愚又繕築焉。先是,郡有壯城,遇水患令司其役,已乃屬役於士庶,吏誅求不饜,則捃摭鞭箠,至有殞於非命者。公從州士請,歸其役於壯城,民用以寧。三年秋大雨,城又幾墊,尤守袤極力堤護。事竟,復修城,城全,邦人歌之。按故基,東自小鑑湖,循清心嶺而南,縈抱舊放生池,直接城山嶺古通越門土地廟處,蓋今湖昔地皆闉闍中物也。後乃徙而之西,縮入里餘。眾謂起元守絳,今按元《雜記》但載修城,無徙入之文,後按汪泌《共樂堂》詩,歷敘城事,有“外遺數百家,室屋鱗參差”之語,意其為錢守暄也。全篇見東湖。嘉定十六年齊守碩復經界,有以故基為言者,亟遣官吏按視,則知城趾廣踰四丈,中有二斗門瀉水,遺蹟具在,而以居人奄據,或田或囿,歲久懼愈湮,乃於其中酌存丈許,旁揭牌以為表識,其奄據者貰不治而聽其承佃如官店基法焉。新城既全,而舊城且不泯矣。城今有七門,各冠以樓:南曰鎮寧門,樓名神秀;曰興善門,樓名超然;東曰崇和門,樓名惠風;西曰括蒼門,樓名集仙;東南曰靖越門,樓名靖越;西南曰豐泰門,樓名霞標;西北曰朝天門,樓名興公。蓋自尤守以前,城凡八修,繼是雖間修,非大役,故不書。呂成公祖謙《修城記》云:臨海郡南東西三方岸江湖,秋水時至,北限大山,蹙不得騁,怒齧堤足,生聚凜凜,恃城以為命。距海餘百里,逋亡剽俠之所,遭惡歲睢盱洲漵,睥睨郛郭,徼警者不敢弛柝,故閉修之政,在是郡為首務。蓋所以遠菑害,銷奸萌,非徒區畫封表,備侯邦之制也。慶曆之水,幾不為郡。元章簡公絳來守,城復立。宣和中,盜發仙居,闖虛罙入,突薄欲登,時則有戶掾滕君膺,帥厲吏士,圉以方略,寇不為患,父老紀焉。乾道九年,里旅不戒於火,延及郡城,堵頹甃弛,徑踰無禁,菑氣未格,民訛不寧。間一歲,太史趙侯汝愚自信徙鎮,暇日循行落,屬丞掾而告之曰:“置守所以衛民,顧禁止廢撤,若是其何以待不虞。土功於古雖有常律,傳《春秋》者復出,啟塞從時之例,豈非城闉之啟閉,實有邦之大紀,隨時築治,有不得而已者耶。況壯城之卒,月粟歲帛,凡以為此,益其廩而寬其程,宜無不可。”於是審事判官蘇延壽受役,要司輂輦金谷之稽。兵馬都監胡勝督栽巡功,察其勉與不勉者,命群有司各保其所奠地。守傅眾力,埠增卑薄,塗塞空卻,環城諸門,作新者四:曰鎮寧,曰興善,曰豐泰,曰括蒼。修舊者五:曰崇和,曰靖越,曰朝天,曰順正,曰延慶。起淳熙二年六月癸酉,訖閏九月戊辰。累日積工凡一萬五千三百七十有六,大抵取具於壯城之籍,間民願即工者厚酬之,不欲勿強。會其數,視役兵財十之二,鍛斲鏝塈(1),黝堊之工,畀僦值如其素,醪醴之饋,勞來之問(2),相及於道,其材瓦石甓之用,積二十一萬七千九百,錢以貫計,米以石計者,合四千六百有奇,維侯憂民急病之意,既達於下,而精知周慮又足以綜理之。故公無羨費,人無留力,工無餘技,役事首尾歷再,時版臿並作,觀堞崛興,而近郊之甿,初未嘗釋隴畝也。始侯之至,詔奉計最朝十月報政之期,甫半歲而贏。或謂是邦特侯假道休沐之地,繕營之巨者,必姑存以須後,乃獨於入國阡陌未習之時,驟舉力政,百年之跡,成於指顧,邦人德其賜而樂其成,請書勞於石,抑不知因事而功見,已事而跡泯,一壘培之緒業,於侯何有哉!至於不以久暫易意,渺然長慮於耳目之外,以無負於寄委,識此者蓋亦鮮矣。遂書以諗台之君子。
[子城]按舊經,周回四里,始築時不可考。或雲州治舊在大固山,上有子城故趾焉,後隨州治徙今處。其門有三:南曰譙門,上有樓不名;東曰順政門,樓名東山;西曰延慶門,樓名迎春。城之南內外號里班外班。舊傳錢王俶守台,胡進思自此迎立之,有班直分寓於此,故名。
臨 海
[城]按《縣須知》,周回二百九十五步。按縣治附州城,他無郛郭,或雲今左右繚牆沿城隍廟至天台館,達上古巷,其步數實合,意舊有城而後易為牆也。
黃 岩
[城]按舊志雲周回九里三十步,又雲周回四百五十步,唐上元中築,今皆無考。
天 台
[城]周回四百步,吳永安中築。按磚刻,宣和三年重修,今稍頹圮。有二門:東曰應台,西曰通越。
仙 居
[城]周回六百步,唐上元二年築。國朝宣和寇亂,統制姚平仲、張思正駐兵於此,因再築焉。
寧 海
[城]周回六百步,舊在海游,唐永昌元年徙今地。或雲唐大曆間。四隅舊各有門,後廢。令陳宗仁於西北驛道立其二,曰望台,曰朝京。
鄉 里
臨海 一十五鄉四十四里
大固鄉,在縣東。祥符中管里一:曰交里。今管里六:邱祥,舊名休祥,紹興中道士費德泓得晉碑土中,猶以此名里,後避真廟舊諱改今名。臣公,恩義,崇和,袞繡,慶元六年葉守籈為謝丞相深甫立。世袞。嘉定元年李守兼為錢丞相象祖立。
興國鄉,在縣西北。祥符中管里一:曰瓦窯。今管里二:慶善,舊名迎恩,因陳貽範有藏書樓曰慶善,後同弟眙序中第,子師恭亦舉八行,故改今名。丹邱。
義誠鄉,在縣南一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新城。今管里三:按唐乾寧間魯洵作《杜雄墓銘》,“義”字下作“誠”字,俗呼為“城”者,誤。正節,按《杜雄墓銘》云:“葬於義誠鄉正節里”,則得名久矣。豐化,按張滌作《駱延威妻杜氏墓誌》云:“光化二年葬臨海縣官政鄉風化里”,“風”與“豐”同音,今恐訛也。所謂官政鄉者,得非今之義誠乎。承光。
遂仁鄉,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祥符中管里一:曰江上。今管里五:永固,蓋竹,承明,白鶴,以山得名。長石。
清化鄉,在縣東三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山後。今管里二:遇明,修景。
太平鄉,在縣西三十里。分上、下二扇。祥符中管里一:曰若溪。今管里二:善政,懷表。
重輝鄉,在縣東北三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油溪。今管里二:合從,修謹。
長樂鄉,在縣東南四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磧村。今管里三:正教,上義,連碧。
明化鄉,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分上、下二扇。祥符中管里一:曰青令。今管里二:孝遜,欽田
安樂鄉,在縣東北五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路前。今管里三:興善,道德,懷善。
延壽鄉,在縣東北五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大東。今管里三:廟善,乾山,延祚。
靜安鄉,在縣西北五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七孺。今管里四:按靈鷲祖師幼璋遇異僧告云:“尋靜而棲,遇安即止。”璋遂為靜安鄉創福田院。俗以“靜”為“靖”,誤也。又此鄉今有地名七孺,或傳古有七孺人居之,祥符以此名里,亦為是歟?湖平,玉震,大石,小石。
於公鄉,在縣東六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涇山。今管里三:清溪,北湖,纂化。
保樂鄉,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分西、南二扇。祥符中管里一:曰百家。今管里二:按祥符中僧願鴻撰《光相院記》雲師臨海寶樂人,今以“寶”為“保”,亦恐訛也。永福,崇仁。
承恩鄉,在縣東一百五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叉口。今管里二:廣濟,磻石。
黃岩 一十二鄉四十里
仁風鄉,在縣東二百步。管里二:光澤,安寧。
三童鄉,在縣西一十里。管里二:建平,善政。
永寧鄉,在縣南一十五里。管里二:砂門,仙山。
善化鄉,在縣北一十里。管里五:善鄰,親仁,道林,石步,臨海。
備禮鄉,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管里四:石步,新昌,建城,大興。
飛鳧鄉,在縣東南二十里。管里七:親仁,海門,懷禮,安仁,安樂,甘泉,青鳧。
靖化鄉,在縣西南二十里。管里二:按《祥符圖經》有永泰,無靖化,或雲永泰蓋哲廟陵名,意以是改為靖化也。苦竹,浮南。
靈山鄉,在縣南三十里。管里二:貴豐,塘下。
馴雉鄉,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管里五:古城,仙岩,湖南,湖北,白塔。
繁昌鄉,在縣南七十里。管里三:舊名萬歲,政和八年以鄉民陳醜兒妻一產四子,州以聞,詔改今名。贊善,橫嶼,回浦。
來遠鄉,在縣西南九十里。管里二:清江,浮山。
太平鄉,在縣東南一百里。管里四:三門,練溪,白水,游嶼。
天台 四鄉一十二里
太平鄉,在縣東。管里三:五支,三歸,楢溪。
永保鄉,在縣西。管里三:按崇道觀元命殿前石香台鐫云:“鹹平三年天台縣寶祚鄉塘西保士庶置。”詢之父老,即此鄉也,豈吳越時鄉名而鹹平後易之耶?塘西乃山里宋氏所居之地名。定公,長松,兩歧。
祥鸞鄉,在縣西二十五里。管里三:桐柏,大固,興正。
積石鄉,在縣西三十五里。管里三:三異,曲池,同仙。
仙居 六鄉三十一里
昇平鄉,在縣郭東西。管里六:永欣,白水,以溪水湍流而白色,故名。新建,石牛,以有怪石狀似牛,橫枕溪中流,故名。狀元,舊名安仁,開禧元年令趙汝逵以胡謙魁特科,改今名。孝義。慶元二年令趙幼聞以吳沆母病刲股而名。
慶雲鄉,在縣東一十里。管里三:浮都,班溪,甘露。按《純熙觀記》云:“葛玄於括蒼洞煉丹,有慶雲甘露之瑞。”故以慶雲名鄉,以甘露名里雲。
開元鄉,在縣西二十里。管里六:羌山,以韋羌神靈驗故名。莒溪,元文,高遷,靈峰,折桂。以吳給事芾兄弟子侄相繼擢第而名。
歸仁鄉,在縣東南二里。管里七:清湖,舊傳以湖清,故名。隱賢,清河,石感,武德,誠信,吉陽。
清風鄉,在縣西四十里。管里七:永昌,薦正,甘泉,敀政,紫岩,以紫岩山石產紫草,故名。辛昌,溫泉。
遂寧鄉,在縣西六十里。管里二:懷化,赤城。以山得名。
寧海 六鄉一十九里
朱開鄉,在縣東北七里。管里五:廣度,辟邪,時康,堠城,橫溪。
連理鄉,在縣西南一十里。管里一:父老云:溪南昔有櫟成林,一夕風雨,林中作數百人聲,旦視枝幹皆連理,故以名鄉。宣陽。
永康鄉,在縣西南三十里。管里三:新建,清溪,桐柏。
仙岩鄉,在縣南六十里。管里三:井山,梅枝,合歡。
新寧鄉,在縣北七十里。管里二:仙人,舊名閬風。善政。
寧和鄉,在縣南七十五里。管里五:清溪,懷遜,奉化,萬歲,新進。
坊 市

狀元坊,在州東一里,以陳侍郎公輔釋褐第一,故名。
登俊坊,在州東南九十步。以州學在焉,故名。
惠化坊,在州東二百步。
春祺坊,在州南一百三十步。
移風坊,在州東南二百步。以臨海縣在焉,故名。
順昌坊,在州東三百步。
通遠坊,在州東南三百五十步。以稅務在焉,故名。嘉定十六年,居人自此坊側重甃衢路,至州橋,得舊磚二:一鐫“端拱四年”,一鐫“淳化元年”。又石版內鐫“景德寺僧簡瓊再修”,今舊經有《景德寺砌街記》,蓋此時也。
延康坊,在州東南一里。
永平坊,在州南一里。
寶華坊,在州東南一里二百步。以報恩寺在焉,故名。
右十坊,舊有之,後廢,嘉定四年黃守重修。
狀元坊,在州南七十五步。嘉泰二年吳守英雋以葉淙魁武科,故名。
悟真坊,在州東北二百五十步。慶元三年葉守籈以張平叔居此著《悟真篇》名。今有祠。
興賢坊,在州東南一里。嘉定十五年齊守碩建,以貢院在焉,故名。
美德坊,在州東北一里。開禧三年李守兼以錢丞相居此,故名。
節孝巷,在州東一百五十步。淳熙二年尤守袤建,以朱伯履妻陳氏旌表,故名。
戶曹巷,在州東一里。以唐鄭虔為戶曹日居此,故名。杜甫《寄鄭著作》詩云:“台州地闊海冥冥,雲水長和島嶼青。亂後故人雙別淚,春深逐客一浮萍。酒酣懶舞誰相拽,詩罷能吟不復聽。第五橋東流恨水,皇陂岸北結愁亭。賈生對鵩傷王傅,蘇武看羊陷賊庭。可念此公懷直道,也沾新國用輕刑。禰衡實恐遭江夏,方朔虛傳是歲星。窮巷悄然車馬絕,案頭乾死讀書螢。”所謂“窮巷”即此也。又有詩云:“天台隔三江,風浪無晨暮。鄭公縱得歸,老病不識路。昔如水上鷗,今如罝中兔。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顧。山鬼獨一腳,蝮蛇長如樹。呼號傍孤城,歲月誰與度。從來御魑魅,多為才名誤。夫子嵇阮流,更被時俗惡。海隅微小吏,眼暗發垂素。黃帽映青袍,非供折腰具。平生一杯酒,見我故人遇。相望無所成,乾坤莽回互。”餘詩不盡載。
綦內翰巷,在州東南二百八十步。紹興中綦內翰崈禮居之,故名。
杜家巷,在州東南三百步。先是杜祁公之先名叔廉者築室於此,其遠孫穎復居之,故名。
黃甲巷,在州東南三百四十步。天聖中以丞廳小吏王珏發憤讀書,同兄琥登科,故名。
大街頭市,在州東二百步。
小街頭市,在州東三百步。
尼巷口市,在州南三百步。
稅務前西市,在州南三百五十步。
報恩寺西市,在州南一里二百步。
朝天門內市,在州西八十步。
朝天門外市,在州西一百二十步。
括蒼門外市,在州西二百五十步。
鎮寧門內市,在州南一里五十步。
鎮寧門外市,在州南一里八十步。
興善門外市,在州南一里三百步。
臨 海
台坊,在縣東五里。慶元六年葉守籈建,以謝丞相居此,故名。
柘溪市,在縣東二十里。
路口市,在縣西二十里。
大田鎮市,在縣東三十里。
絢珠市,在縣東四十里。
陳市,在縣東四十五里。
章安鎮市,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杜瀆鎮市,在縣東一百八十里。
黃 岩
清鎮坊,在縣西二十步。
欽賢坊,在縣北七十步。熙寧中以賢良徐其姓者居之,故名。
仁風坊,在縣北八十步。
新羅坊,在縣東一里。舊志雲五代時以新羅國人居此,故名。
右四坊,熙寧九年令范世文建。
通仙坊,在縣南八步。以面直委羽山,故名。
岩瞻坊,在縣東一十八步。
拱秀坊,在縣西二十五步。
梯雲坊,在縣東三十二步。以楊似雲、葉應輔中第,故名。
慶善坊,在縣東三十五步。
叢桂坊,在縣東四十步。舊名桂枝,以左兄弟中第,故名。
阜民坊,在縣東四十步。
太平坊,在縣西六十步。
景賢坊,在縣東七十步。以林鼒居之,故名。
壽寧坊,在縣北七十步。
朝元坊,在縣西七十五步。以定光觀在焉,故名。
興善坊,在縣北九十步。
里仁坊,在縣南一百步。
孝行坊,在縣南一百二十步。舊名延慶,以至道中郭琮居此,故名。
教善坊,在縣南一百二十步。
振文坊,在縣南一百三十步。以縣學在焉。故名。
奎文坊,在縣南一百五十步。以明因寺賜御書,故名。
右十七坊,嘉定一十年令陳夢建建。
黃肚嶼市,在縣西南一十五里。
小灃市,在縣西三十里。
新安市,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路橋。
於浦市,在縣東南六十里。
夾嶼市,在縣東南七十里。
天 台
阜民坊,在縣西北六十七步。以其面南,取阜財之義而名。
保寧坊,在縣西北八十七步。
崇化坊,在縣東南二百三十一步。以其通縣學,故名。
利涉坊,在縣東南三百一十七步。
右四坊,嘉定七年令丁大榮建。
惠泉坊,在縣南一十步。以舊闡法寺井在焉,故名。舊名建平。
訪真坊,在縣西北六十七步。以通桐柏路,故名。舊名集賢。
旌孝坊,在縣東南九十七步。舊傳溪流夜漲,有一嫗憊不能逃,其稚子縛木以濟之,故名。舊名孝義。
鎮安坊,在縣東北一百三十步。以其近鎮安廟,故名。舊名福庭。
京坊,在縣西北一百四十八步。以其通玉京洞,故名。舊名祥鸞。
嘉祥坊,在縣西南一百八十步。舊名靈溪。
右六坊,嘉定七年令丁大榮重建。
縣市,在縣西南七步。
飛泉市,在縣西二十五里。
仙 居
闡科坊,在縣南一十步。以梅廷瑞中乙科,故名。
狀元坊,在縣南一十步。以陳正大魁武科,故名。
折桂坊,在縣南五十步。以吳給事芾兄弟中第,故名
棣華坊,在縣西一百三十步。以王孫震兄弟登右科,故名。
友於坊,在縣西南一百五十步。以郭堯卿遜世賞於弟,故名。
石井市,在縣西一十五里。
石姥市,在縣東二十五里。
田頭市,在縣西二十五里。
白塔市,在縣西三十里。
磻灘市,在縣西五十里。
寧 海
振名坊,在縣東五步。舊名仙隱,以尉廨在焉。
擷英坊,在縣東五步。舊名濯纓。
通德坊,在縣西北四十步。
廣度坊,在縣東北九十步。
淨因坊,在縣東北一百步。
集禧坊,在縣東南一百一十步。
德生坊,在縣東北一百三十步河岸。舊名魚樂。
毓秀坊,在縣東北一百九十步。
登俊坊,在縣西南二百步。以學在焉,故名。舊名崇儒。
叢桂坊,在縣東南一里。
朝宗坊,在縣東北一里。
港頭市,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校勘記:
(1)“塈”,四庫本作“埴”。
(2)“問”,四庫本作“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