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萬尼·卜伽丘

喬萬尼·卜伽丘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作家、詩人,以故事集《十日談》留名後世。

簡介

萬尼·卜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主要代表作家。
卜伽丘是一個商人的兒子,早年在那不勒斯經商,接觸以宮廷和貴族騎士生活,熟讀羅馬古典文學作品。他後半生大部分時間住在佛羅倫斯。在這一城邦的政治鬥爭中,他擁護共和政體,反對貴族和勾結貴族的資產階級上層分子,但是輕視下層民眾。他和彼特拉克交往,熱心研究古代典籍,是第一個通曉希臘文的人文主義者。

作品

卜伽丘的早期作品是一些以愛情主題的傳奇和敘事詩。他的傑作是《十日談》(1348-1353)。這部作品的開端敘述十個男女青年為躲避黑死病,在佛羅倫斯鄉間一個別墅里住了十天,講了一百個故事,故名《十日談》。這些故事,有的取材於中古行吟詩人的傳說,有的取材於東方故事集(如 《一千零一夜》《七哲人書》 ),但反映的主要是當時義大利廣闊的社會現實。故事多半以愛情和聰明機智為主題,也常常把二者結合起來。作者塑造了許多不同職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形象。他揭露諷刺天主教僧侶和封建貴族生活腐朽、道德敗壞,稱道商人、手工業者等聰明勇敢,讚美男女青年之間的愛情。卜伽丘熱愛現世生活,堅決反對禁慾主義,在思想上比彼特拉克更前進一大步。他的創作表現出文藝復興初期的民主傾向。他最進步的思想是對於封建社會中階級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的批判(如第4日第1故事和第6日第7故事)。但是 《十日談》 歌頌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思想,對於放縱的情慾描寫過分,也有道德說教的地方。
《十日談》在歐洲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發展了中古的短篇故事,不僅敘述事件,並進而概括現實,塑造人物,刻畫心理,描繪自然。作者有意識地注意結構上的技巧,例如使用框形結構,把一百個故事鑲嵌在一起;在第一日第九故事裡把情節發展的轉折點放在兩個主題的交叉點上。他創造了一些巧妙的諷刺手法。卜伽丘是一個自覺的文體家,《十日談》的散文以古代羅馬作家為典範,結構完整,文筆精煉,善用對比,語言豐富、鮮明、生動,為義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礎,正如《神曲》為義大利詩歌奠定了基礎一樣。《十日談》出版後,立即被譯成西歐各國文字,對十六、七世紀西歐現實主義文學發生過很大影響,為歐洲近代短篇小說開了先河。此後一直到十六世紀,義大利短篇小說風行一時,短篇小說家都繼承卜伽丘的創作傳統,寫出當時資產階級所喜愛的接近現實而又複雜曲折的新故事。
卜伽丘死後一直到十五世紀中葉,義大利人文主義運動主要表現在對古代文化的研究上,沒有出現重要作家。十五世紀中葉以後,詩人、作家雖然眾多,甚至像米開朗琪羅那樣的大藝術家也寫出過不少優秀的抒情詩,但他們的意義不能同文藝復興早期的彼特拉克和卜伽丘相比。這時期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主要在繪畫、雕刻、建築和科學方面,同時民間文學也得到提倡和發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