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鵲東亞亞種

喜鵲東亞亞種

喜鵲東亞亞種,拉丁學名Pica pica anderssoni動物界,鳥綱,鴉科,喜鵲屬。主要棲息於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區,尤其是山麓、林緣、農田、村莊、城市公園等人類居住環境附近較常見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文名稱】喜鵲東亞亞種
喜鵲東亞亞種喜鵲東亞亞種

【中文別名】東亞喜鵲
【拉丁學名】Pica pica anderssoni
【命名者及時間】Lönnberg, 1923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鴉科、喜鵲屬、喜鵲

形態特徵

喜鵲東亞亞種是喜鵲的亞種之一,中型鴉科鳥類,體長45-60厘米。雄鳥整個頭、頭側、頸、頸側、頦、喉、胸、背,一直到尾上覆羽黑色,頭、頸帶紫藍色金屬光澤,背沾藍綠色金屬光澤
喜鵲東亞亞種喜鵲東亞亞種
,肩羽白色,腰雜有灰白色,尾黑色具銅綠色金屬光澤,末端有藍和紫藍色光澤帶。翼上覆羽黑色,外翈有藍綠色光澤,初級飛羽外翈黑褐色,內翈白色,端部黑色,外翈具藍綠色金屬光澤,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內外翈均黑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下體頦、喉、胸黑色,兩脅和腹白色,下腹中央、肛周、尾下覆羽和覆腿羽黑色,喉部羽乾灰白色。 虹膜黑褐色,嘴、腳黑色。

生活習性

喜鵲東亞亞種是留鳥,主要棲息於平原、丘陵和
喜鵲東亞亞種喜鵲東亞亞種
低山地區,尤其是山麓、林緣、農田、村莊、城市公園等人類居住環境附近較常見,是一種喜歡和人類為鄰的鳥類。性較雜,食物組成隨季節和環境而變化,夏季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其他季節則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常見食物種類有蝗蟲、蚱蜢、金龜子、象甲、甲蟲、螽斯、地老虎、松毛蟲、蝽象、螞蟻、蠅、蛇等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幼蟲,此外也吃雛鳥和鳥卵。植物性食物主要為喬木和灌木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也吃玉米、高粱、黃豆、豌豆、小麥等農作物。

繁殖方式

繁殖期甚早,每年的1-4月即開始營巢繁殖。喜鵲的巢均用枯枝搭建粘土粘合而成,與烏鴉巢不同的是,喜鵲的巢並非皿狀,而是具有頂蓋的球狀,在球狀產房的側面留出一到兩個圓洞作為進出巢的大門,巢內墊以枯草、纖維等柔軟材料。在城市中營巢的喜鵲越來越多地採用更容易獲得的廢舊鋼條作為巢材。喜鵲每巢產卵5-8枚,有時多至11枚, 1天產1枚卵,多在清晨產出。卵為淺藍綠色或藍色或灰色或灰白色、被有褐色或黑色斑點,卵為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大小平均為24.3mm×34.5mm,重9-13g。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雌鳥孵卵,孵化期17±1天。雛鳥晚成性,剛
喜鵲東亞亞種喜鵲東亞亞種
孵出的雛鳥全身裸露、呈粉紅色,雌雄親鳥共同育雛,30天左右雛鳥即可離巢。

分布

分布於俄羅斯東南部(烏蘇里蘭),中國東北端和韓國。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