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鵲斯堪的納維亞亞種

喜鵲斯堪的納維亞亞種

喜鵲斯堪的納維亞亞種,動物界、鳥綱、雀形、目鴉科,喜鵲斯堪的納維亞亞種是喜鵲的亞種之一,中型鴉科鳥類,體長45-60厘米。頭、頸、胸和上體黑色,腹白色,翅上有一大型白斑。通體除兩肩、初級飛羽內翈和腹部為白色外,概黑色;翅具金屬藍色和綠色光澤;尾羽長,具金屬藍色、紫色、銅綠色、紫紅色光澤。飛行時翅上白斑極顯露易於識別。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喜鵲斯堪的納維亞亞種
【中文名稱】喜鵲斯堪的納維亞亞種
【中文別名】斯堪的納維亞喜鵲
【拉丁學名】Pica pica fennorum
【命名者及時間】L?nnberg, 1927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鴉科、喜鵲屬、喜鵲

外形特徵

喜鵲斯堪的納維亞亞種是喜鵲的亞種之一,中型鴉科鳥類,體長45-60厘米。頭、頸、胸和上體黑色,腹白色,翅上有一大型白斑。通體除兩肩、初級飛羽內翈和腹部為白色外,概黑色;翅具金屬藍色和綠色光澤;尾羽長,具金屬藍色、紫色、銅綠色、紫紅色光澤。飛行時翅上白斑極顯露易於識別。

生活習性

喜鵲斯堪的納維亞亞種是留鳥,主要棲息於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區,尤其是山麓、林緣、農田、村莊、城市公園等人類居住環境附近較常見,是一種喜歡和人類為鄰的鳥類。性較雜,食物組成隨季節和環境而變化,夏季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其他季節則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常見食物種類有蝗蟲、蚱蜢、金龜子、象甲、甲蟲、螽斯、地老虎、松毛蟲、蝽象、螞蟻、蠅、蛇等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幼蟲,此外也吃雛鳥和鳥卵。植物性食物主要為喬木和灌木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也吃玉米、高粱、黃豆、豌豆、小麥等農作物。

繁殖方式

繁殖期甚早,每年的1-4月即開始營巢繁殖。喜鵲的巢均用枯枝搭建粘土粘合而成,與烏鴉巢不同的是,喜鵲的巢並非皿狀,而是具有頂蓋的球狀,在球狀產房的側面留出一到兩個圓洞作為進出巢的大門,巢內墊以枯草、纖維等柔軟材料。在城市中營巢的喜鵲越來越多地採用更容易獲得的廢舊鋼條作為巢材。喜鵲每巢產卵5-8枚,有時多至11枚, 1天產1枚卵,多在清晨產出。卵為淺藍綠色或藍色或灰色或灰白色、被有褐色或黑色斑點,卵為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大小平均為24.3mm×34.5mm,重9-13g。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雌鳥孵卵,孵化期17±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全身裸露、呈粉紅色,雌雄親鳥共同育雛,30天左右雛鳥即可離巢。

分布範圍

分布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芬蘭和波羅的海地區的東北部到西伯利亞西部。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