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

喜雨亭

宋代大學士蘇軾所建,位於陝西鳳翔東湖之中。

喜雨亭喜雨亭
宋代大學士蘇軾所建,位於陝西鳳翔東湖之中。
蘇軾26歲時,他受朝廷詔命,到鳳翔來做“簽判”,即文書類小官。他精力充沛,才幹獨卓,性喜創造。府衙後面有一塊荒廢多年的空地,他規劃,掘溝引水,壘牆修圃,不久,便造成了一個小花園。園中心土丘上又修了一座可觀賞園景色的亭子。這時,因為當地旱性嚴重,禾苗枯焦,蘇軾被派了一項緊急差事:赴太白山求雨。當時人們救災只靠求神。蘇軾極認真地做這件事,求神祝禱,甚至向皇帝寫疏奏,請求把太白峰龍神的爵位由“侯”改為“公”,因為唐代就封“公”,如今降了級恐怕龍神鬧情緒,不下雨。皇帝也真的降旨,改封為“公”。過了些日子,陰雲密布,雷聲轟轟,下了一場透雨。百姓歡呼踴躍,恰在這時節,蘇軾主持修建的園亭完工。他喜好交遊,請了上司和同僚朋友到亭里宴飲祝賀。蘇軾借勢隨緣,給自己的小亭取了個嘉名“喜雨亭”。雙喜臨頭,蘇軾文思泉湧,寫了一篇文章,名為《喜雨亭記》。

《喜雨亭記》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與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